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经典如何吸取印度人的宇宙观?

在独立的弥勒典籍汉译本出现之前,一些汉译佛经中已经出现了与弥勒有关的内容,如安世高(约2世纪)译《大乘方等要慧经》、《佛说长者子制经》;支娄迦谶(约2世纪)译《道行般若经》、《佛说如来纯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等,均有“弥勒佛”、“弥勒菩萨”等内容。支娄迦谶译《杂譬喻经》则更加具体,该经篇首即云:一比丘临终,“欲睹弥勒佛时三会二百八十亿人得真人时及诸菩萨,不可限载。弥勒如来,巨身至尊,长百六十丈,其土人民皆桃花色,人民皆寿八万四千岁,土地平正,衣食自然,阎浮土地广长各三十万里,意欲见此,不取真人。弥勒佛时,二尊弟子,一曰杂施,二曰数数,复欲见之”。

1-5-1 礼拜佛塔得往生

四人正在礼拜佛塔,塔内有一佛;另有一人乘云升天。表示由于供养释迦牟尼塔,死后得以往生兜率天宫。

盛唐 莫高窟113窟 北壁

虽然弥勒上生和下生密切相关,但分别有独立的上生经典和下生经典。现存汉译本中,有上生经典一部,即刘宋沮渠京声译《佛说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一卷,它是公元455年译于刘宋或稍早时译于凉州(今甘肃武威),后带至刘宋的。

现存下生经典有五部,为同本异译,即:一、传为西晋竺法护译《佛说弥勒下生经》一卷。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之“十不善品”的文字与此译本完全相同,或是照搬竺法护译本。二、失译者名的《佛说弥勒来时经》一卷,内容基本与竺法护译本相同而稍为简略。三、姚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弥勒大成佛经》一卷,内容较多。四、姚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一卷,详略与竺法护译本相当,最流行。五、唐义净译《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一卷,以偈颂形式译出。

独立的弥勒经典有与其他佛教典籍中相似的内容。如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之《转轮王经》、《长阿含经》之《转轮圣王修行经》中,均提到人寿八万岁是极寿,世界极大丰乐等,与弥勒世界宣扬的“人寿八万四千岁”、“国土丰乐,人民善良”相似。再如西晋法立与法炬合译的《大楼炭经》有“郁单曰品”,详述郁单曰洲即北方天下的风土人情,反映了早期印度人对世界的一种认识,其中有夜雨淹尘、不净隐地、树上生衣、视死如归等内容,与弥勒经典的记载一致。也就是说,独立的弥勒经典中有关弥勒下生世界的描绘汲取了流传已久的印度人的宇宙观。

1-5-2 弥勒三会

该窟窟顶四坡绘弥勒经变,以西坡为中心,将弥勒三会绘于西、南、北三坡,东坡则绘婆罗门拆卸宝幢。三会和拆幢的周围穿插有弥勒佛传,这种设计较为少见。此为西坡,是弥勒经变的中心。

中唐 莫高窟186窟 窟顶西坡

1-5-3 上生经变

兜率天宫琉璃铺地,有人活动其间;周围有化城,化城内的树木形态相似,具有装饰性。

中唐 莫高窟358窟 南壁

1-5-4 胁侍菩萨

这身胁侍菩萨趋于写实,重视晕染。中唐弥勒经变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所反映的经文内容,还体现在它所反映的历史艺术的变化。中唐人物画与唐前期相比,更重视晕染与写实,此图就体现了这一艺术风格的变化。

中唐 莫高窟369窟 北壁

1-5-5 弥勒下生经变

唐末五代初

敦煌藏经洞出土

现藏英国博物馆

此图依据《弥勒下生经》绘制,描绘弥勒菩萨从兜率天下生阎浮提,于龙华树下成佛,三次说法,以及弥勒世界诸种乐事等情节。画面以弥勒三会为中心,构成以弥勒说法为中心的众菩萨围绕的说法会情节。特别是说法会的剃度场面,表现翅末城儴佉王、王妃、太子、大臣、婇女等剃度出家。构图严谨,描绘细腻,绘画精致,有唐风余韵。

1-5-6 树上生衣

大树上长满衣服,树下二人,一人已经穿好衣服,一人正张臂试穿。画工比较关注大树的生长环境,对周围景物的描绘着了许多笔墨。这里对穿衣、景物作刻意地描绘,体现了经变与经文的巨大差别。

盛唐 莫高窟116窟 北壁

本平台旨在传播佛的正能量,从佛教的事物、僧人传记、佛经等带领大家一起了解中国千年佛教文化。此文出自《解读敦煌●弥勒佛与药师佛》。

感谢您阅读此文,喜欢我,就请关注我,阿弥陀佛!

Hash:9c147611d6a708679bd11c92046603a902fd0bfc

声明:此文由 网上客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