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训扬新风之六十二丨苏山乡柏上袁村:潮州知府的尖山遗踪
家
训
家
规
袁氏家风“辑图式”言:身薰其役,必须查究详细,记载明备,千百世下宗祀虽亡,而坟墓有据,名字有传,不可遗忘删去,斯不至无传之身竟归湮灭也。
都昌县苏山乡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其境内有两座名山:一曰苏山,又称元辰山,元辰文化研究近年渐成氛围;一曰尖山,状其山峰尖状。苏山乡尖山村委会柏上袁村,就在尖山脚下。村庄得名“柏上”,有一种溯源是其建村始祖叫袁天海(1471—1544),明代弘治年间由尖山火烧场迁杨山庄,其子袁廷节(1502-1560),名柏,村名用了祖先其名。“柏上”在如今又有了新的衍寓,村上有上、中、下三口塘,中塘居祖祠前,当年祖先在中塘上侧栽种的一棵樟树,仍枝繁叶茂,树荫下成为村民休憩的好去处,古樟县林业部门已列入古树名录挂牌保护。池塘周边除了古樟,后人还植上了苍翠的柏树;入村口的村牌,冠之于“北上袁村”。无论是柏树之“柏”,还是北方之“北”,让这个有着五百余年历史的村庄凭添了许多的斑斓。村民津津乐道的还是村上在清代出过广东潮州知府袁蕃泰。
袁公蕃泰的人生传奇
袁蕃泰,生于清嘉庆壬戌年(1802),字际熙,讳英,号俊民。道光己亥年(1839),已是38岁的袁蕃泰以补了米的秀才之身考取举人,他的功名之路止步于此,没有挤上进士的独木桥,但仕途于他又峰回路转。清代有“大挑”的选官制度,就是在屡次参加会试终是落榜的举人中,选拔一些人出来做官,以舒缓应试者仕途淹滞的郁结。由同乡邑有名望的人出具担保,担保之人多为京官,吏部挑选引见于皇上,一等作为地方知县候补试用,二等则作为学校教谕任用。“大挑”之例始于雍正,盛于乾隆。袁蕃泰“大挑二等”,做了县里的儒学教论。咸丰四年(1854),来自广东的盗匪滋扰都昌,秉性忠贞、一身侠气的袁蕃泰倡办团练,带着弟弟、儿子和侄子举家剿贼,置生死于度外。后来,干脆融汇到曾国藩的湘军门帐下,而崭露头角。咸丰八年(1858)袁蕃泰(又名袁英)因屡著战功,又有大挑二等的功名,被任用为广东封川县知县。其时有逆反者占地为王,对海边捕捞渔业场更是欺行霸市,牟取不义之财,致民怨载道。袁英带着乡勇随同官军攻剿,渔贼鼠窜,袁英乘胜追击,毙贼者众。第二年,袁英被调任广东香山县知县。同治元年(1862),又调补南海县知县。两年后,因治绩突显,得高宦举荐,拟任肇庆府知府,袁英力辞不就。同治三年卸职后优游数载。同治八年(1869)官府调袁英赴广东香山、东完等地,委办积案,伸张正义;围剿匪徒,除暴安良。
祖祠兼村民文化活动中心
袁英古稀之年被清廷录为潮州府知府,任上勤勤恳恳,造福于民,当地百姓称其为“袁天青”。地处粤东的潮州府是潮州文化的发源地,有“南国邦郡”“岭海名邦”之称。袁英在潮州府知府任上只干了短短的十个月,便激流勇退,以孝老和告病为由,辞官回乡。袁英把他一生入仕最后的辉煌留给了潮州,临别时,潮州沿途民众顶香再四劝留,袁英去意已决,潮州民众长程相饯。在“袁天青”离任后,当地乡绅在舆志上载录其名宦之功,民间奉其牌位入庙祭祀。
中塘
一生驰骋粤地州县的袁英,古稀之年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尖山脚下柏上村。晚年生涯也熠熠生辉,一是“储积谷建文社”,疏财仗义办学堂,苏山不少后生经他培养而得了功名;二是“编保甲护地方”,以丰富的剿贼清匪历练,为保乡亲安康恪尽心力。光绪三十年(1884),袁蕃泰溘然长逝,享年83岁。
知府堂遗物
袁英将一个地方官吏的功碑立在南粤大地,亦将对故里眷恋之心以巍峨的门楼呈现于尖山之麓。清帝为旌表袁英以及家人剿匪平乱、尽忠守义的功德,特赐在袁英的家乡柏上村修建了一座牌楼。当年的牌楼高达20余米,路人仰视可至头冠后倾委地。门楣上是钦定的“一门忠义”四字。门楼半个世纪前已毁圮,“一门忠义”的厚重红石和饰柱残败地弃于入村口的荒地上。袁英在粤为官时,在柏上村修建了自家的棋盘屋,后人称“知府堂”。知府堂阔大而古朴,屋顶构式用的是五架梁,喻指“双龙出动”。正房二进,每进长二丈七,宽一丈七;厢房一丈二见方。知府堂建在皇上所赐建的门楼之后,堂前有石狮、马蹬石、旗杆石等,整肃而轩昂。“文革”前,袁英的后人将知府堂置换,在村中建了宅子,原堂址现在成了尖山小学的校园所在。
门楼和知府堂原址上新建的尖山小学
潮州知府的逸事传说
袁蕃泰诰封中宪大夫,晋封资政大夫,官至清代正四品,但关于他的身世,都昌地方史志鲜有载录,他的逸事,存留在柏上袁村老年人的口口相传里。
村民理事会商议传承卧雪家风(左二为袁松柏)
出生于1943年的袁松柏老人,按世系袁英是他的太祖。袁松柏1977年因妻子患乳腺癌入治当时的南昌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治大夫姓金,从部队医院刚转业。那时和谐的医患关系令人称道,袁松柏夫妇去复查的那天就住在金大夫家中。金大夫的岳母是广东潮州人,当听说袁松柏来自江西都昌,又姓袁时,她兴奋地介绍,潮州清朝的一任知府“袁青天”就是江西都昌人。她的家乡潮州至今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演戏纪念“袁青天”。还有闹草龙灯,插上檀香,驱邪气,祛病魔的民俗。当地人把草龙灯叫“赵奶奶灯”,用于纪念袁知府的夫人赵氏。传说潮州当年闹“人瘟”,是赵奶奶教会村民闹草龙灯而祈福避瘟的。
远眺尖山
村落
袁松柏老人讲起太公袁蕃泰在广东为官时的传说,鲜活而生动。袁英农历七月赴香山任知县时,当地人禀告,有一种“扁虫”在水田里吃稻禾,有时竟致稻农颗粒无收。袁英不知是何怪物作祟,让乡绅捉来一只“扁虫”看看。但见提来的是鳖,袁英的老家鄱阳湖畔都昌县多的是,这动物又俗称甲鱼、团鱼。袁知县颔首而笑:“这厮有何惧,让它成为盘中美餐就是了。”当地乡绅面面相觑,不知害人的“扁虫”还能食用。袁英亲自示范抓甲鱼的姿势,在甲鱼头部凹陷处相掐夹,头朝下,也就避了啮咬之虞。尔后又教会厨师对甲鱼施之剖烹。自此,当地人既享用了美味,又除了蚀稻之害。
村巷
袁英一生先后娶了四房夫人,原配胡氏生二子,袁英为儿子分别取名绍黼、绍黻,“黼”意为礼服上半青半白的花纹,“黻”意为礼服上半青半黑的花纹。袁英继娶陈氏,续娶赵氏,赵氏生一子一女,后娶副室罗氏。关于袁英的三夫人赵氏,更是有英雄与美人版的传奇故事。故事应该发生在袁英初入粤地正值壮年之时。赵氏与两个哥哥在乱世占山为王,骁勇无比。官府派人去山寨招安,竟被杀无赦。官府续派剿匪有功的袁英去劝降,袁英一身凛然上了山寨,对赵家兄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导纵是梁山好汉,终是招安出路。赵家哥俩慷慨而言:“这暗无天日的天下,哪是百姓的活命之世道?我辈也是逼上梁山。要不是早听闻袁大人一身正派,口碑广誉,今日就宰了你如何?且留你一条性命去做你的太平官,我等还做自在山大王。”侧立的赵家妹妹但见袁英仪表堂堂,谈吐不凡,已是芳心萌动。在两个哥哥礼送袁英下山后,妹妹做了一个豪气冲天之举,连夜策马下山,投奔袁家官人来了。下山之夕,便是相拥之宵,赵氏与袁英演绎了一场别样的美人与英雄的欢剧。两个哥哥平日里就仗着妹妹武艺高强而恃山而霸,妹妹走了,他们第二天带着山上喽啰归顺了官府。袁英的剿匪功劳簿上又重重地载上了一页。赵夫人比袁英小8岁,1900年去世,享年92岁,诰赠四品恭人,晋封太人。明清两代,对官吏之妻和母而封,一品、二品曰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赵氏诰“恭人”之列,也算夫荣而妻贵。赵夫人殁后葬尖山下的袁城堰团墩山,是民俗上的“屎葬尿向”之吉地。
民居
关于潮州知府袁英的故事,在他入土百年之后还在续写着异样的传奇。袁英魂归故里安葬于柏上村发脉始祖的墓旁,那个地方叫渤公舍,是块“寒牛出栏”(又叫“卧龙出栏”)的风水宝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某天凌晨,邻村村庄的一黄姓村民向袁松柏相告,其太公知府的坟头被人盗挖了。民间早就有人放出话来:“刨得府官墓,一夜百万富。”袁松柏和族人当即赶到现场,但见墓地一片狼藉。袁家人在盗挖现场拾捡到四粒玉石朝珠,翡翠绿的圆粒珠子,中间有穿线的孔洞;一柄铜质尚方宝剑,剑杆已锈烂;一副眼镜;一翎官帽,正中嵌着一粒红彤彤的夜明珠。袁家人当天报了警,从现场遗留的锨把和一些旁证,本是不难找到盗墓贼的,后也是不了了之。至于袁英后人保存的四件现场遗物,起初是倍加小心地用破油布纸,裹着锯末存藏着,三年后,被人花800元收走了。袁英的后人将墓茔在原处重修,墓碑还是当年的墓碑。
古樟
卧雪家风的追梦传人
都昌袁姓尊东汉名臣袁安为一世祖,承袭着“卧雪家风”。《 后汉书·袁安传》载录的“卧雪家风”的故事梗概是:有一年冬天,鹅毛般的大雪纷飞数日,积雪封门堵路。洛阳令外出巡视雪况,但见沿途人家各自扫着门前雪,踏雪出门谋食。来到客居洛阳的汝南人氏袁安的门前,大雪封门,洛阳令以为袁安遭遇不测冻饿而死,便命差役凿冰除雪,破门而入,见到的情状是袁安静卧于床。洛阳令扶起身体虚弱的袁安,问他为何不出门求食。袁安答道:“大雪天人人皆饥寒,我不应该再去打扰别人!”洛阳令感念袁安“卧雪情操”,嘉其德,举义廉。袁安入仕宦后,将清廉高洁的家风弘扬开来。
尖山村委会
尖山下的柏上袁村,500余年来代代恪守“卧雪家风”。100余年前的潮州知府袁蕃泰,终生践行的也是“卧雪家风”。袁蕃泰的孙媳妇胡孝女(苏山土目村益溪舍人),是民国年间有名的“女革命”,正是因为有了这道红色光环,使昔日的知府堂在“土改”时,仍可成为袁英后人的私第。
农家内室
在当下追梦圆梦的新时代,柏上袁村人秉承卧雪家风,在不同的人生舞台上,演绎着工农学商兵各自的人生精彩。450余人的柏上村,改革开放40余年来,有70余名不同年代的学子通过高考录取,书写着知识改变命运的传奇。柏上村已出了3个博士后,留美博士胡达明夫妇是天之骄子中的佼佼者。1975年出生的袁文明在景德镇成立百花置业有限公司,创新创业铸就事业辉煌,2003年曾获“景德镇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广告设计作品获全国平面设计大奖,“宁封窑”产业研发红红火火。柏上袁村2015年着力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崇尚文明蔚然成风。村民袁水贵在自家高品味的宅院内,打造诗词文化长廊,刻勒当地诗家吟咏乡村振兴的诗篇,让柏上村的农家生活亲近着诗和远方……
袁水贵庭院的农家诗词文化墙
文\图:汪国山
Hash:86c5fe1a18eff11ca850c6ab4363822b450de182
声明:此文由 九江都昌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