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越秀公园 ‖ 寻找历史名园中的红色记忆

寻找历史名园中的红色记忆

——广州越秀公园

越秀公园

越秀公园是广州最大的综合性公园。越秀公园主体越秀山西汉时南越王赵佗曾在山上建“朝汉台”而得名。园内有清代所建一座石牌坊,上面刻着“古之楚亭”四字,不少史籍将“楚庭”(或“楚亭”)视为广州的雏型。公园所处区域,自元代以来一直是羊城八景之一;2006年公园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中山纪念碑

拍摄:冯顺庆

中山纪念碑建于1929年,由我国著名的建筑师吕彦直先生设计。不仅是纪念碑,大家所知道的中山纪念堂和南京中山陵,同样是出自吕彦直先生之手。纪念碑和中山纪念堂当时是一体化的设计,两者都建在广州市老城区的中轴线上,形成了前堂后碑的雄伟气势。碑身用花岗岩砌成,高37米,外呈方形、尖顶。而37这个数字刚好与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实际年数相一致;另外碑的主体高度,是由59块砖砌叠而成的,这与孙中山先生的寿辰吻合。

登碑时从首层石拱门进入,内有旋梯直通碑顶,第一、二层外有回廊,四边可以凭栏俯瞰,其它每层都有窗可以向外远眺。我们再看看碑基的四个面,上面共刻有26个羊头石雕,象征着羊城。

除了羊头石雕,在石碑的正面有一块高约7米的花岗石,上面刻有孙中山先生的《总理遗嘱》,它的高度刚好在第15块砖的水平处,这与孙中山先生“执政”年数相符;而它的宽度又占据了5块砖,意为当时“五权宪法”的象征。

光复

拍摄:冯顺庆

光复纪念亭是为纪念1911年至1912年香港同胞捐献巨款支持辛亥革命有功而建的。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时任清政府两广总督张鸣岐弃城逃生,当时在广州参加筹组广东军政府的香港代表自告奋勇,赶回香港发动捐献,从而巩固了广东军政府和稳定了革命局面。为表彰香港同胞慷慨捐巨款支持革命,广东军政府于1928年在这里建了光复纪念石坊,以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日军侵占广州后曾拆毁石坊。1948年广州和香港人民在原址上,用钢筋水泥及石坊残存的刻石重建四角亭一座,命名为光复纪念亭,以此永垂后世。

孙中山读书治事处

拍摄:原爱冰

“孙先生读书治事处”位于越井岗南麓半山腰,是孙先生和宋庆龄夫人居住地“粤秀楼”的遗址。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总统府所在地就是现在的中山纪念堂。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背叛孙中山,发动了武装叛乱,炮轰总统府和粤秀楼。时任总统府卫队营长的叶挺将军曾从这里掩护避入总统府的孙夫人突围脱险。孙中山先生逝世后,1930年6月16日由中山纪念堂建筑管理委员会在粤秀楼旧址建立此碑,碑背面刻有“孙先生读书治事处”八个金色大字,碑后面刚刻了《抗逆卫士题名碑记》,记载总统府62名卫士与陈炯明叛军浴血奋战两昼夜的经过及有功卫士名单,碑记为孙中山秘书林直勉所撰并书写。粤秀楼在事变中被叛军炮火夷为废墟,该纪念碑在2008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伍廷芳墓

拍摄:原爱冰

伍廷芳不仅是一位法学家、外交家,还是我国清末民初著名爱国民主志士,孙中山的得力助手。1882年起入直隶总督李鸿章幕府十余年,曾任驻美国秘鲁墨西哥古巴等国公使。辛亥革命后,曾任司法总长、外交总长。1917年,他随孙中山南下广州,参加“护法运动”,并任广州护法军政府外交部长。1922年受孙中山命任广东省省长。当年6月陈炯明叛变时,伍廷芳心力交瘁,不幸病逝。伍廷芳、伍朝枢父子都为著名民主革命家。两墓分别建于1924年和1963年,1988年从今先烈东路迁至现址。该墓为花岗石构筑的古罗马式的墓亭,墓前刻有孙中山于1924年撰写的《伍秩庸博士墓表》碑。墓东侧有一伍廷芳先生坐像,1934年由我国近代著名雕像家李金发雕铸,原为铜质,1985年用水泥重塑。

四方炮台遗址

拍摄:原爱冰

四方炮台遗址位于蟠龙岗顶上,原名永宁炮台、永康炮台,炮台长宽48米,高7米,是清代镇守广州城北的城防炮台之一,始建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是鸦片战争重要遗迹之一。因炮台四方形故俗称四方炮台,据史料记载: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被英军占领作为司令部。当时英军四处骚扰,奸淫掳掠,激起中国人民无比愤慨。1841年 5月31日,三元里一带103个乡及番禺南海增城从化等地数万群众包围四方炮台,次日英军被迫撤出广州。英军在撤出时,把炮台拆毁了。后经修复正常使用。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炮台遭到严重破坏,仅存地基。现存的“永宁台”古石碑为2002年挖掘出土后重立。原址在1959年挖掘出一门铁炮,上世纪80年代初移放到陵园西路的广州近代博物馆正门前,1999年,该遗址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Hash:d8d7b3850b225e39141e4f3123ab837d115ed19d

声明:此文由 广州市越秀公园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