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唯一!这座有状元、榜眼、探花题字的书院,藏在这条街!

新朋友点击「莞香花开」可快速关注

东莞厚街,有一条老街叫向北街。当年处于中心区,属交通要道,那里古民居众多,有青砖屋49间,其中3间是祠堂,最古老的建筑年代有近500年历史

红粉石、麻石砌墙、格木门,精致的雕刻与彩画,跟彳亍巷一样,以前居住在向北的也多为大户人家。左右斑驳的砖墙,头顶古朴的屋檐,所有的细节都引导着我去感受更久远的岁月。

从八角亭往向北路走,大约走30米,在一条写着“厚街新永联曲艺社”的小巷往上拐,发现了藏不到2米深巷中的“万石祖公祠”。

与大多数公祠不一样的是,这栋公祠的门口并没有开在宽阔的大路上,而是开在一条不到2米宽的小巷子上。如果没有附近村民的带路,这栋祠堂很难被发现。

1.万石祖公祠

『新永联曲艺社新址』

——

该公祠据今有300多年历史,占地面积约400多平方米,属于三间三进合院式布局。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红砂岩、麻石石柱,麻石墙脚,抬梁与穿斗混合式结构。碌灰瓦筒,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檐板及木梁雕刻精美,廊中壁画、陶塑工艺精美,具有浓郁的岭南宗祠建筑特色。

这栋祠堂先后做过厚街工艺厂、收购站、木匠室,曾因年久失修而破败残损。早年门口空地上的野草长有一米多高,老鼠成群,要扒开草堆才可以走进大门。

祠堂的梁、柱等关键结构出现少许腐烂现象,砖、瓦出现风化,屋顶多处渗水,一些墙体甚至开裂,祠堂随时都可能倒塌。

在2010年,给厚街新永联曲艺社使用,一群粤曲戏友的入驻让这栋祠堂重焕了“生机”。

粤曲戏友自筹资金整修祠堂,再搬进“私家伙”,免费提供给村民唱上几曲,让荒废的祠堂变得有意义……幸好曲艺社入驻后把祠堂重新整修过,祠堂才能得以保存了下来。

除了这座粤曲祠堂,这里的历史建筑实在太多了,超出想象。除了公祠、有家塾、还有中西合璧的双层小楼

这些历史建筑都极具个性,独特的装饰、精致的细节,无不展现着各自的与众不同。仿似优雅的老者,即使沉默不语,仅仅站在那里,便可以感受到它厚实的底蕴。

比如:没有精致的雕花,门面简陋、“外貌”不扬的这栋家祠,据说,当年竟然能把附近的一个家族逼走?

家祠名为“昨非祖

往里走,深巷的时光似乎流逝得十分缓慢,多数来往的人可能都不曾留意。

解放后,人们陆续搬进新居,这里的古民居也闲置起来。不少老旧的房子被打上了“危房”的标签。

这些饱经风霜的房子虽然显得凌乱黯淡,但却处处散发着艺术气息,竟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微风吹过,破窗发出“吱呀”的声音,屋顶上的瓦片摇摇欲坠仿似乐曲。

久无人居的老房子,长上了野草。部分房子还有住人,居住者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或者是操着外地口音的异乡人。

风雨的冲刷,使得老房子斑驳陆离日愈明显,它们在闹市中残存着。

当我们到达大塘村的时候,发现这里有一座古朴典雅的祠堂,叫慕庄祠堂。

只见祠堂大门设有一个古典式的画墙作为隔景,给人有些神秘的感觉。

2.慕庄公祠

『大塘双手洪拳武术会』

——

在慕庄公祠门前,彩旗飘扬,值得一提的是“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塘双手洪拳武术会就设立在大塘村慕庄公祠内。

跨进门槛,右边是沙袋和木桩等练武工具。

左边电视旁边的玻璃柜上摆满了各种省市武术比赛的奖杯和奖牌。

包括广东省洪拳精英赛金奖、东莞武术公开赛金奖等多个重大赛事奖项。墙上还挂着锦旗和各式各样的纪念照,让人目不暇接。

绕过隔景走进祠堂,里面打扫得干干净净,祠堂正前方是王家先祖的排位,两边是兵器,中间是天井,是个习武之地。

据记载,双手洪拳源于1838年,历经清朝民国、现代,五代武师传授至今已有180年历史,已传到第八代。

南少林武师兰桂创建“双手洪拳”,并将技艺传授给厚街大塘王鲁作,王鲁作师承并发展双手洪拳,研创双手洪拳8套路(“佛掌”、“铁线拳”、“茂佛”、“ 三板斧”、“ 转掌”、“ 侧身”、“ 头联”、“拾联”)。10器械(“双头棍”、“摇船棍”、“挑刀”、“九环刀”、“双刀”、“七星刀”、“三齿耙”、“藤遮”、“始尾棍”、“长龙棍”),遂成厚街双手洪拳。

历经100多年,涵盖了拳术、器械、醒狮等传统武学领域,为双手洪拳的继承、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在前往鳌台书院的路途,看到许多精美的雕刻,不经意间便出现在眼前。

一朵玫瑰浮雕仿佛被冻结在窗户上方,拱形的窗檐不知已为它遮风挡雨多少年,它早已不再鲜艳,却依旧绽放着。屋檐下方的木雕描绘着鸟语花香,鸟兽嬉戏在花丛之间,无论时光怎么流逝,它们也依旧灵动。

屋脊像一把雕满花纹的弯刀,横放在重重叠叠的瓦片之上,有一些看似神兽的雕像矗立在屋顶,它们形态各异,似乎恪守着守护房子的职责。

在东莞,如果你想要找到一个曾经集齐了状元、榜眼、探花墨宝的书院,那么就只有坐落于厚街的鳌台书院了。

这些年,拥有五百多年历史的鳌台书院不仅常年免费向公众开放,而且连续多年都邀请了近千名青少年,来此挥毫泼墨,比拼书法才艺。

3.鳌台书院

『东莞唯一一家有状元、榜眼、探花题字的书院』

——

这是一个由曾任宝庆府知府王恪创建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的书院,是东莞唯一一家有状元、榜眼、探花题字的书院。(公元1756年),书院因年久失修而坍塌。现今的鳌台书院是在原址上重建的,只基本上保留了当年的格局。

在鳌台书院里慢慢走着,感受着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书院是一座三进大院,三进分别为正门、中堂及奎星楼,两侧为回廊和厢房。

站在书院的中堂里,抬头看着那块金色匾额,匾额上“师古圣贤”四字已并非状元庄有恭的墨迹,却依旧传达着当年的治学态度。

匾额两侧的柱子上,雕刻着榜眼冯愿的对联,如今默读仍可感受到他的才思及学问。

而探花陈伯陶题字的石匾,其原物就存放于书院文物室,这是“三甲留墨”中唯一保存至今的真迹。

穿过中堂,便来到了位于书院最后方的奎星楼,它也是整座书院的最高建筑。

鳌台书院采用传统的榫卯结构,建造过程中没有使用钉子和水泥,是东莞市首例完全按照古建筑方法进行建造的建筑,而奎星楼更是创造了全国首例二层木石结构安装的范例。

这在仿古建筑中是十分难得的,鳌台书院不仅竭力还原了历史风貌,连建筑工艺都与古代一脉相承。这份用心及讲究,我觉得已经把书院500多年的灵魂给唤醒了!

正门屋顶上的雕刻最为丰富,各种工艺精美绝伦。布满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和山水景色的砖雕及灰雕。

这些雕刻就像是一本本书籍,它们可能在屋顶上,或者出现在书院的某一个角落,只要认真去凝视它们,就可以阅读出不少有意思的信息。

在变迁的岁月中,在动荡的时代里,总会有一些事物不可避免地破损,甚至消亡。但那沉淀的历史、流传的故事、发扬的精神,都可以不断焕发出新的风采,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去感受和传承。愿每一次传承都将增加历史的厚度,让后人通过遗迹去了解历史。

素材来源:依米民俗印像馆、东莞时间网

点个“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

Hash:5c264870803c45205ba4bdf827b41e5f60fc2a18

声明:此文由 莞香花开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