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记忆之七十三:聚奎塔 寻访这座消失古塔的遗迹
“虞山十八景”是昔日常熟风光的精华,其中一景“昆承双塔”,指的是从昆承湖向城区遥望,湖对岸古城粉墙黛瓦之中,半入城的十里青山之前,有两座耸立对峙的高塔的身影,分外妩媚。这两座塔,一座就是现在依然高耸的古城标志性建筑“崇教兴福寺塔”,俗称方塔,另一座是原来屹立在小东门外、已经不存在的聚奎塔。
常熟以“聚”字为头命名的古塔共有三座:福山的聚福塔,梅李的聚沙塔,城郊的聚奎塔。如今,福山和梅李的塔都已重建“聚”起,唯“聚奎塔”无影无踪。
福山聚福塔
梅李聚沙塔
论塔龄,聚奎塔寿命不算长,从明末建成到清末消失,只存在了短短的两个半世纪,但它却在常熟的人文历史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明代万历年间(1537-1620年),邑人萧应宫在迎春门(俗称小东门)外兴建了一座寺院——福城禅院,又要在院中建一座佛塔。建塔的初衷,既为佛寺增胜,又含别的用意。在一般人看来,古代人的建筑,都要从地势、方位、水文的角度考虑,符合古人的风水之说。例如建造方塔的原因就是因为常熟县城的地势是东南低而西北高,东南是主位,西北是客位,客高于主,肯定对主大大不利,因此有个僧人就建议在县城东南方建一座塔,以抬高主位。当时的县令听从了建议,于是便有了方塔的建造。
但萧氏没有建成全塔,仅建至第三层,因为经费不足而不得不停工。到崇祯元年,钱谦益的提议下最终建成一座七级宝塔。
图为方塔
梅李之塔以“聚沙”名,福山之塔以“聚福”名,县城东南方的塔取名“聚奎”也深有含意。“奎”者即“奎星”,又称魁星,在古人眼里是天上主宰文运的星。聚奎,不就是希望文运凝聚、文风大盛、科举大兴么?
福山聚福塔
梅李聚沙塔
也许是偶然碰巧,也许是谶言成真,就在钱谦益促修聚奎塔后,常熟果然奎星眷顾,文星高照,科举之盛,超越以往。清顺治十五年,孙承恩高中状元,仅仅过了21年,归允肃又考中康熙十八年状元。以后,康熙三十九年、五十七年,先后又有汪绎、汪应铨考中状元。咸丰六年、同治二年,翁同龢、翁曾源叔侄又先后成为状元。聚奎塔下,短短两百余年,竟出了六名状元。说也奇怪,就在翁曾源考中状元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同治三年六月,过境飓风将聚奎塔吹倒,从此以后,常熟就再也没出过一名科举状元了。
聚奎塔被飓风吹坏后,塔下的禅院尚在,但也逐渐衰败。到光绪年间庞鸿文修《常昭合志稿》时,“止存半壁,僧徒于旧基营小屋居之。”再以后,就愈加踪迹难觅了。
当后人知道了聚奎塔有这些典故后,谁不想再探寻一下它的遗迹呢?
近来,同道们常常谈起这个话题。有位好友告诉我,他小时候就家住小东门外塔湾街和塔基桥附近,而那里的老人们都说,那个聚奎塔就在附近。
现在只能从小东门外的塔湾、塔基桥这两处地名尚能使人联想到以前此处曾经有过一座聚奎塔。
顺着这条线索,我请教了许多关心本邑历史的人士,但他们大多是只知历史上有聚奎塔,具体位置究竟在哪里却说不清。这更引起了我寻访聚奎塔遗迹的好奇之心。一位住在小东门附近的气功按摩师刘元生告诉我,小时候他经常在陈家市一带玩耍,对这座塔的旧址很熟悉。今年春天,我在他的引领下,专程去寻访了聚奎塔的遗址。
沿着南门外“花园浜”路向东走,就到了小东门的热闹地段——三步两条桥。当初的两座桥中一座小桥已拆除不存,剩下的一座桥大名就叫聚奎桥,横跨横泾塘。过聚奎桥到塔湾街,在街的中段,有条横跨两岸,连接塔湾街和小河头街的石桥塔基桥。
三步两条桥,摄于1938年,小东门陈家市
如今的聚奎桥
站在高高的塔基桥上,一位当地的老者指示说,站在桥上面向塔湾街,如穿过街面的房子,正前方就是陈家市小学的操场,聚奎塔的塔址就在那里。而陈家市小学的校址,大部分是塔下的寺基。老者说,当年在校舍后面的小竹林里,还有两个矮矮的和尚坟呢。
我们从桥上下来,沿着塔湾街继续向前走,沿河走一段路后右转进入电灯浜路,民国时期常熟第一家供电公司“电气厂”,就诞生在这里。从电灯浜路转出来,就抄到当年很热闹的陈家市街了。刘先生领着我转到陈家市老千斤顶厂的北面,有一段短短的岔路,通往以前的陈家市小学正门。现在小学已搬迁,变成城管执法中队队部了。
执法队部里面有一片空地,当年是陈家市小学的操场,刘先生指着操场中一块水泥抹成的圆形平地,说:这里,就是当年的塔基地宫。我赶紧拍照留影,但仍有些存疑。刘先生看出我的心思,转到操场和大门中间,对我说:看,这里还留着一块塔基的柱墩石,足可以证明这是旧塔原址。
水泥地坪上,确实有一块圆形的青石柱础,高出地面六七公分,直径在八十公分,石面上套刻一个圈,圈内有模糊的花纹。
刘先生告诉我,别看这地面上的青石不大,它只是冰山一角,下面的可大着呢,足有四五吨重。大约二三十年前,陈家市小学在拓展操场时,挖出了好多块塔基的柱墩石。当年搬迁墩石时,其他塔基柱墩石都运走了,或许有一位或多位有心人,给后人留下这唯一的一块,以作聚奎塔的一脉地标。
那么其他柱墩石都运到哪里去了呢?刘先生说,当年他曾专程跟踪寻访,发现运到了方塔公园的碑刻博物馆里。在碑刻博物馆的名人馆前,果然看到几块四四方方的柱墩石,形体之大,超过博物馆内其他柱墩石。与陈家市小学的那块柱墩石照片对照,名人馆前这几块柱墩石虽破损程度各有不同,但大小形制,完全一致!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身边很多的人或物,有的已经改变了样貌,有的也许已不复存在,常熟记忆系列想做的就是为大家追寻记忆中那些熟悉的岁月。
小编的话
如果您对常熟的风物有着特殊的记忆,并愿意和我们分享,那么请联系我们。
如果您有常熟珍贵的老照片,并愿意和我们分享,那么请联系我们。
文章和图片请发送至邮箱:ics_public@126.com。
(特别感谢文字提供:郑行健,照片提供:梅志强,陈福宝,郑行健,常熟子煜,零距离杂志)
版权声明:本文系常熟广电i常熟工作组整理发布,版权为常熟广电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感谢关注i常熟,投稿邮箱:ics_public@126.com。
Hash:c16f75572afded8a6efca0a181b6a1656547a521
声明:此文由 i常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