这所藏在花都的600年历史文化古村,竟有这么多秘密

红棉古树青云桥

小巷深处人家绕

书室栉比入塘影

渔樵耕读一梦遥

以上描述的粤韵古意之地,正是位于花都区炭步镇的塱头古村

作为广州仅有的两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塱头村是现保存规模最大的广府古村落。这里保存着完整的明清青砖建筑388座,村中有30多座祠堂书室,与古民居一道组成占地约6平方公里的古建筑群。它还是远近闻名的“进士村”,历史上共有70人高中科举,村民自古讲求尊师重教,耕读传家。

具有六百年历史的单姓血缘村

塱头村村民独姓黄,相传祖上于南宋末年从南雄县珠玑巷迁到广州白云区神山镇,元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迁至此立村,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

根据塱头村的黄姓族谱,村民奉北宋末年的黄居正为始祖。

人物名片:黄居正 生于北宋末年,宋孝宗淳熙二年为武状元,后升任礼部尚书。他为官清廉,秉公办事,后被奸臣陷害,举家迁至南雄珠玑巷避难。此后族人又迁至广东各地,开支散叶,至第七世祖黄仕明迁至广州花都此地立村。

独特“梳式”格局气势恢宏

塱头村外围的水系发达,紧依南粤珠江流域巴江河畔,村子四面湖泊、水塘环绕,周围有着大片平坦的农田。更让人觉得震撼的是塱头村古建筑群,388座古建筑占地约6.26平方公里,尤其是从村前广场放眼望去,18座祠堂、书室一字排开,气势恢宏。

耕读文化:街巷之间满书香

塱头村还是珠三角地区著名的“进士村”,村民历来尊师重教,崇尚“耕读文化”,信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传统价值观。

之所以被称为“进士村”,源于塱头村历史上共有70人高中科举,共有秀才50人、举人7人、进士13人。在村中,“七子五登科”“公孙八科甲”“父子两乡贤”的故事广为流传。黄氏祖祠楹联上“公孙八科甲,父子两乡贤”,说的是黄皞严教七子,其中有五子科举得举人、进士。后来黄皞和第五子黄学准为国为民做了许多好事,又得皇帝赐给“乡贤”之称。因此有“公孙八科甲、父子两乡贤”的美誉流传至今。

云伍公书室谷诒书室、文湛公书室……在这里,与其他古村落最大的不同,就是处处见书院。在这个3000余人的村子竟然保留着30多座书院、书室。

古典的建筑,古朴的民风,塱头村静谧而安详。漫步经过阳光斜照下的书院、祠堂,仿佛隐约能感受到几百年前朗朗的读书声,是闹中取静、读书论道的首选之地。

2014年1月,全国最大的国学机构明伦书院总部入驻了古村。这些书室和老宅都得到了很好地复兴与活化。每年开学时,会有很多学校组织学生来这里举办庄严隆重开笔古礼;每到周末,不少来自广州和周边城市的家长会将孩子送到这里学习国学;平日里,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学老师也会定期来此培训;书院还会定期开设成人的修心、养生课程。

在明伦书院执行院长李若琳看来,游客到古村落,不能称为旅游,而是来修身养性。她希望将这里打造成有琴馆、茶室、书画室、国学馆、民宿等成体系的书院。“现在的游客大多来这里看看就走了,我希望用文化将他们留下来。”李若琳说。

如今在政府、村民和明伦书院的共同努力下,这个600年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犹如一颗新发现的明珠,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进则天下,退则田园”的一种“中国现代文人雅士”的新国学生活模式,正在逐渐形成。

(内容来源:广州参考、明伦书院)

Hash:66acc811de1d249690006e3ab5bde24cdcb9536a

声明:此文由 明伦书院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