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的广西印记——《左江花山岩画》

70年风雨兼程,时间的年轮烙印着共和国奋斗的足迹!

70年披荆斩棘,八桂大地,处处生机盎然,充满“春天”的希望。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别节目《共和国的广西印记》

讲述八桂儿女为建设新中国燃烧的青春岁月,记录壮乡大地激情奔跑的追梦记忆!

共和国的广西印记——《左江花山岩画

广西的左江流域古代是骆越民族狩猎耕耘、栖息繁衍之地,而在连亘左江数百公里的悬崖峭壁上,有一幅幅用赭红颜料平涂的人物、动物、器物画像,斑驳影绰,若隐若现。这就是左江流域崖壁画,这些崖壁画又以宁明县的花山岩画的画幅最大,人物画象最多,内容也最复杂,新中国成立以后,广西先后组织了多次考察活动,对花山岩画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今天我们走进崇左壮族博物馆,讲解员冯晓兰为我们讲述,百里岩画 骆越神工的故事。

崇左市壮族博物馆作为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展示中心,其基本陈列《百里岩画 骆越神工》从整体到局部,由古到今,层层深入,各有侧重地将不可移动的文化景观全面、生动、完整地展示给世人。他的展览展品丰富多样,其中第五部分“倾力守护”,以图片、书籍、老物件等形式介绍岩画的调查研究和保护,体现了社会各届对岩画的关注和保护。

这些展品当中以研究花山的图书最吸引人,如《广西左江岩画》、《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花山崖壁画资料集》等。这些图书是多年来专家学者研究花山岩画文化方面的重要成果,不仅推动了花山岩画学术研究,更为花山走出左江,走出了广西,走向了世界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花山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任重道远,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此项工作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是这项工作的起步阶段。期间共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花山岩画实地调研活动,出版了第一本记录和介绍左江岩画的专著《花山崖壁画资料集》。20世纪80-90年代为深入研究阶段。又组织了多次对花山岩画的调研活动,编写和出版了《广西左江岩画》、《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等专著,为左江花山岩画的保护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000年以来为保护和研究并重阶段。

在2007年至2011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崇左市岩画属地文物管理机构对左江花山岩画又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编写和出版了《左江岩画艺术寻踪》、《保护左江花山岩画传承壮族文化》等重要书籍。这些书籍是几代学者对花山岩画研究的智慧结晶,展现了对花山岩画多学科多视角全方位的研究成果。目前,学术界对左江花山岩画的年代、族属等问题形成了较为统一的看法,认为左江花山岩画就是战国至东汉时期骆越人创造的,但在具体的花山岩画研究论题上依然百象纷呈。

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骆越文化的代表左江花山岩画景观在2016年7月15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实现了广西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崇左市的一群骆越文化学者,原崇左市政协副主席,现任崇左市老年大学校长谭先进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数十年如一日,与其他专家学者一起对花山岩画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他深入到崇左各县,克服重重困难,用7年的时间编著了《崇左文化述要》,并且在《崇左文化述要》的基础上编著了《崇左文化博览》,全书共有248万字。为花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史料依据。

“我就要为宣传崇左壮族文化做出我自己的贡献,所以我利用了大量的业余时间来进行学习调研,把它编辑成《崇左文化述要》和《崇左文化博览》,为崇左的壮族人民树碑立传”

我们只有研究花山岩画,了解先民的历史,追溯民族文化之根,领略民族文化之魂,探索其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取之精华,传承伟大的民族精神,实现优秀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使花山岩画的历史文化蓬发生机、传承绵延,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本期节目特别鸣谢:崇左壮族博物馆

记者:华英平

编辑:张鸿飞、唐慧婷

电话:0771-5802910

Hash:7c7864f7044f68ea49b77ebfee04532df6842dcf

声明:此文由 新闻910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