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勋臣张先璧魂归何处
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大明中央王朝土崩瓦解。明军叛将吴三桂(明山海关总兵)引清兵入关,借追剿“流寇”之名,以锐不可当之势横扫中原。“流寇”李自成、张献忠分别建立的大顺、大西政权,亦无法抵御清军攻势,败退江南。而江南地区明朝宗室诸王又先后建立了弘光、隆武、绍武、永历政权,均以“正统”自居,力图恢复大明江山,史称“南明”。弘光、隆武、绍武政权在清军及叛将的围攻之中迅速覆灭,唯有永历政权坚持抗清而存在十六年之久。李自成、张献忠阵亡之后,其部将在南方联合残明将领,拥戴南明永历政权,抗击清军南侵。原张献忠部将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原李自成部将马进忠及残明将领张先璧分别占据着福建、广东及川滇黔湘等南方地盘,与清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在抗清阵营中,南明军阀内部亦经常发生内讧,极大地削弱了御清实力。南明勋臣(即拥有朝廷赐封的公、侯、伯爵位之文武官员)的命运或降于清,或阵亡沙场,或逃禅为僧,或死于非命,其结局各不相同。如永历元年(1647年)二月,定北将军艾能奇征战云南东川,遭遇当地土司禄万钟埋伏,中矢毒发,死于归筑途中,葬身贵阳郊外桐木岭,如今墓茔无存。由于南明王朝史料缺漏,许多勋臣的结局或魂归何处之记载语焉不详,加之其后裔多隐忍不言,给后人留下许多疑云谜团。
国民政府对张先璧墓地的保护
抗日战争时期,贵阳成为后方重镇,大量沦陷区的人民涌入贵阳,住房日益紧张成为困扰地方政府的首要问题之一。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初,贵州省建设厅贵阳市政工程处向厅长叶纪元呈报《南明区(住宅新区)计划》和《南明区道路工程分期施工图》,经省建设厅批准上报省政府主席吴鼎昌同意后实施。其规划为:“以南门外观风台西南面,南明河渔矶湾以内的三百七十亩丘陵地建设新住宅区,在区内建筑一百八十户住宅,十八条道路。其土地先由政府全部照价征收,加以统筹整理,设计一切道路及公共建设……规划住宅小区具体工作由建设厅属下的贵阳市政工程处办理。”在《南明区(住宅新区)计划》实施初期,首先征购规划区内土地,限期搬迁居民坟墓。于是,修文县民张岳崧(民国《修文县志》创修人之一)等人分别向贵州省民政厅、省建设厅及省党部、省文献征辑馆报送《请保留勋臣张先璧墓以慰忠魂》呈文。具呈人张岳崧,修文县人,清同治五年(1866年)生,贵州自治学社骨干社员,负责学社的联络事务,并缮写有关文告。辛亥革命后,出任大汉贵州军政府枢密院秘书员,民国元年(1912年)任平越州知事。在平越任上,召集流亡,抚恤难民,政声为一时之冠。后定居贵阳,为地方绅耆。
据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贵州文献季刊》(第二三期合刊)“馆务撮要”栏所载:张先璧后裔张岳崧等向省文献征辑馆呈称:“为勋臣古墓,情形特殊,呈请鉴察,转请政府准予保留以慰忠魂而便追远事;缘民等籍隶江南,始祖张先璧字盟玉,在前明崇祯及永历时代,曾任总兵官职,旋以军功,敕封为南宁侯、郢国公,并挂七省将军印,入黔平乱。维时明运将衰,盗匪蜂起,民等始祖张先璧,奉命带兵于思南、印江等处剿匪,讵意明社沦亡,先璧即在思南营次殉节,本拟运柩回籍安厝,时因道路荆棘,两袖清风,遂卜葬于贵阳观风台之麓,以作张氏祖茔,历代昭穆,附祖安葬者,现有二十余塚之多,子孙春秋祭扫,三百余年均无变易。惟念始祖先璧奉命入黔剿匪,即祖之在立功省分死难,揆以朱邑之葬桐乡,尚无不合,民等家中现存有永历敕书及崇祯三诰封,均足证明。方今共和建造,五族一家,朝局虽各不同,究其以死勤事,公忠亮节,实足为末流所矜式。刻因政府以观风台一带,划为住宅区,本应迁让;伏读委员长蒋通令,各地方古物古迹及先哲先烈祠宇坟墓,均宜妥为保存,不可毁损等因。民等始祖张先璧为前代功臣,所有古坟,应亦同在保存之列。若谓古物古迹,尚邀特典,而于死勤事之勋臣古墓,任意发掘,当亦孝子仁人所为恻然难安也。现查民等始祖张先璧祖茔,系划入住宅区东方之边隘,距离界畔仅七八丈之遥。伏祈钧馆鉴查垂注,请予转致政府,变通办理,准将住宅区地址,缩减七八丈,如此广大无垠之地,在公家缩减无多,对于建设工作,并无妨碍;对于民等始祖张先璧古坟则幽宫永奠,铭感九京矣,所有勋臣古坟仰恳保留以慰忠魂各缘由,理合具文呈请钧馆鉴核示遵。”呈文附录有两件敕谕诰命。
省文献征辑馆当即据情转函省府,请予以准予保留藉慰忠魂文云:“……当满族南侵,蹂躏华夏,张先璧誓死抗拒,率队攻剿,忠勇可嘉,当不愧民族英雄。际此暴日侵略,民族抗战开始之时保护前代抗战先烈之祠宇坟墓,用以激励士气,亦属必要。特函奉达,即希一查照,准予变通办理,缩减住宅区地,以安毅魄,而奠幽宫。则该民等当衔感无暨矣。所有转请保留勋臣坟墓各缘由,可否之处,仍希见复为荷。”随后,张岳崧至文献征辑馆称:“省府已直接批复,予以保留矣。”至此,张先璧魂归贵阳观风台西麓之史事始为众人所知。南明河畔观风台,安眠着南明勋臣,也许是一个历史的机缘巧合。
张先璧后裔提供的敕谕诰命
一、敕谕
皇帝敕谕勋臣张先璧:
朕以西氛未靖,洊逼邕新,去冬仓皇罔幸,备极艰危,赖秦王朝宗,发兵迎邕,获次安隆,渐有宁宇。……其仍契肤功,慰朕至望。钦哉特敕。
永字壹万陆百陆捌号,永历六年三月 日。印文曰“制命之宝”。
永历六年(1652年)正月,永历帝一行在孙可望等部将的护卫下,由广西辗转贵州,驻跸安隆千户所,改安隆所为安龙府。永历六年敕谕中的“秦王朝宗”,即指孙可望。据黄宗羲《永历纪年》载:永历三年(1649年)四月,“可望遣龚鼎献南金名马,移书求亲王名号。初,张献忠伏诛,其劲旅尚有四部,曰: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皆去献忠伪号,自称将军,可望平东,定国安西,文秀抚南,能奇定北,而奉黔国公沐天波以讨诸彝。可望年若长,又稍知文墨,故位第一,定国以能次之,文秀、能奇又次之,然实彝无统属。已而能奇死,其将冯双礼主其营事,可望笼之以术,即兼两部,浸浸欲自大。……遣武康伯胡执恭以侯爵往封。执恭者,绍兴人,私计滇兵强甚,且欲自结于孙可望,谓‘春秋之义,大夫出境,有可安社稷、利国家者,专之可也’。乃矫诏封可望为秦王。可望亦知其伪,具疏辞。金堡、蒙正发皆劾执恭罔上,朝仪大哗,然不可但已,改封荆郡王,赐之国姓曰‘朱朝宗’,定国曰‘李如靖’,文秀曰‘刘若琦’。而可望终冀秦王,言‘臣惟一意办贼,成功之后,始敢议及封爵耳!’定国、文秀亦辞赐名。可望虽不受爵,然已张皇其称。”
“勋臣进忠”即指鄂国公马进忠。马进忠字葵宇,陕西延安人,李自成部将领,别号“混十万”,后降于明军左良玉。南明时为何腾蛟部将领,后与张献忠旧部联合抗清,从李定国收复桂林、长沙、岳州等地,永历二年(1648年)晋爵鄂国公,后封嘉定王。永历十二年(1658年)驻防贵阳。次年清军入黔,战败退往云南,不久病死。
此道圣谕,就是要时任南宁侯的张先璧与鄂国公马进忠在秦王朱朝宗(孙可望)的统领下,“同心协力,早夜图维,共张挞伐,务期荡平羶秽,肃清故疆”。根据张氏此道敕谕,孙可望在永历六年(1652年)三月即取得了“秦王”封号,并以之号令天下。刘文秀、张先璧率师入川北伐抗清之际,秦王孙可望在贵阳大兴土木,营建秦王府(清贵州巡抚赵廷臣改建为贡院),设立五府六部三衙门,分封文武百官,命令云、贵、川三省归属南明朝的文臣武将,克期到秦王府朝见。孙可望在贵阳遥控安龙永历小朝廷,挟天子以令诸侯,为将来的篡位做准备。
二、诰命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人臣善则归君,人子贤亦归父,本厚业昌,有自来矣。古人名行交修,内动天子,外倾四夷,矧懿趾在前,忠孝贻后,笃生令嗣,为予元勋。
……兹以覃恩赠尔一品夫人。夫反本复始,不忘所生。以尔为康侯之母荣矣,功臣之母益荣矣。尚念尔子岳名廵姓,梦叫桓侯,罔卑前人专美,予一人实嘉赖之。
天字柒百贰拾号,崇祯三年四月 日。印文曰“制诰之宝”。
此诰命的落款时间为崇祯三年(1630年)有误,应为永历三年(1649年)。省文献征辑馆认为:此系先璧的后裔惧怕清廷搜查追究,而将永历三年改为崇祯三年。据史料记载:张先璧南宁侯爵位在永历三年(1649年)所赐。同时,从此道诰命中得知张先璧之父为张腾鹤,母为段氏。
在南明小朝廷历史档案保存极少,史料奇缺的现实中,张氏后裔提供的两道圣谕诰命抄件,对南明历史研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张先璧其人爵位及死事
张先璧其人之史迹,据王夫之《永历实录·张先璧传》、徐鼒《小腆纪传》等史料记载:张先璧(?—1652年)字盟玉,云南临安人。生年不详,早年投效明总督尚书傅宗龙(云南昆明人)部为伍,积功至援剿参将。后随楚抚宋一鹤驻守湖北显陵,加钦依副总兵。湖南巡抚王聚奎聚援剿兵十三营守卫长沙,先璧率“滇奇营”三千人参加长沙保卫战,驻守宝庆,后退入武冈,依附镇守武冈的总兵官刘承胤(自称“刘铁棍”,民间蔑称“刘市棍”)。南明督师何腾蛟开府长沙,先璧率部来归。隆武二年(1646年),思文皇帝(朱聿键)欲出楚,何腾蛟分遣张先璧、郝永忠为左右部率师迎驾,题授先璧为总兵官加都督同知。永历元年(1647年)初,长沙溃陷,张先璧部西走宝庆,为拥兵挟持永历小朝廷的武冈侯刘承胤所阻,先璧因畏清军追击,未与刘部接战,退走溆浦。刘承胤投降清军孔有德,永历帝(朱由榔)逃出武冈后,晋封张先璧为南宁侯。张先璧在屯驻黔楚之间,“永历元年,熊(皮熊)恶刘承胤之奸,欲迎驾未果。张先璧入贵,开屯镇远,熊居贵阳自守”。“先璧拥众,据镇沅,夺民田以耕,日与苗夷相仇杀,日益疲”。孙可望出贵州,矫敕征张先璧,先璧遂附于可望。永历六年(1652年)随抚南王刘文秀攻保宁,张先璧兵败于清军吴三桂部。“随刘文秀入蜀,攻保宁,结筏为桥济师,令先璧断后。先璧弟先轸患其兵之退怯,斩筏桥而不以告,清援兵至,文秀粮尽退师,将据水南结垒,桥已断,兵汹惧,清兵乘之,大败,溺死无算”。当年九月,“文秀械先璧归见可望,可望杖杀之”。其弟张先轸,保宁兵败中阵亡。
民国时期坐落于南明河畔的观风台
保宁兵败后,刘文秀因此受到孙可望矫诏指责及处分。《小腆纪传》刘文秀传载:“先璧,骁将也,号‘黑神’,勇而轻敌。……文秀撤围退,三桂不敢追,曰:‘平生未尝见如此恶战,令如复臣言,吾军休矣’。报至贵阳,可望拟诏曰‘不听良谋,损大将,刘抚南罪当诛。念有复城功,罢职闲住。’文秀归云南,诸军或分守蜀,或调征楚,从者百余人而已”。
关于张先璧的爵位记载:《永历实录·张先璧传》云:永历元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八月,清军进攻武冈,刘承胤降清,永历帝逃往广西桂林,授张先璧为南宁侯。而戴笠《行在阳秋》却载为:永历二年(1648年)三月,“晋荆江伯张先璧为(荆江)侯”。永历六年(1652年)六月,“荆江侯张先璧朝行在,封沅国公”,而非其后裔张岳崧所说的“郢国公”。南明王朝所赐封“郢国公”为高必正,张先璧无此封号。蒙正发《三湘从事录》载:“丙戌(1646年,绍武元年)十月,即位于端州,以次年丁亥(1647年)改永历元年……两广总督丁魁楚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制抚堵胤锡加兵部尚书,总督章旷加兵部左侍郎……陈邦傅柳庆伯,焦琏新兴伯,马进忠武昌伯,王进才澧阳伯,刘承允武岗伯,张先璧茶陵伯,曹志建保昌伯……”。张先璧之爵位载为茶陵伯。茶陵伯与荆江伯爵位有何关联,已无从考证。张先璧何时晋封“荆江伯”,又由“荆江侯”改为“南宁侯”,已不可考。另外,张先璧后裔自称“缘民等籍隶江南”,史籍中却明确载为“云南临安(今云南建水)人”,江南是否张氏在云南临安以前之原籍,有待张氏家族谱的出现才能确认。
张先璧之死事,张氏后裔云:“奉命带兵于思南、印江等处剿匪,讵意明社沦亡,先璧即在思南营次殉节”。此说,地方史志均无记载。永历六年(1652年)冬,张先璧被刘文秀械(押)送贵阳秦王府,被秦王孙可望杖杀(乱棒打死),葬身于贵阳城南观风台。其后裔将被秦王“杖杀”,隐称为“思南营次殉节”,有不忍传述其先祖惨死之疑。《小腆纪年附考》《兴义府志·大事记》两书中载有至永历十二年(1658年)张先璧率部与清军作战之事,也许为当年信息不通而误载之故。
观风台系清代贵阳八景之一“风台踏草”。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柴晓莲所著《贵州名胜考略》记载:“观风台,《职方典》云:在府城南里许。明万历间,巡抚毕三才建亭其上,以镇水口。按:观风台上有寺,据毕三才记,成于甲辰,则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也,越其杰诗则以观象台称之。民国十七年(1928年)以作无线电台。今其山麓辟为住宅区,汽车路周绕如环,城内古墓皆迁徙,惟张先璧(先璧,云南临安人。应募随傅宗龙,官至副总兵,后依何腾蛟。隆武二年,腾蛟分遣先璧及郝永忠为左右部率师迎驾,授总兵,官都督同知。次攸县未进,桂王立封南宁侯,孙可望据贵州,矫敕征之。永历六年随刘文秀出蜀攻保宁,兵败,文秀械先璧归,为可望所杀。详见王船山《永历实录·本传》)、马福(弘治时任贵州卫指挥使)、马应龙(福子,万历时袭贵州卫指挥)等墓得保存。”在观风台南明区(住宅新区)的建设过程中,国民政府本着崇敬前贤、弘扬先烈精神,对南明抗清将领张先璧墓及明代贵州武将马福、马应龙父子墓进行了保护,修改规划,让出墓园。当年,南明河畔观风台至甲秀楼沿河两岸一带,素有“小西湖”之称,乃为一幅“烟雨楼台山外寺,画图城郭水中天”之景。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经历“文革”洗劫,观风台上的古寺及古墓等古迹早已荡然无存。其遗址于1983年9月被列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并新建古式凉亭一座,供游人登临远眺城南风光。
文章来源:《文史天地》第251期
责任编辑/姚胜祥
【作者系文史学者】
点击
Hash:5a97b828b5699b64635a18c97a6214a84b05c41a
声明:此文由 文史天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