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亭麟山宫皂隶舞
皂隶舞:分皂舞和隶舞,最早可追溯得到夏商周时期,那时国家和城市已经形成,品德高尚的人才能为官,手底下的衙役、衙差基本上由轻微犯罪(为邪魔入侵)的人和类似现代的痞子、啊溜组成,以正压邪。结合原始图腾信仰、驱鬼逐疫、祭祀的舞蹈,表达古人敬天地、弘正气祈盼阴阳适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麟山宫是由秀郊、东鼎、东林、荷珠、沧溪、霞安等38个自然村组建,共同祀奉宋代名将杨五郎(尊称杨太师)等神祗,所属宫庙38座。境内地灵人杰,以塔斗山为中心的风景区,有千年古刹会元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天中万寿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蔡襄墓”、还有元代状元林亨祠堂、肖妃墓、朝天寺、三峰陂、沧溪古桥等名胜古迹。宫内保留了清代著名国画家林肇棋绘作的龙虎猴鹿鹰鹤和四大天王壁画。历史上境内科甲鼎盛,人文荟萃。宋代的上浒、下浒自然村中进士的达13人;兵部待郎许敦仁、监察御史许稹均为宋代名臣;元代秀郊自然村林亨高中状元。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促成了“皂隶舞”这一古老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和成熟。
“麟山宫皂隶舞”是境内每年一度的元宵出游和游灯中作为迎神接驾的仪仗和娱神娱人的民间舞蹈。
“皂隶”一词最早见诸于春秋战国。左传曰:“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后世通称役于官署出司呵殿,立执刑杖待立者为“皂隶”。
“皂隶舞”,俗称“乡人傩”,是由西汉时期的“傩舞”演变而来,属于中国古代驱邪除妖的一种民间舞蹈,也是古代官员出巡时用于鸣锣开道、耀武扬威的仪式。在莆仙戏传统剧目演出中保留着这种舞蹈的简单样式。
据宋代黄岩孙编纂的《仙溪志》记载:“本湄洲林氏女,为巫,能知人祸福,殁而人祠之,航海者有祷必应。……沿海郡县皆立祠焉。”枫亭朱寨灵应堂始建于元代元治二年,祠奉天妃,每逢上元,出游境内,必以皂隶开道。由此可见,“皂隶舞”在当地流行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麟山宫的前身“保和堂”,建于清代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自建堂之后,每年元宵节,境内都举行规模盛大的出游和游灯活动,“皂隶舞”作为鸣锣开道的仪式,为出游和游灯营造庄严肃穆的气氛。自清代至今,已有160多年,经过七代传承人的不断完善,形成了独特和完整的民间舞蹈艺术。
“麟山宫皂隶舞”始于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传承七代,至今160多年。每年元宵节,由境内的38个自然村各自举行游灯、并联合举行出游,参加人数1500~2000多人,持续3天。绕道100多里,中途住村2处。所住村庄,视为“神赐平安吉祥”,点灯结彩搭筵演戏,迎待贵宾,热闹非凡。出游队伍,以“皂隶舞”请神出宫上轿,并先驱开道,随后有:大锣、大灯、彩旗、横批、宫旗、旗牌、宣传牌、伟人像、金爪斧钺、龙虎旗、执事、枪班、管乐队、马队、舞龙、舞狮、八班、神卒、高官、矮吏、香亭、神轿以及各种文艺队伍,一路浩浩荡荡,所过村庄,设香案迎接,观者如云。至出游结束后,送神像归返麟山宫内,出游队伍返回各自然村的所属宫宇,祭祀神灵,然后分散返家。
“麟山宫皂隶舞”表演由“请牌”、“开道”、“收牌”三个部分组成。开场时,旗牌官立于表演区,四个“皂隶”和“八班”分列两侧,呈八字队形,当旗牌官挥动令旗,高喊“开路”时,“请牌”开始,首先由里面皂隶离开队列,走到杨太师神轿前,把烛牌请出,在大锣、唢叭的伴奏下,把烛牌放在地上,牌的正面亮出“进香”二字,然后跳回原位。接着,旗牌官双挥动令旗,高喊“威乎乎”,众齐声呼应,这时红面皂隶重复黑面皂隶的动作,独舞向前,把烛牌转换方位,亮出“参谒”二字。至此,“请牌”完毕。当旗牌官再次挥动令旗,高喊“威乎乎”时,进行“开道”。众皂隶齐声呼应,并舞起皂隶摆,按队列左右舞动,开道向前,直至烛牌前,才转身小跑返回原地。最后,旗牌官又高喊“威乎乎”,传令“收牌”,这时绿面皂隶独舞向前将烛牌收回原处,舞蹈至此结束。每当出游和游灯经过各自然村的宫宇以及驻骅入宫时,皂隶都反复表演三个部分的舞蹈动作。
“皂隶舞”动作十分简练,基本动作有“盘腿跳”、“左右跳步”、“左右望”、“左右摆”等。横向流动的线条比较多,具有节奏鲜明、动作刚烈、古朴而粗犷,富有造型美的特点。在“开道”时的群舞,动作威武整齐,加上“威乎乎”的呐喊和喇叭声、大锣的敲击,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威赫气势,令人望而敬畏。
Hash:daedd6bad7c39fa104baf0f5db02cbde76ef956a
声明:此文由 看仙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