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营造|山西阳城地区元代民居
阳城正房
姬氏正房
阳城东厢房
阳城正房耍头
阳城正房脊部构造
阳城正房梁架
中国的木结构古建筑,传承至今最早的是唐代,最著名的是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和南禅寺正殿。中国的古民居,传承至今最早的是元代,可惜的是,关于这一点,直到最新出版的《中国古代建筑史》,还没体现。最著名的是发现于上世纪的山西高平姬氏民居。今天,这里介绍的是与高平市毗邻的阳城县,又发现了一处可能比高平姬氏民居更早的元代民居。
——山西省文物局局长 王建武
一、元代民居的发现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于2001年推出了一套五卷册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可以认为是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的最高成就。然而在第四卷(元·明建筑)第五章住宅一节中,没有实例,代之以“元画中表现的住宅”。其实早在“山西省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在高平县中庄村发现了一座最古老的民居——姬宅。”(《文物季刊》1993年第3期)。1996年,姬氏民居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年代为元代。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即将结束之时,阳城县普查队员在复查工作中发现了润城镇上庄村中街一个叫下圪坨的院落中,完整保存了正房和东西厢房3座形制古朴的老房子。2011年8月,专家们经过实地考察、反复对比,一致认为:三座老房子都是具有元末风格的元末明初古代民居。
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古时隶泽州(晋城市)与潞州(长治市)合称上党。1985年以前两市曾同为晋东南专区。就山西而言,此次发现是继全国仅存的4例唐代木构和仅有的元代衙置、戏台类型之后,又一个国内独有的4例元代民居类型。
二、元代民居的概况
1.姬氏民居
姬氏民居位于高平县中庄村中一处农家宅院内,院门开在东北角,西、南面各有建筑数间,元代建筑坐北朝南当是正房。房子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屋顶单檐不厦两头造,屋面由青灰色陶制仰合瓦覆盖,前檐四铺作斗拱设于柱头,当心间设两扇板门,两稍间各筑槛墙上置格扇窗。这座看似极普通的民宅却有着不寻常的突出特点。
平面布置:姬宅宽长深短呈长方形。特殊的是将当心板门安置在内柱间,使两稍间突出在外,室内形成凹形平面,在东南和西北角形成密闭性很强的空间。
梁架结构:姬宅构架为六架椽屋四椽栿对乳栿用三柱造。在底栿上安置了4根蜀柱,外侧两根承剳牵与下平槫,里面两根承顶平梁。这是晋东南宋代晚期以来的典型构架方式。重要的是,该建筑为了调整室内空间,将内柱前移至下平槫与檐槫缝间,当是民居建筑移柱造之最早实例。
细节方面:姬宅前檐4根混棱造石柱,是源自襄垣灵泽王庙大殿(1210年),即金代晚期出现的柱式,柱础为素面矮覆盆式。此外,“麻叶头型”耍头做法是明代早、中期的流行。
2.阳城民居
阳城民居位于上庄村内。上庄是一个聚集了明、清、民国三代十数个达官贵人宅弟的村子。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中国最古老的3座木构民居竟隐身在这个豪宅林立的村子当中。
这是一座极普通的农家小院,院门开在西北角,院内正房、东西厢房各三间。三座房子皆长方形平面,外观形制亦相仿,都是单檐不厦两头造,青灰色陶制仰合瓦屋面,板门隔扇窗装饰,看似与姬宅相近同,而梁架结构和铺作形制却迥然有别。
梁架方面:三座建筑一律采用了四架椽屋通檐二柱造结构。不同的是,正房与西厢房以驼峰隔承顶平梁,这是唐代以来典型的隔架方式,宋代中期以后有晋城二仙庙正殿(1097年)用之,金代也不多见;东厢房采用了蜀柱承梁、合木沓稳柱方式,是宋代晚期形成的“木沓头式构架”的共存组合,成为盛行于金、元两代的典型隔架结构模式。
铺作方面:三座民居的斗拱皆是把头交项造形制。这是铺作制度中的最低等级,之前只在敦煌壁画中有见,实例只有在插廊式建筑贯穿廊柱与内柱的结构中使用。此外,蚂蚱头型耍头的前端都是单材造、后部近槫处雕出花头以固槫,是襄垣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昭泽王庙大殿始见之新制。
细节方面:三座房子梁栿规整平直、选材讲究,各部件加工精细、规制严谨。最醒目的就是梁栿间的承垫或是以不同结构方式、或是以相同方式不同构件式样的手法,反映出建造者的审美情趣和营造者的匠心意蕴。
三、元代民居的重要价值
如果说姬氏民居的发现孤掌难鸣,那么阳城民居的发现无疑使我们对元代民居的认识会更加全面,研究将更能深入。一则它们具有强烈的地域性亲缘;二来阳城民居正配齐全、院落完整;三是两种类型恰与我们已知的庙堂元构有着共存关系。由于实测资料的不足,仅以直观比较方法来进行认识:
●建筑形制:姬宅所遗为正房、阳城正配完整,4例皆不厦两头造(悬山式屋顶)。这与我们以往认为硬山式建筑盛起于明代的认识相符,同时还可知该地区元代民居多用悬山形制。
●院落布局:姬宅与阳城民居正房皆坐北朝南,阳城一正两配组合布局,正房台基较两厢房高出一步、并前出深远,显示出与中国建筑坐北朝南、围合院落、主次分明、左右对称相一致的院落布局方式。
●构造形式:姬宅与阳城民居分别采用了不同的传统大木构架形式,在风格上分别体现出元代建筑“衰退型”和“传统型”的突出特点,印证了我们对元代建筑的分类概念同样适用于民居。
●时代特点:阳城民居中正房和西房以驼峰承平梁、西房以蜀柱合木沓承平梁、姬宅以蜀柱独立隔架,这3种结构方式分属于不同历史阶段的技术方式与形制概念。
●耍头序列:阳城民居的耍头皆蚂蚱头型单材雕花头式样,姬氏民居则是“麻叶头型”。从耍头式样的发展演变情况看,麻叶头型是盛行于明代的耍头式样之一。这样看来,阳城2例(东房毁失)是旧制的延续,姬宅是新式的启蒙。
●奥秘之间:姬宅正房当心间板门向室内退移至内柱之间,使室内平面布局呈凹型,在屋内有了两个相对隐秘的空间,这是仰韶文化居室空间组织观念的遗传。但其间隐含着怎样的远古居室布局之奥秘和古人对居室环境追求的理念,尚不可知。
四、值得研究的问题
1.元代建筑的认知问题
在以往对元代建筑的分期研究中发现,从长治有纪年的12个实例对比中无法提出分期的概念,但可以分出两种类型,暂定名为“传统型”和“衰退型”。所谓“传统型”,即很好地遵循和延续了金代以来的结构规制、方式,较好地继承和保留了传统构件式样、做法的建筑;所谓“衰退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大木构件的选材随意、加工粗制,随意摈弃传统结构构件等。姬宅和阳城元代民居的现状,恰与我们对元代的分类认识吻合,姬宅表现出鲜明的“衰退型”特点,而阳城则是“传统型”的典型代表。
2.元代民居的研究问题
以梁思成先生为代表的第一代学者们已经关注到民居建筑的研究,以柴泽俊先生为代表的山西老一代学者们没有发现元代民居。然而姬氏民居自张广善先生发表研究论文恰已十载,漫漫十年未见后来者,难道说姬宅的年代问题就此可以定音吗?从张氏列举的6项分析判断,支撑元代说尚有不足之处。
这里我们想到的是,晚于论文出版的建筑史何以将如此重要的实例遗漏呢?既未予收录,亦未加评判,不解。重要的是,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的学者们应当进一步深入研究,特别是将各种重要实测数据公开,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讨论与研究中来。
3.元代民居的年代和排序
关于古代建筑的年代断定问题,是一个至今悬而未决的方法论尚未确立的问题。学界的开创者们构建起一个以法式对照为核心的断代体系;上世纪80年代初期祁英涛先生的“两查”、“两比”强调时代特征对比,成为普遍采用的方法;本世纪初,曹汛先生指出“考证样式源流及其发展演变以及精确的年代断定”,也就是建筑考古学。之所以当前古建筑年代断定陷入一个莫衷一是的囧况,归根到底就是类型学框架和年代序列的基础理论缺失。
由于目前我们对元代建筑的认知不足,加之元代民居的乏例,更有姬宅和阳城实例在梁架、斗拱类型手法上的强烈反差,特别是“麻叶头型”耍头的上源尚不清楚,致使我们对这几例民居的年代问题困惑颇多。所以,对它们的认识和研究还真是一个迫切重要的难题。
转载:中国文物报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其他平台转载需后台留言授权。
丨京丨城丨文丨化丨
注:本文由北京四合院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谢绝商用。
Hash:dcf4aeefef0fd109621fa81094f54d3b6ae54fda
声明:此文由 中式营造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