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都志丨 少康故城的历史演绎
文 / 刘月霞 图 / 旅游局
顺店镇康城村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传统非常深厚的村庄。康城,就是夏朝中兴之君少康王故居,也是少康中兴之后的都城所在地。此后西周时期,也曾是周武王之弟周康叔的食邑。三国时期,魏明帝曾将大将卫臻封于此,称“康城侯”。唐高祖李渊武德三年(620年),又曾将阳城、嵩阳、阳翟各分出一部分设置康城县。9年后又将康城县并入阳翟县。
关于康城村的历史演绎,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
1
康城因少康故居而得名
少康是夏朝在大禹之后的第六任国王。少康的父亲是夏王相,相的父亲是夏王仲康,仲康的哥哥是太康王,太康和仲康的父亲是夏王启,夏启的父亲是夏禹王。
大禹的父亲叫鲧,受封于崇(嵩)山之阳,称“崇伯”,因“治水无状”被殛杀于羽山。大禹继父治水,兢兢业业,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成功,被帝尧封于“夏地”,即今禹州,称“夏禹国”,禹称“夏伯”,所以禹州有“大禹之州”的说法。当时,帝舜年岁大了,就让禹替他摄政,这一摄就是十七年。帝舜死后,把帝位禅让给了禹。禹改变氏族部落联盟制的组织形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禹不愿称“帝”,自愿称“王”,叫“夏禹王”。
禹王在位10年,死后传位给他的儿子启。夏启在位29年,传位给其子太康。太康喜欢游猎,不理朝政。一次出外打猎,被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乘虚而入,把太康堵截于洛水北岸,使其有国不能归,只得逃至阳夏,抑郁而死,在位29年(其实在位2年后就被后羿篡夺了夏朝的执政权)。太康死后,后羿又扶持太康的弟弟仲康称王。仲康不甘心作傀儡,一心想夺回夏实权,曾派大司马胤侯征伐后羿的党羽羲和,没有成功,反被后羿软禁,在位13年,忧郁而死。仲康死后传位给其子相。相继位后亲自率兵征伐东夷部族的淮夷、风夷、黄夷这三个部落。很快,这三个夷族部落便臣服于相。此时,后羿也后院失火,被其手下大将寒浞杀死,自立为王。他听说夏王相征服了三夷,就派他的儿子过浇攻打夏王相,都城被攻破,相王战死沙场。
相王妃后缗怀着身孕,从城墙的水门洞里爬出,逃往有仍氏娘家,第二年生下少康。母子俩匿名隐居有仍国郊野,种蔬而食,绩麻而衣,含辛茹苦,艰难度日。少康长到八岁,见母亲辛劳备至,就帮人家放羊,每月得二斗米,贴补家用。少康长到十二岁,又到另一富豪家里牧马,每月可得米三斗。他母亲的兄弟(少康的舅舅)见了,就派他给官家做“牧正”,每年有固定的薪水,母子俩不再为吃饭犯愁。
有一次,少康放牧时与群儿嬉戏,少康自称为“孩子王”,群兒中有狡顽者不服,骂少康是“无父子”,羞辱他。少康问母亲追询自己的身世。母亲见儿已成人,便对他泣诉祖父根由,而后嘱咐少康“莫如其父,愿如其祖。”少康遂痛哭数十日,矢志复仇。不久,少康母子隐匿有仍之事被寒浞的奸细知道了,寒浞就派自己的儿子过浇带兵来追查少康母子。少康闻讯,便携母潜行,连夜逃到势力比较强大的有虞国(今河南虞城)谋生。
有虞国君虞思本是帝舜之后,有远见,有抱负,对寒浞的倒行逆施早已忿恨在心,听说少康是夏禹后人,立即安排在自己身边做“庖正”(掌管炊食的官吏)。虞思留心观察,见15岁的少康一表人才,气度不凡,遂生爱慕之心,便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大姚、二姚嫁给他为妻,并帮助他回到“纶邑”(今禹州康城)居住。有田方圆十里,有众一万有余,有士卒500多人。背靠具茨,面对颍水,西连嵩山,东邻大平原,是一块富庶之地。就把这里当做复兴夏朝的根据地,苦心经营,这“纶邑”便成了“少康之居”。
2
康城是少康复国的根据地
从此,姒少康有了自己大有作为的根基,有了自己的民众,自己的军队。他体察百姓疾苦,宣传夏禹功德,努力争取民众,联络夏朝遗民,召集夏朝旧臣前来会合,筹划复兴大业。
少康首先和逃亡在有鬲氏的夏朝旧臣伯靡建立联系,又收抚斟灌氏、斟寻氏等夏朝被伐灭时逃散的族人,发展壮大成一支数万人的武装力量。但在总体上仍处于劣势,于是少康决定以智取胜,以少胜多。首先派贴身近臣女艾打入过浇内部为间谍,又派自己的儿子季杼引诱离间戈豷、过浇兄弟的关系。再采用分而诛之的策略,先斩杀了“力大无穷”,能“陆地荡舟”的过浇,再派人刺杀了“足智多谋”,“狡黠凶险”的戈豷。寒浞两个儿子一死,自觉失去了左膀右臂,便想自裁,逃脱应有的惩罚。结果自杀未遂,被围困在他经营数十年的老巢内。少康一鼓作气,率领斟灌氏、斟寻氏、有仍氏等从帝丘逃出来的夏民,协同有虞氏、伯靡统领的大军奋力追杀,迅速攻破寒浞老巢,生生活捉寒浞,将其带回“少康之居”,在宗庙前当众将其凌迟至死。
消息传出,豫、冀、青、兖、雍等州诸侯纷纷前来祝贺,拥戴少康恢复夏朝基业。次年元月一日,少康“整威仪东南行,求阳翟夏王之故都”,视九鼎,扫诸陵,登钧台,宴享天下诸侯,遂开夏朝中兴之治,史称“少康中兴”。
3
康城是少康中兴后的夏朝都城
钧台大享之后,三公、六卿都提出重建新都问题,理由是康城地方狭窄,但少康王不同意另建都城。他说,夏朝失政40多年,百姓流离失所,生产荒芜凋零,政事百废待兴,一切均应从俭。至于地方狭窄,就地扩充即可。
于是三公重议,认为少康王言之有理。并且算了细账:目前实行“三公、四邻、六卿”制度,朝中实有“三公3人,加上四邻属员12人,再加上主管朝廷行政事务的六卿和掌管历法的“羲和”、掌管史记的“太史”、掌管诉讼的“大理”;掌管音乐的“瞽师”、掌管教育的“官师”、 掌管出使别国的“遒人”、 掌管贡赋的“啬夫”、掌管山泽的“虞人”、 掌管畜牧的“牧正”、掌管饲养业的“御龙”、掌管餐饮业的“庖正”、掌管车辆的“车正”、负责守卫宫门的“守门者”、负责主管王室家族事务的“臣”等,大小官员都算上,也不过几十号人,能需要多大地方?只需在“少康城内搭建一座大殿、两排廊庑、几所可供居住的房舍足矣。因此决定,中兴后的夏朝都城就在少康城原地扩充。于是就形成了少康城加东西二耳城的独特格局。
现在的少康都城遗址跟其他夏代都城遗址都不一样。故城本身长637米,宽436米,总面积278178平方米。另外还有东西二耳城,每个耳城长165米,宽109米,面积17985平方米。耳城的城门开在少康故城之内,成为一体。这显然都是从少康故宅改造扩展的格局。夏少康王的都城里边都有什么宫殿建筑?却不能与后世我们见到的都城相比。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社会组织非常简陋,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所谓“都城”也属草创期,没有固定规制。从考古发掘的几座夏都遗址看,都城并没有统一格式。按战国和汉代以后成书的《周礼·考工记》形成的规矩“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东耳城,应该是祭祀祖宗的地方,然而东耳城却留有“点将台”遗址。这也可以理解,在祖宗面前点将、誓师,处置叛逆,史有先例。如此,西耳城应该是祭祀土地神、五谷神的地方。
城中主体部分首先是宫殿区。夏代的“宫殿”建筑多是木柱框架结构墙体,草泥为皮,茅草缮顶,面积也不会太大。从目前考古发掘看,最大的不过一万平米左右。所谓“前朝后市”是说宫殿前面有个一百步见方的广场,是朝廷举行朝会和典礼的地方。宫廷后面是百姓进行交易买卖的市场,大概也是百步见方。不过明太祖朱棣建筑故宫时将“前朝后市”改成了“前朝后寝”。另外,城中还有“住宅区”、“作坊区”、“墓葬区”等等。在康城遗址图中我们还看到有“紫禁城”,应该是后世人们的叫法。
4
少康城的遗迹与传说
少康王作为夏朝中兴之君,受到人们深深的敬仰和崇拜,所以对少康城的众多遗迹都流传有美妙动人的神话传说。
东耳城后边有一通“禹王碑”,传说是少康王初居纶邑时为了凝聚人心、团结民众创立的一块纪念碑,却被演绎为禹王显灵,托梦点化少康,梦醒后发现城邑东北角真的矗立了一通“禹王碑”。据史籍记载,《禹王碑》最初叫《岣嵝碑》,见于东汉《湘中记》和《吴越春秋》,后来《水经注》、《南岳记》、《舆地纪胜》都有记载。到了宋嘉定年间,何致游南岳,在樵者导引下见到原碑,摹写其文,转刻到长沙岳麓山顶。又过三百年,至明嘉靖癸巳(1533)年,潘镒太守于岳麓山找到此碑,传拓各地,禹州才有翻刻,碑高五尺,红石青字,蝌蚪形,古朴离奇,神鬼莫测,有人叫“蝌蚪碑”,有人叫“禹王碑”。此碑早已损毁,几年前禹州夏禹文化研究会将它复制到了禹山禹王庙里。
康城北部横卧一条土陵叫“麟凤坡”,名字缘于少康时期,有人早起见一只麒麟在晨雾中徜徉,随后又有一只凤凰降落在附近陵坡上,众说是祥瑞之兆。于是在陵上建了一座“凤凰台”,把这道陵也叫成了“麟凤坡”。
康城东耳城内有一土台,叫“墩台”,俗称“点将台”,北京故宫现有“墩台”建筑,按古制应该高12米,是少康练兵和率兵攻打寒浞出征时祭神誓师的地方。凯旋归来,将寒浞凌迟于点将台前。
少康城筑城的传说就更曲折生动。俗话说“众志成城”,少康王要建都城,周边各诸侯国都来帮忙,很快就把一座又高又大的少康城建成了。于是众人纷纷传说,因为少康王有德行、有威信、有人缘,神鬼都来帮忙,数月之间打成了一座“少康城”,有人叫“一夜城”、“鸡鸣城”。
这里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土地爷喜欢上了少康王的“二夫人”,就给少康说:“听说你想建造夏王城,又不愿劳民伤财。我倒有个主意,能在一夜之间给你打一座王城。但是,作为酬谢,你得把二夫人送给我。”少康说:“你取笑了,这个万万不能!”土地爷说:“你先别把话説绝,先回去问问二夫人,说不定她要是愿意呐?”少康回去问二夫人,二夫人听了笑笑说:“好事嘛,你就答应他吧!一言九鼎,一夜打成,天明为限,若打不成他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哇!”于是少康就答应了土地爷。
土地爷召集大鬼小鬼包任务、包进度、包质量,从黄昏开始进入施工,紧张有序,进展既迅速又顺利,黎明时分,一座长一里多地、宽近一里的新城真的快筑成了,只差一座南城门没有打好。少康一看,满头冒汗,跑回去对二夫人说,坏事了坏事了!都是你好儿戏,开玩笑,城眼看打成了,你该去给土地爷拜堂成亲了,这该咋办啊?”
二夫人说:“你稍事休息,不要着急!”说罢,一手拿起一把簸箕,走到自家鸡窝前边,扑嗒扑嗒拍打了几下,捏住鼻子,学雄鸡打鸣的声音叫了一声:“咯咯咯——天明了——”,顷刻间鸡窝里的老公鸡都跟着打鸣,紧接着四面八方的老公鸡也都跟着叫唤起来。
正在热火朝天筑城的小鬼们猛然一惊:“咋?天亮了!”小鬼怕天明,立刻吓得屁滚尿流,连家伙也顾不哩收拾,拔腿就跑。跑了好几里地,见东方天还没有发白,就坐下来骂老天爷,骂康城的老公鸡,边骂边倒自己鞋壳里的土。从鞋壳里倒出的土堆成了一座小山,后来这座土山就叫“噘山”——禹州方言将骂人说成“噘人”,所以叫“噘山”。
天明以后,少康王领人将没有挤严的城墙豁口没费多大劲就砌成了一座城门洞。就这样,凭着二夫人的聪明和智慧,少康城依靠土地爷和小鬼们一夜之间打成了一座“少康城”,民间也叫“鬼打城”。
(讲述人:孙贯三,男,退休干部, 80岁;李春林,男,农民,83岁;彭传义,男,退休干部,83岁)
编辑丨孙 帅
Hash:51403fdc0fbb7c4befdb98328ab7707a2a94e4af
声明:此文由 禹州市三都文化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