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七十年 奋斗新时代|那些记载和见证盘龙变迁的历史符号⑲

从1956年盘龙建区,到2019年伟大祖国迎来70华诞,盘龙区随着新中国的发展,迎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环顾盘龙区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辉煌成就,回望这六十多年的沧海桑田,我们可以看到,有着许许多多与盘龙一起成长的“人”,见证盘龙历史变迁的“事”,最终汇聚成了推动盘龙区不断奋进的精神光芒和前行力量。

这些或平凡朴实,或壮怀激烈的人与事,真切、感人,将作为一个个记载和见证盘龙区过往变迁的历史符号,继续激励盘龙人不忘初心,奋力前行。

希望“病有所医”

——仁心医者戴兴能

戴兴能,生于1972年12月,1995年工作,盘龙区第一人民医院外科主任,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腹腔镜研讨班学习,在同领域微创外科中处于领先地位。

在盘龙区人民医院的新址见到戴兴能的时候,他刚刚做完一台手术,微创是他的特长。“在我开始来到盘龙区人民医院时,每年我们外科的手术量不足百例,现在每年在 300 台以上,翻了三倍。”

戴兴能说自己算是新盘龙人。2008年他从会泽经人才引进到盘龙区人民医院工作,当时外科只有1个科20多张病床,由于病人对区级医疗诸多不信任,彼时的盘龙区人民医院又恰好与几所三甲医院离得很近,病床的使用率不高,每年的外科门诊病人也仅有2000多人次。“而现在,一个月的门诊量就已经能抵得上过去一整年了。”他说,就常见病和多发病来讲,同样的一起手术,区级医院的收费要比三甲医院低,可大多数人还选择大医院。“虽然通过同事们的共同努力,这一状况逐年好转,但大的转折,还是从2013年开始。”

为了解决好辖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结合辖区实际,2013年盘龙区委、区政府在云山村园博路中段投资1.8亿建盖了占地28亩,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新盘龙区人民医院。同时还投资了2000万元购置医疗设备,极大地改善了医院医疗基础设施。迁院后,盘龙区人民医院成为二甲综合医院。

“区里拨款很到位,现在新的盘龙区人民医院完全是由政府出资来建设的。对设备和高科技的仪器,也舍得投入,就医环境改善了,硬件设施也得到改善。人才引进,好医生引进来,看病的人自然就多了。”除了医疗硬件的改善,戴兴能说盘龙居民受益最多的,还有“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的并轨,以及巡回医疗制度。

在他的记忆中,从 2011 年底开始,每到周六他和同事都会到阿子营卫生院进行诊疗。内外科中医科各一个,下到村卫生所坐诊,每次都要跑两个村。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够得到专科医生的诊断和简单治疗,不仅省了钱,还带来了更多的便利。“我们还开通了双向转诊服务,目前上级五家三甲医院定点转诊,优先安排床位,只要区级医院开具转诊单,就可以优先安排床位。”

2012年下半年,在一次坐诊中,戴兴能了解到当地有一个14岁学生,锁骨骨折却一直无法医治。“家里非常穷,如果到医院治疗的话住院费高,家里人也不方便照顾。”于是,他和同事带着药和相关的工具主动找上门,使用局部麻醉,只花了千把块钱就将手术做好了。“这个在大医院要好多钱,太感谢戴医生了。”家长对他表达了深深的感激。

从2016年5月开始,由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昆明市妇幼保健院、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昆明市中医医院及盘龙区人民医院组成的医疗专家组,就开始到盘龙区松华坝水源区的4 个街道42个行政村开展巡诊医疗,为水源区群众提供“零距离”的医疗服务,戴兴能依旧是其中一员。在他看来,城乡并轨的医疗保险,让大家从“不敢病”到“敢看病”,身体健康状况得到了提高。而作为一名医者,他最希望看到的,就是“病有所医”不再是梦想。

“网格化”推进盘龙城市精细管理

2011年前后,盘龙区先后完成了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建设、盘龙区政务信息公众服务网改版、盘龙区电子政务网络、区行政审批中心网络、电子监察系统、“数字城管”平台、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等项目,有效地提升了全区信息化行政管理效率和水平。

其中,盘龙区投入了60多万元建设了“数字城管”平台,并投入移动信息采集终端 65 台,通过“网格化”管理模式进行城市管理,在充分整合利用资源的同时,还避免了重复投资,对城市管理工作起到了有效推动作用。

Hash:b880a25fe4999e55f20704628b5e240901eb96f4

声明:此文由 昆明生活手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