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W!梅州围龙屋之“最”,知道一半算你厉害!(一)
看
点:
近日,《梅州日报》发表了题为《梅州围龙屋之“最”》的文章,文中不仅提到了我市拟出台的客家围龙屋保护条例,还如数家珍地和大家分享了梅州围龙屋之“最”。
围龙屋作为客家人的传统建筑,
保护它们是我们的责任。
但是这些围龙屋大家都知道吗?
身为一个梅州人,
对家乡一定要有足够的了解。
下面小远远就给大家介绍下这几个围龙屋之“最”,
一起看看吧~
璼公祠
规模最大的围龙屋,坐落于五华县水寨镇坝尾村
璼公祠始建于明朝初年(1368年),距今已648年,房间共有398间。经现场测量,这座围龙屋为六横六围结构,直径长126米、深(含门口半月形池塘)278米,整个建筑占地面积近3万平方米,该古围龙屋是客家标准的大围龙,包括上七下九、上中下三栋大厅、左右各"六横六围"。围屋祖祠大厅为石柱梁架结构,悬山瓦顶,灰沙夯墙,完好保留着明显的明代建筑特色。
这座围龙屋不仅是标准的古围龙屋,还是红色革命故地。大革命时期,革命家古大存曾在这里指挥战斗,与周氏子孙周汉屏在此商讨革命事宜,一度成为五华革命根据地的秘密点。
而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据中国客家博物馆有关专家考证后,它也是梅州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大的围龙屋。
科甲中贤(蔡蒙吉故居)
建筑年代最早的围龙屋,坐落于梅县区松源镇金星村
蔡蒙吉是南宋人士,祖籍梅县松源金星村,抗元英雄、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爱国诗人。蔡蒙吉一家“三代进士”,其于1256年考取进士,官授从政郎、义兵总督等职。1275年秋元兵侵宋,时任梅州义兵总督的蔡蒙吉变卖家产,资助义军,征召梅州客家青年参军卫国,并于次年冬战败殉国,时年32岁。蔡蒙吉在梅任职期间,曾创建松源堡义学,开创了梅州设义学之先河。梅州从此文教日兴,终成今日“文化之乡”。可见,蔡蒙吉作为客家之子,乃梅县人的光荣。
蔡氏祠堂是典型的客家民居,位于梅县松源镇金星村上寺边554号,其结构为二堂二横,大门两边有两堵矮墙,显得与众不同。蔡蒙吉在乡时,倡办松源义学堂,创梅州教育之先河。该故居对发扬中华民族精神,研究梅县客家民居建筑和崇文重教都有深远和现实的历史意义。1987年列为梅县文物保护单位,现升格为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王姓祠堂
海拔最高的围龙屋,坐落于丰顺县砂田镇铜峰村
何方/摄
位于铜鼓嶂山腰上的王姓祠堂,是梅州市内海拔最高的围龙屋。
山腰上的围龙屋,就是一座巨大的堡垒。屋内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是客家人自给自足乡村生活的缩影与写照。
东升围位于兴宁市宁新街道办东风村,建于宋代(1127年),于1279年建成,距今已有890年历史。东升围坐北朝南,为三堂六横三围的围龙屋,是兴宁境内最老的客家围屋之一,俗称“九厅十八井”。
东升围建筑占地12000平方米,池塘1600平方米,花头脑650平方米,屋内有9个厅,18个天井,190多个房间。整座屋宇规模较大,布局合理,主体结构呈半圆形,前有禾坪、矮墙、半月形池塘,东侧有出入斗门,是一座典型的围龙屋。大门外有2根圆石柱支撑檐梁,有2个石鼓、2个石凳,上、中、下厅较为宽阔,上中下堂通面阔相等。堂屋后有半月形铺河卵石的斜坡花头脑。厅内栋梁雕龙画凤,雕花屏风,显得古朴典雅,充满客家韵味。
鲁国堂
规模最小的围龙屋,坐落于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
谢小康/摄
围龙屋讲究“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屋前有半月形水塘和晒谷场(梅县叫做“禾庭”),屋后有由常青树密集的风水林。一座完整的围龙屋里还有水井、天井、客厅、房间、厨房、浴堂、祠堂、龙厅、化胎等,无论是学习、生活、祭奠等活动,都可以在围龙屋内完成,恰似一个小社会,正如人们所说的:“一座围龙屋,一座客家城。”
而面宽25.7米,进深35.1米,房间31间的鲁国堂是梅州规模最小的围龙屋。
河南堂
建筑年代最新的围龙屋,坐落于梅县区大坪镇育豪村
谢小康/摄
梅县大坪镇育豪村的“河南堂”,是迄今为止我市最新建的农村客家围龙屋。
“河南堂”为村中丘氏祖屋,清末民初因家族兴旺,人口大增,一部分族人远渡重洋,在印尼和马来西亚等地谋生。时至今日,育豪村的丘氏族人约200余人,而在海外的族人就有300多人。
“河南堂”沿袭了客家人建房布局严谨的民间风俗,屋式为二堂四横一围龙,既稳重又协调,既精致又雅观。整座房屋对外封闭,对内开放;依山而建,前低后高;中轴对称,左右均衡;屋前的半圆形水塘与堂屋背后的半圆形围龙一虚一实,交相辉映。屋后的风围林郁郁葱葱,枝繁叶茂,也为各地所罕见。由于整座房屋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显得天然雄浑,给人以一种美景天成的感觉。
式好庐
形状最“完美”的前后围,坐落于梅县区梅西镇丰田村
黎金本/摄
“式好庐”位于梅县梅西镇丰田村田心,已有100多年历史。1999年进行了全面修缮,面貌一新。整座房屋典雅精巧,造型别致,极具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
该屋依客家传统建筑风格建造,中轴对称,左右均衡,依山而建,前低后高,既有客家围龙屋的建筑特色,又有近似于客家土楼的外形。整座房屋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主体部分(即中间部分)为标准客家围龙屋格式,“二堂二横”呈方形;主体后面为依山而建的半圆形的围屋(即围龙);主体前面是呈半圆形的围屋(即垫脚围),前后协调和谐,高低方圆遥相呼应。禾坪两边建有斗门,内有水塘。对外封闭,对内敞开,总体平面布局为前低后高的圆形围屋。
文章来源于梅州日报,由小远远整理编辑
Hash:febdcd689585c18757db6e85118102e3a81e00fa
声明:此文由 掌上平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