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肩布达拉宫,如此低调有内涵的二王庙你知道吗?

从古蜀人几为鱼的洪荒到现在柳浪莺啼的和谐清明,迢迢五千年,因为有了治水建堰的李冰,因为有了青城创道的张陵都江堰注定是一方神奇的土地。每年两千多万的游客慕名而来,这座城自然值得我们的骄傲。

但你是否曾静下心来细细探究和家乡有关的故事?今起,遇见都江堰每周末将分享一个都江堰历史文化故事,咱们不妨怀着一种朝圣的心情来翻阅家乡的历史吧!

玉垒仙都——二王庙

二王庙位于都江堰城西一公里左右,这座古庙依山而建,背有群峰高耸,前有古堰横陈,上有“白沙邮”,下有“玉垒关”和离堆峡口。这里古木苍翠,画角流丹,庙貌巍峨,享有“玉垒仙都”的美誉。

二王庙的由来

二王庙原为纪念蜀王杜宇的庙宇,名“望帝祠”。南齐建武年间,判史刘季连将“望帝祠”迁建于郫县,将原庙改祀李冰,易名“崇德庙”。“五代”以后,历代朝廷相继追封李冰及其传说中的儿子李二郎为王,故后又改称“二王庙”。

嘉靖十二年,蜀王府拨款重建,规模为“正殿五间,宿殿三间,群祀堂十二间,左右廊二十八间,碑亭二,祠后有台,祠前左右有坊,殿制高广,且深轮焉”。明末,庙毁于兵火,仅存王庙一角。‍

清雍正九年,由本庙道士募请府、州、县善男信女,对正殿、后殿、祈嗣、戏楼及牌坊和两廊神像重建,共费“五千余金”。雍正十一年,又重建大殿及东西庑(wǔ)。‍

光绪八年,改李冰祈嗣为“堰功祠”。民国十四年农历二月十九发生火灾,大殿、后殿、戏楼、茶楼等百余间房屋大部被毁。同年,募集资金,并卖庙田三百六十亩,历时十年,陆续恢复了原貌。‍

涅槃重生的二王庙

汶川地震中,二王庙曾一度损毁严重,庙门残缺不全,地上是残砖断瓦,建筑群内的多个大殿坍塌。二王庙的抢救保护工作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确定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等8家单位,对二王庙古建筑群进行技术支援。

震后不到50天,投资1.1亿元的“灾后文物重建1号工程”——二王庙维修保护工程启动。2010年10月,二王庙维修保护工程顺利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验收。2011年4月21日,二王庙正式整体对外开放。‍

二王庙古建筑群灾后抢救保护工程获得了国家文物局授予的“优秀文物保护工程特别奖”。新中国成立以来,此项殊荣仅授予过布达拉宫和二王庙。‍

今天的二王庙

作为都江堰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王庙依山而建,重重殿宇,层层迭落,布置精巧紧凑。庙脚下设东、西山门。沿石阶进门,靠正南侧立一照壁,上绘有清光绪时期都江堰流域图。

往上为“灵官楼”,清时题写的“王庙”匾额挂于楼上。进楼门上数十石阶,有“三官殿”立于山墙之上。向西沿石阶又过一山门,为一长方形坝,坝南又立一大照壁,上绘有都江堰渠道一览图。‍

与照壁相对,有数十台陡壁石阶,两侧立石狮一对。沿石阶而上,有“戏楼”一幢,上有冯玉祥题写的“二王庙”匾额。整个庙宇建筑面积共六千多平方米。‍

远看庙貌,层层楼阁掩映在绿荫雾裹、烟飞云绕的半壁山上;从山脚迤逦而上,穿越梯、楼、亭、殿,曲折幽深,移步换景,使人有如登仙阁之感。‍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是二王庙庙会。这天,人流如织,远地而来的民众,必然在这心中的庙堂里盘桓一日,烧化了远道携来的香烛,倾诉了心中积累了一年的话语之后,才轻松地离开这个神仙都会。‍

看完二王庙的故事,你是否对家乡有了新的认识?如果想要了解更多都江堰故事,不妨翻阅下《穿越千年的都江堰故事》,该书由刘刚、王瑛两位老师编著,全书共有100个故事,每个故事仅千字左右,却将古堰人文历史娓娓道来,让人放佛置身当年情景。

《穿越千年的都江堰故事》作者简介:

刘刚:都江堰市人,深爱天府之源都江堰,一直醉心于家乡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挖掘和弘扬,有多篇论文、诗歌、散文和小说发表于报刊杂志,主编出版《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

马瑛:本名马朝松,都江堰市人,四川省作协会员,数十年来笔耕不辍,有中长篇小说、散文、诗歌、赋发表于报刊杂志,其中《艾家皇城姐妹》获成都芙蓉奖,出版有词赋集《堰城书生赋记集》。

小编按:从历史、人文、迁客骚人到山、水、道、熊猫,从桥、林、堰、古城到自然生态环境,都江堰总有数不完的美景、道不尽的故事。每一处风景、每一段往事,都是镌刻在古堰儿女心中的美好印记。如果你有和家乡有关的故事,欢迎与大家一同分享。(投稿方式:邮箱17959867709@qq.com,联系电话:87120735)

主编: 夏 斌

值班编辑:代 阳

编辑:董 柳、龙再兴、黄小洋

亲,别忘了点赞哟!

Hash:d3603d0e78b832afc1a504408a5c350911cd84e2

声明:此文由 遇见都江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