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卧云庐成国家文物建筑活化案例
历史建筑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和乡愁,关于历史建筑如何活化,成为新时代新的探索方向。10月31日,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队伍走进白云区历史文物点金沙洲卧云庐,详细了解百年卧云庐变身社区艺术活动阵地的经验做法。据悉,该做法将入选《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案例指南》,为我国文物建筑的开放利用提供案例参考和经验借鉴。
典型中西建筑曾列“横沙八景”
据了解,卧云庐坐落于白云区金沙街滨江公园中段,建于清末民初,为道教信徒及有关人士捐资兴建,原名“藏修精舍”,因旧时从横沙村远望,郁郁葱葱的树林,云雾飘渺,借着一轮明月,这座建筑仿佛卧在云彩之上,得名卧云庐。
“卧云庐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建筑,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在我区500多处文物点中独具代表性。”白云区文遗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卧云庐有两层高,建筑外层东西方向各有5个黄色的拱形窗门,南北又各有3个拱形窗门,四周有回廊,是典型西式建筑风格。而建筑内部却为中式青砖墙,楼顶也为金字顶灰瓦,是中式建筑风格。卧云庐既融合了中式的含蓄和谐,又包容了西式的典雅浪漫,巧妙搭配颇为奇特,在广州非常罕见。
这种独特的建筑设计,曾有“云庐赏月”之说。旧时,走上卧云庐二楼,站在环绕的回廊处,可以饱览周围景观,视野开阔,与连片的园林式建筑群相呼应,面积达数千平方米,故被列为白云“横沙八景”之一,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客前来吟诗作画。
卧云庐管理员介绍,卧云庐最早为道教活动场所,后在不同年代曾作为疗养院、磨粉厂、外资藤厂、家具厂等,目前保存下来的仅两层楼房和楼前的半圆池塘、一座拱桥。2009年,卧云庐以其独特的建筑特色以及历史文化价值,被列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百年建筑成社区艺术活动阵地
据了解,卧云庐在上世纪90年代承担了家具厂的职能后,便退出历史舞台,养在“深闺”。2006年广州市政府启动金沙洲大开发,将辖内4.2公里长的河岸线修建成占地24万平方米的滨江公园,地处滨江公园内的卧云庐作为历史建筑在保护的前提下,正式踏上它的活化利用之路。
“一开始有很多茶商、红酒商找到我们想要租下这里经营,但就在即将签约时我们还是放弃了。因为这是一个见证金沙洲百年变迁的历史建筑,所以我们选择延续旧时卧云庐作为文人雅客聚集场所的功能,将这里打造成高雅艺术的活动阵地。”卧云庐有关负责人介绍,2012年,金沙街联合多方资源将卧云庐打造为全市首个社区艺术馆——金沙艺术馆,将高雅艺术引入社区。多年来,这里先后邀请了顾黎明、刘虹、李贵男、黄笃维、黑马大叔、乔平、陈凯等著名书画家到此参展、办展。
“这里举办的每一场艺术展览均为公益性质,社区居民可免费进场观看。”上述负责人介绍,这里还会定期邀请艺术家进社区开讲座、笔会等活动与群众交流。如今,区书法家协会金沙分会、区美术家协会金沙分会已在卧云庐挂牌成立,这里成了附近居民活跃的艺术活动阵地,截至目前,金沙洲艺术馆系列艺术活动已惠及群众近50万人次。
历史建筑开放利用经验值得推广
卧云庐变身艺术活动阵地,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为保护和利用文物,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和繁荣社区文化等多方面的融合提供了借鉴模式,日前吸引了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队伍到此调研。
北京建筑大学文保设计师周景峰表示,本次调研主要围绕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政策的制定过程、利用功能的选择、文物建筑价值阐释、管理运营、社会效益与服务等方面经验和对策开展。他认为,我区在文物活化利用上,整合了社会各界文化志愿资源,将高雅艺术引进社区,让历史建筑卧云庐焕发新生成为公共文化阵地,在全国范围来讲,这种做法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据了解,金沙洲艺术馆作为一个纯公益文化活动平台,目前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管理人员队伍、长期的文化志愿服务形式、每月举办2至3次文化活动的频率等固定模式。其经验做法或将编入《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案例指南》,作为推广文物建筑开放利用的优秀思路和方法,经详细解读后,为我国文物建筑的开放利用提供案例参考和经验借鉴。
文|陈若兰
图|石建华
通讯员|江协楷
排版|小兰
(本文由“白云时事”原创发布,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公众号不得转载改编。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Hash:96875960207c7e1d00ca26773c51766561b8a192
声明:此文由 白云融媒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