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卫火车站时出土的不腐古尸竟然是明朝将军

1957 年4 月中旬,正值包兰铁路建设期间,挖掘中卫火车站地基时,发现了明代游击将军刘仪及恭人吉氏之墓,位置在今火车站候车室东北角。刘仪墓系砖砌窑洞式墓穴,挖开后墓穴迅速进水。据现场目睹者讲,墓中棺木及吉氏遗体等皆腐坏不存,但刘将军遗体却保存完好,面部及身体各部无丝毫溃烂迹象,皮肉呈粉红色,腹部肌肉以指压尚有弹性,几乎与活人体肤无异(这可算是国内最早发现的“干尸”)。面容安祥如睡,胡须依然,颈部箭伤可见,衣服撕裂时赫然有声。据说因墓穴进水,尸体不好移出,只好从尸体下穿了两根绳子,一根套在膝关节处,一根套在脊背处。哪知往上提时,脊背处的绳子一下滑到脖子下面,又不好移回原处,只好试着往上提。虽系干尸,但刘公身体颀长,两根绳子间空隙过大,就这样,竟然还是把尸体完好提了上来,尸体没受损失。

网络图片

中卫市区有刘仪后人,60余岁的刘氏后人刘如香说,她们家原址在新鼓楼北,是一座大院子,叫刘家瓦房,刘仪是她家的先祖,祖茔在高庙后,有一亩多地,其后的一辈辈先人下世后都埋在那里,每年清明她们都去烧纸。先祖刘仪的坟墓被挖掘时,她9 岁,记得有两层棺椁,第三层才是棺。老先人好像睡着了一样,身上穿着盔甲,几层丝绸衣服,衣服被许多人争抢撕扯,发出扯布的声音。肚子上的皮肤颜色和常人无二,按下去还能弹起来。当时料理此事的是她父亲刘金奎和姐夫高玉山(他在街上说书,人称高家牤娃子) ,买来的棺材小了,老先祖个子大,有1.8米长,只好换了个大棺材。虽然赶着搭了个棚子遮住了太阳,但这一折腾,身上的衣服很快成了碎片,人的肉色也变黑了。

刘家瓦房,是指房顶起脊子、上面铺瓦的房子,这在过去的中卫城内,可是绝无仅有,作为游击将军的府第,这也是相称的。

出土后,刘氏后人在高庙后搭了简易棚,将干尸停放于内。消息不胫而走,前来瞻仰者络绎不绝,尸体停放处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其盛况胜过庙会戏场、集市闹区。两天后,甘肃文物管理委员会派出的调查组进行了清理,将遗体拉到兰州博物馆

为了做好文物的调查工作,并结合包兰铁路施工进行保护文物的宣传,1957年3月下旬至7月,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出了一个文物工作组,负责甘肃、宁夏段铁路沿线的文物勘察工作。在中卫境内的调查组由党国栋、倪思贤、宁笃学3人组成。他们一路徒步调查,先后在中卫一碗泉、长流水、沙坡头等地区发现了细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大沟门、张家山、荒草湖等地发现了汉代遗址和墓葬;在长流水村东部发现了唐代屯军遗址(古城)等。他们对发现的古遗迹一一做了详细的勘察、记录,采集了大量的标本,后整理发表在《考古》上。由于得到消息较晚、他们没有及时亲临现场对尸体实施保护措施,往兰州拉路途遥远,交通不便,途中遗体开始变黑发干,终至毁坏,这对医学和考古研究来说实在是一大损失。

出土墓碑一块,四周饰以缠枝连理纹,高0.55 米,长0.63 米,正面以楷书镶刻:

明威将军刘公

皇明之墓

恭人吉氏

另出土墓志两块:其一高0.52 米,宽0.28 米,上书“诰封明威将军刘公墓志”,周环饰缠枝连理纹,另一高0.48米,宽0.36 米,上铭刻“明游击将军刘公墓志铭”,全文共21行,五百多字,部分字迹腐蚀,剥落不清。三块碑现俱藏于中卫博物馆,其他随葬品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经原博物馆工作人员冯玉森多方查证,将军生平事迹基本搞清。

刘仪(1514~1564年》,字象元,号北溪。祖籍甘肃岷州,出身名门望族、官宦之家。弘治十七年(1504年),其祖父奉命调往中卫任指挥,举家随迁至中卫。父主镗,母任氏。祖父去世后,其父承袭祖职,继续留任中卫。

明初为了避免蒙古族袭击,将宁夏居民迁徙关中,中卫成为“真空防御带”。洪武九年(1376 年)后,两次大规模移民,签发地在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即志书中所说:“又徙他方之民以实宁夏,其中吴、楚人居多”(今中卫居民多系这两次由山西大槐树迁入,“故彬彬然有江左之风”)。明王朝为了加强边防,一方面大规模修筑万里长城,另一方面大力进行边疆军屯、民屯开发。“天下卫所州县军民皆事垦僻”“临边险要者,守兵多于屯“”有惊则战,无惊则耕”,这些都是宁夏旧方志中表述当时屯垦情况的文字。这种措施起到了较好的防御效果。然而,自明朝中叶嘉靖年间开始,宁夏的军屯经济转向衰落,加上沙侵河坍等自然灾害,生产无法维持,或弃屯应军,或迁徙逃之。故户数较弘治年间减少一半,屯军数仅及原额十之三四,余丁数仅及原额十之六七。北部蒙古鞑靼、瓦刺更是侵扰频繁,劫掠不断。 “居民耕牧,必持兵(刀棍之类的武器)相卫。”:(《嘉靖宁夏新志》)广武、枣园一带受害尤深。

刘镗为人廉洁不渝、勇谋多艺,为官勤干政务、体恤百姓。操训兵马,戍守边关,不辞辛苦,各项军政事务俱办理得井井有条,人心畏服,声名远播。鉴于枣园(今中宁枣园,时属中卫)深受侵扰,他遂于嘉靖二年(1523 年)前往枣园堡设防鞑靼。刘到任后即积极备战。不久,大批鞑靼兵围攻枣园堡,敌兵数倍于堡内守军。刘镗见敌众我寡,堡营实难坚守,遂奋勇当先冲出城堡与敌展开激战,虽杀敌无数,终因寡不敌众,力竭而亡。

刘镗殉国后,朝廷念其忠勇,恩准其子承袭,刘仪遂以长子身份袭荫。刘仪自幼聪颖好学,涉猎群书,秉承家教,文韬武略,远近闻名,德清品正,行端才优,颇受乡人称颂。因他敷教兴文,注重教化,不施重刑,“颁程戍于边防,振人文于后觉”,严明正直,廉洁自律,整治水利,力兴农桑,故百姓衣食能足,安居乐业。他任把总期间,有感于兵懒官贪,剥削沉重,军备废弛,百姓痛苦,遂着手整肃军纪,削减差役,巩固防务。在鸣沙堡任职时,见当地渠道多废坏淤浅,稼穑艰辛,便实地考察督促全堡兵民整修水利、疏通渠道,一堡军民尽享其利。一时之间,刘公恩德远播。他强干有为,政声传至上司耳中,颇得赏识。由是堡民联书、上司举荐,先任命为甘肃守备,不久又擢升为宁夏都司,后官至延绥游击将军(从四品武官)。

刘公为官一生,每到一处必革陋俗、立新规,筑边垣、浚渠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受百姓拥戴,诰封为“明威将军”。去世后遗体迁回中卫,葬于新庙(今高庙)北祖茔地。

山西太原府平定州学训史冕为他撰写了墓志。

Hash:5f53fe623e31222fed318d27f3dd1cfa8395c8e2

声明:此文由 中卫印象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