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00年前的村落、2000年前的岩刻,一睹内蒙古的前世~
那是你们不懂草原的厚重。
从旧石器时代的“大窑人”,到新石器时代的“红山人”,再到青铜时代的“夏家店人”,一直到后来的草原民族,世代繁衍生息,交往融合,形成了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造就了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遗产。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已初步查明有各类文物遗址点2.1万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1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9处,盟市旗县级别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00余处。这些珍的文化遗产,构成了草原文明的主体,展现出草原文化发展的完整脉络。
最近,内蒙古考古届接连出现重大发现,让我们通过她们窥探内蒙古那灿烂的前世吧!
阴山山脉发现距今2000多年的五星联珠岩刻
5月19日,内蒙古自治区考古人员历经两年在阴山山脉大青山段发现并证实一处距今2000多年的五星联珠岩刻。专家表示,这一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对天文现象的认知水平提供了线索,并对梳理、研究古代天象记录背后蕴藏的历史故事提供了珍贵材料。
二级台地星穴岩刻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所长吴甲才说,这处岩刻位于大青山南麓、呼和浩特市东北25公里处的花岗岩上,是5个口径为6厘米至10厘米、深2厘米至7厘米的“星穴”,代表金、木、水、火、土五颗星,它们两两之间距离不同,在1000米范围内呈弧形有序排列,宛如一条美丽的珠链。
吴甲才说,为了考证岩刻年代等相关信息,考古人员采用微晶痕凸体摩蚀梯度法断代等技术发现它们凿刻于春秋战国末期,专家组又通过gps定位、实地测量和运算,发现这种五星联珠有序排列轨迹曾在公元前204年出现,进一步证实凿刻年代。
“这处岩刻是古人对天象的记载,其背后蕴藏着历史故事,岩刻的发现为我们梳理和研究重要历史事件提供了实物材料。”吴甲才说,大青山五星联珠岩刻所在地曾是冒顿统领的匈奴地带,公元前206年他们进攻东胡,公元前204年获胜,匈奴上层及阴阳家把此年春天天空出现的五星联珠现象,刻在应是冒顿举行祭拜仪式的山脚下。
大青山五星连珠岩刻
考古人员在考察中还发现,大青山五星联珠岩刻选择的花岗岩色泽纹理不同,比如处在火星位置的岩石通体是火红色,而水星位置的花岗岩位于小溪旁。
“我国古代记载五星排列顺序的文物很少,这处岩画不仅体现五颗星之间的距离、夹角等位置关系,古人还根据这五颗星的物质构成和表现出的性状刻在不同的岩石上,这一有趣现象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古人对天文现象的认知水平。”吴甲才说。
8400年前村落被社科院评为中国考古新发现
在距离北京约350公里、地处乌兰察布市东北的化德县,一座距今约8400年、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的古村落遗址刚刚入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6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这就是化德县裕民村遗址,它被确认为内蒙古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裕民村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化德县裕民村遗址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德包图乡裕民村东北1.25公里处,遗址三面山丘环绕,北南向缓坡,呈簸箕形状,海拔1460米。是2010年,当地考古部门配合集通铁路复线工程建设考古调查时,发现了该遗址。
2014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乌兰察布市博物馆和化德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再次进行考古发掘,历时三年,发掘总面积3750平方米,如今,整个发掘面积约5000平方米。
“该遗址被确定为距今8400年左右,属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一种文化遗存,是迄今为止内蒙古发现最早的考古学文化,在中国北方草原发现这么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比较罕见的。”裕民村遗址考古发掘领队、乌兰察布市博物馆副馆长胡晓农介绍道。
前不久,经过北京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碳十四测定,该遗址出土的人骨距今8400年左右,出土的兽骨距今8200—7800年,由美国Beta放射性实验室碳十四测定,该房址出土的碳粒,经树轮校正年龄,为距今8400年左右,标志着这里是内蒙古最早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目前共出土房址14座、灰沟1条、墓葬1座。房屋依地势坡状分布,大小不一,房屋直径280—400厘米,为圆形二层台半地穴式,房址中部有圆形地面灶,灶面的烧灰土堆积较高,部分灶面上放置有石块,有两座房址发现有门道,门道为长条状斜坡式。
出土的5000余件器物中大部分为石器,有较少量的陶器、骨器。石器主要为半圆形石铲、矛形器、三角状石锥等打制石器和少量的磨盘、磨棒、磨石、石斧等磨制石器;陶器出土多为较小的陶片,主要为夹砂黄褐陶,质地疏松、器类简单;骨器出土有骨铲、骨锥、骨刀、骨镰等。
“裕民村遗址文化,区别已知的其它考古学文化,属新石器时代早期,这一类遗存分布于阴山以北的草原地区,填补了这一地区的考古学空白,为内蒙古草原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谱系以及生业类型、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乌兰察布市博物馆馆长李彪表示。
阿拉善发现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彩绘手印岩画
文物考古人员五月中旬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苏木一个洞窟内发现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彩绘手印岩画。专家表示,这些岩画很可能象征着一种原始的宗教仪式,为研究巴丹吉林沙漠地区人类活动历史提供了宝贵材料。
岩画发现现场
此次新发现的手印岩画位于该旗曼德拉苏木锡林布拉格嘎查(村)的一个山洞岩壁上,石洞朝向偏东,洞口高2.15米、宽3.4米、深3.21米,洞内顶部石壁上有14个彩绘手印,其手形四周为褐红色,手形本身是岩石本色,左手印13个,其中3个有手臂,右手印1个。
范荣南说,从这些岩画的形状、排列、制作手法、作画方式等特征初步判断,其绘制年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根据当地同时期岩画判断,其绘制方法是古人用赭石粉掺和动物血液、清水调和制成液体,注入骨管,再将手掌紧贴石壁表面,用嘴吹骨管,颜料喷洒在手和石壁上,形成了手印岩画。
对于这些手印岩画的绘制意图,范荣南表示,依照考古学界研究和当地历史发展脉络推测,这些岩画很可能代表某种原始的宗教仪式,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研究当地人类活动历史提供了宝贵材料。
据了解,我国现已发现的手印岩画主要分布在新疆、宁夏、云南、内蒙古等地。其中,内蒙古阿拉善右旗雅布赖山山脉发现的手印岩画较为集中,已有近百个。
目前,阿拉善右旗境内已被发现的各类岩画达3万多组、数十万个个体,统称为“巴丹吉林岩画”。它们对我国考古学、人类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和实物资料。
来源:新华社、《北京日报》
优秀公众账号推荐
鄂温克青年(微信号:ewk_qn)汇聚青年,服务青年,让青春在这里发声。为广大青少年朋友们提供最新团青动态和资讯。
Hash:bf473fab9a3408bba3098419b5f4abb0b1803688
声明:此文由 活力内蒙古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