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课:佛陀的一生(中)
点击下方观看东华禅学会第十五课
东华家风之爱国篇——佛陀的一生(中)
关于佛的一生基本上可以用八个内容代表,也就
是大家所了解的“八相成道”。
八相为:降兜率、入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转法轮、入涅槃。
每一尊佛皆示现“八相成道”的修证历程,而大乘的说法,有住胎,无降魔;小乘的说法,则有降魔,无住胎。这是大、小乘“八相成道”的区别。释迦牟尼佛曾于法华会上开示大众:“我成佛以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从是以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导利众生。”故知,释尊早已成佛,然为度化众生,故于此娑婆世界示现“八相成道”。
我们今天就来简单介绍一下“八相成道”:降兜率、入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转法轮、入涅槃。
降兜率——观因缘,入娑婆,菩萨发心降兜率。
在兜率天的内院里面等待着度化人间的时机成熟。如果人间的时机成熟的话,即时间、地点、国家、家庭、父母这五个要件成熟,就会从兜率天道直接下生人间,这个也是所谓的诸佛常法,也就是历来的诸佛都是会在兜率天里面观察人间的因缘状况,再来决定降生的时机。
入胎——乘白象,披璎珞,释迦文佛托母胎。
也就是佛经中记载的佛是六牙白象,口含白莲花降入母胎的。
出胎——蓝毗尼,无忧树,右胁清净出胎来。
静谧的蓝毗尼园中,馥郁清香,怀胎将满十月的摩耶夫人于林中缓步悠游。园中,有一大树名为无忧,枝叶繁茂,佳荫芬芳,夫人举臂抚牵新枝,太子此时自右胁安详而生。三十二相相好端严,身耀金光,各向四方庠行七步,步步涌现金色宝莲,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大地震动,无量瑞相刹时并现由母胎中十月胎期满而出生人间示现。
出家——辞双亲,割情爱,誓成无上等正觉。
佛陀还是太子时曾出游四个城门,见到了老、病、死、沙门四种现象后深感人生之痛苦及无常,遂后出家。
悉达多太子出家后,进入雪山中,日食一麻一麦,苦行六年,终觉此非解脱之道。调养色身后,于菩提树下寂然静坐,誓愿不成正觉终不起座。在金刚菩提树下金刚座,降伏内外魔相。
成道——睹明星,不思议,中道实相大彻开。
尼连禅河畔的森林中,寂静的菩提树下,悉达多太子摄心端坐,进入甚深禅定。第七天,于上半夜,证四谛理;中半夜,悟十二因缘;下半夜,目睹明星,彻证中道实相,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并感言:“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转法轮——七七载,转法轮,广度群机出苦海。
世尊感于众生迷失本觉,沉沦苦海,故于成道后,先至鹿野苑,转四谛,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后更以其大悲、大智、大愿、大行,游历四方,化导群伦,欲令众生悟佛知见、回归本觉、离苦得乐。终其一生,说法四十九年,讲经说法近三百余会,所度有情,其数无量。
入涅槃——双林中,般涅槃,法身常住未尝衰。
或称入灭。即释迦牟尼八十岁时(中国人讲虚岁实际七十九岁),自知阳寿将尽,便离开说法的王舍城,来到拘尸那迦附近的娑罗双树下,头朝北,右手支脸,左手放置身上,双足并拢,取侧卧之势,面向西,进入大般涅槃(大解脱)之境。入灭前嘱咐弟子阿难:“已成者皆灭,不可放逸,要勤修我法,吾灭后以法为师。”经中记载当世尊于娑罗双树间入涅槃时,大地震动,诸天击鼓,流星雨下,天色一片炽红。
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
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久远劫来佛陀往返于娑婆世界,是亘古的大愿与无量的悲心,令其示现历劫之勤苦修行,永无疲厌。认识八相成道,不只是认识佛陀的一生,更是要坚信人人本具之佛性,人人皆能成佛。一步一脚印,在亲身经历中,朝成佛之路迈进,永不退转。
现在我们重点讲讲“出家”这一内容,“出家”展现了佛教的一个基本要义:生、老、病、出家(出世)四个状态。
悉达多太子有一次离开皇宫准备出城门去游玩。他经过东门时看到一位老人,老人的状态不好,老人弯腰、驼背、衰弱、无齿,并且步履蹒跚,于是太子意识到衰老是人生无法摆脱的命运。
太子过南门时,见满身溃烂,伤口上流着脓血,并且在痛苦呻吟的病人,于是他知道所有人都会受到疾病的困扰。
太子过西门时,看到一具满身肿胀、爬满蛆虫的尸体。他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从此认识到每个人都无可避免的要屈服于死亡的结局。当时我们在印度朝圣时也去了恒河,那天早上我们在河边直接看到了焚烧尸体这一幕。
太子过北门时,看到了一位表情安详而壮严的修行者即沙门,这让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要摆脱所看到的痛苦,就必须出家修行。这是太子之后出家的因缘。在《四十二章经》有云:“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太子出家后初访毗舍离国的跋伽婆求道,向南渡恒河,到摩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国王频婆娑罗会见了他,尔后,他寻访隐栖于王舍城附近山林的阿罗逻迦蓝仙人、郁罗迦罗摩子仙处修习禅定。
以上是悉达多太子游四门及出家的内容。
主讲法师
释慧可
图片来源于东华禅寺
文字版权归东华禅学会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Hash:ae028c1d5611f885544e733c60c58cbd4693d2cb
声明:此文由 东华禅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