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 禹王宫、傅家祠堂......承载百年岁月变迁的历史建筑

日前,成都市第十三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新鲜出炉,我市四处历史建筑入选,养马镇禹王宫名列其中。这座承载了三百多年历史的移民会馆,它的背后又有哪些故事呢?

禹王宫——留下的乡愁

穿过繁华的沱江街,小巷尽头的清静之处,便是禹王宫。

刚一踏入,一种古朴又厚重的气息便扑面而来,戏台上虽没有昔日那些“咿咿呀呀”的唱腔,院落里也没有了行走的客商和人群,耳边也没有了喧嚣的锣鼓声和叫好声,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颤动心灵的幽静。

这颤动心灵的力量来自禹王宫三百多年的历史积淀,更来自养马文明发展的根基。

清康熙(1661-1722)年间,发达的水陆交通让往来养马镇的客商络绎不绝,这里也成为成都通往川东地区的重要驿站

同一时期,一批湖广籍移民迁居到此,以无所畏惧的决心和勇气在养马镇置业安家。他们在此筹资修建了这所同乡会馆,由此按下了这座复合式四合院的历史计时器。

一所会馆便是一种文化,一种文化便是一个经济因子。

禹王宫刚一建成,这里就成了湖广籍移民和商贾的汇集起,随后其他各大会馆也毗邻而建,吸引了众多商贩在此聚集,一个个商业中心拔地而起,由此开启了“多馆兴镇”的繁荣景象。同时,养马镇靠近沱江,拥有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往来的船只将养马镇的本土特产和其他地区的盐、糖等生活物资进行交易互换,促进了码头文化的兴起和发展。

移民带来的民族融合和先进文化,助推了养马镇的人丁兴旺和社会进步,更为后来天府文化的多姿多彩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养马镇今天的繁荣兴盛,离不开那些先辈移民的艰辛努力,他们不断用“舍我其谁”的勇气推动着养马文明步步向前。

禹王宫整体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占地面积735.27平方米,由戏台、前殿、正殿、配殿、厢房、耳房等组成,整体沿中轴线呈两进四合院分布,前殿和正殿两侧由配殿等合围形成小四合院。

其整体构架为穿斗和台梁形式,两重主殿和部分檐柱采用石柱构成,其余柱、梁、枋均为木质,墙体主要为空斗砖墙和竹编泥墙,地面用红砂石铺贴,是典型的清代会馆建筑风格。

建成后,湖广籍移民常常在此聚会洽谈、休闲娱乐,非常热闹。

中国成立后,禹王宫被收归国有,1950年被划给养马镇粮站使用,这里便成了粮站的仓库和职工的旧宿舍。

现在原粮站职工居住的新宿舍是在原戏台旧址上修建起来的,并于1986年交付使用至今。

现已68岁的付苏是原养马镇粮站的职工。他表示:

在1986年搬进新宿舍之前,我在左边这个配殿内住了15年。那时候,大家下班后都挤在这个院子里,每家晚上做什么菜都知道。现在虽然已经从偏殿搬出去了,但没事的时候还是会经常来逛一逛。

以前,这面墙上还有漂亮的彩绘,那些石柱上还刻有精美的纹饰,在宫殿大门前还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禹王宫’三个大字,后来这些东西都被破坏掉了。再想见,怕是不可能了。

走出正殿,沿红砂石阶而下,根根青藤绕木而生,伸手触摸古墙上的层层青砖,很难想象这座拥有小青瓦硬山、悬山式样屋面的会馆已经在此伫立了几百年。

目前,禹王宫是养马镇仅存的保存较完整的同乡会馆,是研究养马镇移民历史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和研究清代会馆建筑的重要实物例证。

成都市第十三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的入选,将人们的目光再次拉回到这座建筑身上,同时也唤醒了它蕴藏的文明活力。

相信未来在我市高度重视历史建筑的挖掘与保护利用工作下,禹王宫将以不一样的形式生发出新的文明。

位于东溪镇凤凰村半山腰的傅家祠堂四周青山环抱、古木幽深,打开挂在正门的大锁走进去后,就会感到一种独特的静谧气息,仿佛打开了尘封已久的历史。

傅家祠堂——宗族文化的血脉传承

据碑文记载,傅家祠堂建于大清道光元年。它设内外院坝,共有32间房屋,占地面积1032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666.2平方米。

现在的傅家祠堂经过几代变迁,已经不复当初的光彩,但四周墙壁用条石青砖筑成,屋面用小青瓦覆盖,依稀可见鼎盛时期的雄伟壮观。

祠堂,在旧时也被称为“家庙”,是古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而傅家祠堂,顾名思义,是傅家人修建的宗族祠堂,曾经是当地比较显赫的大家族

这一点也从村民的口中得到印证,一位上了年纪的村民回忆:“小时候有次傅家办席,摆了上百桌,热热闹闹的,大家都非常羡慕。”

在上世纪50年代,傅家祠堂被用作村小、敬老院,一直持续到本世纪初,东溪镇合并敬老院,又将傅家祠堂折旧卖作了私人住房。

曾经的傅家去了哪里呢?

带着这个疑惑,记者见到了一位傅家的旁支后人傅育森,现今他已是86岁高龄。

回忆起曾经的傅家,傅育森有些浑浊的眼睛里散发着与有荣焉的光亮,他表示:

那时候在祠堂正殿供奉了傅家历代先祖的牌位,每天早、中、晚都要三鸣鼓,烧香是不能断的。到了清明节,族人还会聚在一起办清明会,祭拜祖宗,处理家族事务。

原来的祠堂非常漂亮。大殿的屋脊雕刻有二龙抢宝,山门内外都有石刻佛雕,用细花碗碎片作为龙鳞镶嵌在一起,门口还有一对石狮子,简直就跟真的一样。

傅家在如今的东溪镇发迹,后来因为分家,不少人迁居到了其他地方,人渐渐少了,留在这里的傅家人也只有六七家了。

傅育森的语气略带遗憾:

后来我们这些子孙辈也想过把祠堂买回来,但是家已经分了,人多嘴杂,说不到一起去。关于祠堂以后的归属也迟迟没有讨论出来,所以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即便如此,傅家祠堂仍然寄托着傅育森对曾经那个大家族的怀恋。

祠堂是宗族文化的历史遗存,侧面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状况,带给后人不少启迪。傅家祠堂仿佛是寿逾百岁的智者,向每一位拜谒他的后人无声地讲述着曾经的兴衰。

▶记者 | 陈星竹 周滎鸿

▶图片 | 周雪

Hash:c76a8edc94d6fa02b43ec98cad811664dad72f53

声明:此文由 简阳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