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梅山探胜,讲述宋朝大将“军营里”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小水散行记

作者:小水哥之六

不畏浮云遮望眼,拨开迷雾见苍天。拂去历史的尘埃,穿越寥远的时空,透过悠悠岁月,带您探秘古梅山境地的一山一水一石一物,一人一事一传奇,了解宋朝大将“军营里”的前世今生……

戉戍年四月下旬,正处于春去夏来交替之际,笔者有感时间的珍贵和对故乡的深情。虽然天气数日不晴,但依然冒雨前行,恨不得游遍桑梓的每一寸土地,去触摸她每一寸带有香味的肌肤。可雨水昼夜绵绵不断,偶尔下得大时,它们全然不顾天上银河里的水还剩多少,奋不顾身的扑向大地,溅起的一朵朵玉色的水花,甚是漂亮,也许是它们太爱这片土地了,声音呼喊的最为铿锵有力,舞姿舞得最为优美,面容笑得最为甜美。人走动时,脚会不自主的踏着节拍与它们同时轻重急慢的伴奏,简直弹的像是一首绝妙的贝多芬《欢乐颂》大型交响曲,如此亲身与雨花起舞同奏的感受,无疑是种至上美妙的享受,朋友们,下次你也来试试吧。

从朴塘留行桥起始,向北行半里即是小水村境,首先带朋友们来了解下小水的历史沿革与人文背景:小水村,据《禹贡》《周.职方》记载为荆州之域,春秋战国楚地也。《一统志》,秦属长沙郡,汉置昭陵县,属长沙国,汉武帝元朔五年,分昭陵夫夷、都梁两国,皆属零陵郡。吴孙皓宝鼎元年,析零陵北部为昭陵郡,分昭陵置高平县,距新化县治百余里,晋武帝时更高平县为南高平,后复曰高平县,宋邵陵郡设高平县。《水经注》,梁末陈初,省高平县入邵阳。《旧唐书》,隋唐俱隶潭州,五代衰乱,为梅山蛮獠所居。宋熙宁五年,收复梅山地,以上梅山置新化邑。《湖广通志》,元湖广行中书省湖南道宣慰司宝庆路新化永宁军营里。《宝庆府志》《新化县志》载,明代至清同治元年以前,属新化县永宁乡三都朴塘村军营里。同治元年后,隶新化县永固团朴塘村军营里。民国二十七年,隶新化县镇南乡朴塘村。

小水域内自古人杰地灵,民风淳朴,崇文尚武,有浓厚的习武之风。在从前,此地几乎家家户户人人都会舞拳弄棍,呼风唤雨地嘿哈嘿耍上几个梅山武功套路,否则,就压根算不上军营里人(小水人)。

小水宗教文化也颇为兴盛,一个小小的村庄内,便有庵堂二三处。 如盘古山盘古庵 ,殿宇数栋,规模宏大,但这里比较特殊,可能是本土梅山师教的源流,因主要供奉盘古大帝等神灵。 小水略里圆音庵 ,又名“圆音禅院”,古迹尚存,损坏不多,其二进二横的殿宇,金壁辉煌,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所雕神像栩栩如生,所书诗文联语,书法绘画,无不文字画意精深,意境深远,这简直是一座取之不竭,赏之不厌的艺术品宝库,其煌煌大观,一度引来古今的无数文人骚客、达官贵人、佛徒信众前来驻足赏观,诚心取经笃佛,焚香敬拜。又有距小水村高家冲二百米处的 朝天山开通寺 ,据明《新化县志》载,在新化县治南一百里永宁三都,宋宝佑年间建。正统间,僧道贵修。此寺在巅峰时期,一度拥有十三栋殿宇,一百个和尚念经,九十九个和尚吃饭的盛况。这些各个时期佛堂寺观古迹的存在,便是此地宗教文化兴盛的有力之实证。

园音庵图

在古代,这一带由于交通便利的原因,经济发展很是突出。老辈传,光一本堂一地,就开办有茶园、桑麻园和旅馆、牌馆、药铺、榨油坊、肉铺、烧饼店、鞭炮作坊、绸缎铺、杂货铺、裁缝铺,涉及行业十分广泛,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万益兴(为曾立章创办)、鸿盛、鑫隆等商号。可以想象出当时那古道上古街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骑马上轿,熙熙攘攘,热闹繁华的画面,是多么的令人想念并感概:几度繁华留天地,沧桑长共此山河。

文化方面更是一方高地,古时候,在本区域乡绅贤人的倡首主持下,择盘古庵设盘古书院,聘请了闻名遐迩、饱读诗书、学识渊博的一代大儒高山先生,为书院山长和教师之一。因此院办学有方,师资力量雄厚,培养了大批杰出了人才。在此书院中肆业的,较为优秀的就有古代军官千里马,慈利县知县、举人画堂老爷,会同知县、举人刘湘平,永固镇镇长、秀才曾澍林,秀才曾中宣,温塘秀才罗甲典,镇南乡乡长、秀才刘章汉,名医、秀才袁子岸,国军师长陈辅汉等等一代代才俊。由于盘古书院高质量的教学成绩,塑造了他们的精彩人生,为当时的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据老辈与史料传,本区域的名胜遗址及趣闻如下:

一、盘古庵堂。原为西京村余家余氏武举人的私人宗教场所,后慢慢公益化,供周边之人活动,便逐渐有了一定影响力,很遗憾在解放后毁于文革时期,至今只剩巨石彻成的基墙,还稳如泰山,虽古墙不倒,但衰落之败况,颇令人唏嘘不已。

二、安合堂。因本地方人才辈出,身居官职的人颇多,又地理位置特殊,为便于本地官员理政办案。申请促使当时官府在庵旁分设审讯处和刑场,古名曰安合堂。民国时期就有很多土匪审办于此,为稳定一方治安,造福百姓,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据说,有一个胆大包天的黄姓大土匪,被曾澍林派官兵于兴隆坳逮捕住,在安合堂审办,俩刽手把土匪斩杀后,为壮胆气,将其心脏挖出,轮流把死者肚中鲜血喝干为止。然后,把他的头颅用竹竿穿住,挂在盘古庵边示众七天,才准其亲属领回。如此类事,不胜枚举,因这里杀人流血过多,杀气过重,煞气太盛,有一块两床晒谷天棚大的小坪,一年四季阴气森森,长年寸草不生,光秃秃的。后来在集体,大兴农业,开荒拓土,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将此坪掘掉劣土三尺,从其它地方担来泥巴换上,脱胎换骨改造之后,才改变了这一匪夷所思的奇异现象。此后,这等怪事成为了当地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趣闻。

三、一本堂惜字塔。相传,洗脚盆(今西京)坳上建有七层高的惜字塔,富丽壮观,高耸入云,与一本堂的惜字塔相距仅为两里,可站在塔下对望遥相呼应,气息相通。一本堂惜字塔建在回水湾与锯木冲的交界处,为三层高的石砖建筑物,构造精良,文雅秀逸。每面墙壁上俱绘有各种寓意吉祥的精美图案,并刻古代名人诗文、塔序、联语于其上以记之,教益后人。可惜的是,此两塔俱毁于文革时期,十分令人扼叹不已。惜字塔是古人用来烧毁书有文字的纸张的地方,是古人“敬惜字纸”崇文理念的体现之一,两惜字塔如此近距离在小范围内出现,足以反映此地文化的兴盛程度非同一般。

四,小水白毛江桥(小水刘家)。这是一座长三丈、高两丈的石料结构石拱桥,其始建历史已不可考,但道光《宝庆府志》中有记,至少可以断定在清道光年间就已经存在了。此桥处于益阳、新化至广西的茶马官商古道的要冲上,有承上启下,连接南北变通途的功能,是座重要的古桥,其文物价值,历史价值不可估量。

五、龙下桑麻园。据明代《新化县志》载,洪武三十三年,新化知县肖歧为教民种置桑麻、茶株以充贡赋。在冶南永宁三都设桑枣园一处以作示范,名曰龙下园,计五亩。根据考证,石坳有龙子岸泉水之名,下游小水刘家至一本堂,有田土叫龙下龙里之名。而一本堂龙下的田土上有很多似野生又像人工种植的遗弃的成片桑麻、枣树、茶树,这与古时龙下园名、桑枣园所种作物相吻合。况且此地水源丰沛,田土肥沃广阔,又处在新化去广西的古道上,亦有直线往洗脚盆去粟坪通宝庆的古道,十分利于推广示范和销售。所以,据此推测,当时的龙下园可能就设在这一带。

六、古瑶洞穴。一本堂观场里、岳龙里、道观冲水库上石坳山里。有年代不详的瑶洞眼,老辈传,此为古梅山地域瑶人之墓穴。瑶洞眼一般为石灰、砂浆、青砖、石头组成的结构。选择当阳的山坎边,砌挖成往里直进的拱形洞穴,防水防潮防塌防震性能较好,十分牢固,任你使尽吃奶的劲,用锄斧锤挖不破。小水的瑶洞眼以后将专文考证,在此不作详述。

好了,说了这么多,言归正传,继续沿白毛江(小水)而上,绕过小水的南端的关口,徐家的一座横山,便进入小水境内,整个垅岗豁然开阔,可见盆地万顷良田,烟雨蒙蒙中若隐若现的点点黑白相间的房子连成的村庄,安静得只能听到鸟鸣鸡叫狗吠之声,犹如进入桃花源之感,心身颇觉开朗愉悦。

小水是个很特别的地方,特别之处在于其山奇水秀,地大物博人多的同时而尽出人杰。小水也是条很有灵性而且胸怀宽广的河水,纳九龙山脉的山水、星塘村水、石坳村水、郑家村水、西京村水;纳文仙山脉的山水和浒溪村水、铁坑村山水,又吸朴塘水之烟云。说道此处,可能有人要问了,小水是纳了九龙山、文仙山脉的千山万壑及无数村庄的水,也只能算是胸怀博大,可灵性又何来呢?对此,笔者可以轻而作答,理由有如下:

一、文仙山是座仙山名山,更是南方有名的道教圣地。而它的出名与文斤先生有密切关联,如影随形,不可分离。当然,是文斤先生成就了文仙山,也是文仙山成就了文斤先生。明陆应阳《广舆记》载,新化名山,独曰文斤山。据《舆地广记》《宝庆府志》《邵阳图经》载 ,东晋咸康中高平县令文斤先生辞官来此隐居修道,很是得法,道行很高,活了一百二十岁。这在古今都算是奇迹,可见是文仙山的山水灵秀的仙气所至。有人怀疑,人能活一百二十岁吗?而现实生活中活一百多岁的已比比皆是,如文仙山麓下的浒溪村、西京村就有郑老三等百岁老人的例子。还有据可查的高僧虚云等人就活了一百二十岁,可见通过修身养性之法,是完全可达到长寿的目的。

文斤公祠记,唐人潘滔,邵阳县丞撰文如下, ...... 据《湘川记》云,山上有石床 ..... 每遇亢阳,祈祷有应。泊唐真元十年,上天愆肠,旱魃为虐,草木黄落,如惔如焚,于时州伯太原王公高、县宰昌黎韩公谨耀至诚恳请曰 : “如神降临,膏雨霶霈,即为刻石记事 ” 。当时响应,云行雨施,年谷既登,仓廪充实 ..... 噫,人物迁变,未答诚愿。至元和三年,岁在戊子,灾患荐臻,旱又甚矣,州牧济阳丁公立、邑君冯翊庄公命官启告,酬愿立碑,遂雨洒四溟,润泽九谷 ..... 后多次刻碑记文仙神功厚德,铭曰 :..... 神功应化无不通,天旱暵兮云从龙。洒膏雨兮九谷丰,黎庶歌兮乐时雍,愿立碑兮表圣功。由上文可见,文斤先生自得道白日乘白鹤上升,羽化成仙后,颇受历代朝廷和百姓推崇信仰。又据明代新化县令在文仙山所刻碑记序文,至宋代达到巅峰,宋朝皇帝赐千金,择文斤羽化成仙之地修观纪念,以弘扬其无量功德与高尚情操,宋徽宗敕赠文斤先生为“妙应真人 ” ,后五次加敕“灵济真人 ” 。言此种种,文仙山的仙气之盛名气之大,应该不用笔者再做过多解说了,想必朋友们心中已经有数。

二、九龙山在古代虽无大名气,但也算是大山脉,由于它是从雪峰山的第二高峰白马山脉逶迤而来。按古人风水学的习俗上讲,九龙山是雪峰山龙脉的结气点之一,故世人对其膜拜崇敬,也在情理之中。而九龙山的神话之所以传奇,除了是高山仰止外,更是因为建立在丰厚的古高平文化的沃土之上孕育产生的。据《一统志》《宝庆府志》《新化县志》和宋代始建的朝天山开通寺的明代古碑载,永宁三都属梅邑之南,山水亦有梅峯山、上梅垠、上梅水、九龙山之称,是正儿八经的古梅山地域。乃梅山板仓诸峒蛮对抗北宋王朝邵州的前沿阵地之一,也是北宋朝廷进攻压缩梅山板仓峒蛮生存空间的必占之地。据《宋史》载,宋太祖开宝八年(975),代理潭州铃印石曦领兵,平梅山板仓诸峒蛮寇,俘馘数千人。而文仙山、九龙山下的小水(军营里)与板仓峒地相距不足十五公里,又处于安化县、新化县至武冈、广西与宝庆至溆浦的两条古道要冲交叉点上。所以,不管是从军事上,还是政治、经济、交通上考量,石曦把小水作为兵营驻扎基地,进攻高平的政治中心和板仓峒蛮,是一个稳打稳进的最好方案。又据《宋史.石曦传》载,石曦平梅山板山苍溪山诸峒蛮寇,从邵州领兵攻入。而巨口铺和永宁三都(镇南乡)的文仙山、九龙山,亦是梅邑、邵州的交界处,乃去旧县高平经济、政治、军事中心的必经之门户,也是以此由迎光进板山、仓溪山两地,最为平坦快捷可直捣黄龙之路,与往龙溪铺高山崎岖之路去进攻板仓蛮峒有着较大的快捷后勤补给优势和重要的战略意义。控制小水(军营里),这相当于掌控了今天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战略交通要道和制高点,其意义等于是打掉了梅山蛮的扼守之关和锋利齿牙。而小水又处文仙山、九龙山之间,扼控两座军事高地和两条交通要道,又四面环山,可守可攻,如此的小水在军事战略上就变得尤为重要。因此,石曦选择小水村(军营里)驻兵也在情理之中。这与《宝庆府志》《新化县志》载小水古称军营里之名和历史上宋代平梅山蛮的军事事件高度吻合。

综上所述,北宋大将石曦攻打板仓峒蛮, 是在九龙山脉下的小水遗留了”军营里”营寨之名,可谓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在只做引用提及,以后将专文做考。

九龙回首传说,是历代九龙山脉下古朴塘辖内人口口相传,讲在很久很久以前,九龙山有一苍龙携八小龙修道得法后,欲巡游天下,但飞到半路顿生念乡之情,回首看到自己曾经的生养修炼之所,山奇水美,钟灵毓秀,不忍离去,便发心又飞回了九龙山,永远钟灵栖息于此。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讲,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可九龙山不但山高,而且有龙得道成仙,水中亦隐有九龙,又有宋代名将石曦曾驻兵于小水,则就更加有灵无疑了,真可谓是神龙之山,灵气之山,灵秀之水,一般之山一般之水,岂能有之?

三、小水与高平相距只有三十多里,几千年来,长期是古高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据1986年国家文物普查发现,在高平小坳釆集了大量的陶器和石器。生活生产用器有陶器罐、壶、缸、鼎,石器有杵、刀刮等;兵器有予、石族、石斧、刀等制作尤为精良。小坳遗址经省考古所的专家鉴定,确定此为典型的龙山文化遗址,大约距今4200至5000年。上述石类兵器实物,邵阳市博物馆有藏品展示,有机会的可去一观,必会有所收获和心灵上的触动。所以,高平近五千年的龙山文化,近两千年有史可查的悠久历史丰厚了小水,滋养了小水。可以推测,近在咫尺又适合人居的小水,五千年前的高平古先民是绝对涉足过小水的。在二千年左右时期,高平县的古代官民也绝对大量开发过了小水的。

综上三点,文仙山的仙气,灵性了小水,九龙山的龙文化,神化了小水,高平古文化则丰厚了小水,名将石曦成就了小水,使得小水永远不浅簿,变得非常有文化的深厚性、雄强性、坚韧性、上进性、善水性,人性化、灵性化、温情化、厚重化、深沉化,神灵化、仙气化、清净化、傲性化、独立化。

这条宽近两丈的溪水,表面看似普通,实际上是一条很不一般的小水,它以足够超然灵性欢快的气质,从文仙山、九龙山的四面八方流淌汇聚而来,远远可看见如一轮弯弯月牙的白毛江(刘家)石拱桥,高高挂在了溪水之上,把自己优美的弧线倒映在清澈见低的水中,任由大地鱼儿小虾们亲吻抚摸嬉戏,或许是爱得太深沉,这种嬉戏反而在她心中泛开了一圈圈幸福的涟漪,泌入了灵魂中的每一个细胞,逐渐在影子上画成了一幅抽象的水墨画,把一切束缚化为乌有,随心所欲,行大道于自然。左边为蜿蜒曲折的九龙山脉,青山如黛。远观是右边文仙山向西脉逶迤而来的最后几座山峰,高耸入云,峰峦突起的雷底坑峰、锯木冲仙人石山,尤其一本堂的那座狮山为平地起峰,西面万丈悬崖呈直线形状,如斧劈刀削般,像是只雄狮一跃而起,眼晴直视苍穹,满山的树木如扑斗时竖起的根根狮毛,似乎有狮吼万壑震天动地的雷霆之势,以雷霆之声在观者的耳边响彻不绝,此种雄壮王霸之气直面而来,真的令人心中震憾的毛骨悚然,肃然起敬。远观都有如此震憾的冲击力,近观岂不吓破胆乎?如果不怕吓破胆的朋友,可来一观,一试真假耳。

行至两里许,至锯木冲,突现小桥流水人家,青瓦白壁板房立于垅田之中,有傲然独立之感,颇有点八大山人画鸟的味道,使人回想无穷。板房东边依然还是一本堂狮子山下流来的那条弯弯曲曲如弓的小水,夹着文仙山的仙气,不急不慢,静静的缓缓而来,其碧波澄练程度,几乎能把溪中石头鱼类可一览无余,尽可数清。溪边绿草茵茵,随着水的流淌带动撞击拥抱,个个都摇身晃脑,似乎在与溪声做窃耳交谈,年年诉说春去秋来的历史记忆。溪水之滨,数棵巨大的古柏树,枝叶茂盛,如车舆伞盖,挺拨参天,生命力尤显旺盛,枝上悬挂的无数片红布条,迎风飘扬,与其它树相比,明显有着截然不同的独特性,神圣之感自然扑面而来。据梅山地域习俗,本地的小孩为求好养好带,大多要拜古柏树、仙人石为干父,以祈求与柏树一样生命力旺盛,与仙人石的命一样扛扛的硬,能经受得住仼何牛鬼蛇神,邪风毒雨的侵袭,可得到树神和仙人石干爹的祉佑,以保一生平安,长命百岁。

古柏树斜对面即仙人石庙,庙乃一丈多高一间房大小的青瓦白壁建筑物,门呈拱形,上书篆体“仙人石庙”,透出浓厚的峄山碑之风,古朴劲道。两边的对联墨迹,由于长期风雨侵袭不太能认全联语了,但隐隐约约依然还看出其笔划字形遒劲有力,潇洒秀逸。由于神象特征极其有个性,只要稍稍的瞄一眼,便认得出庙里面供奉的是刘法雷公,只见手握雷印,脸相庄严肃穆,以龙凤之姿端坐着庙堂之中,双眼炯炯有神却透出慈祥,似乎陶醉在眼前的秀丽河山之中。

庙右边有一高约两丈余,似人头状的巨石,突出悬崖峭壁的马路旁边。此似人头的巨大奇石,人们便称其为仙人石,它也是小水的水口山之一。因极其酷似人头,如额头、双眼、耳、鼻、口、舌、脖子、后脑、头发等等都一应俱全,形神兼备,如果是当场去看,真是越看越象,越看越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神奇的造化力量,非人力可为才能形成如此的妙似的仙人奇石。这样的奇景,人间是少有的,称其为一方名胜妙境,是一点不为过的。更为神奇的是,传说在古代,此仙人石双眼中天生有一对夜明珠,一到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便会发出光茫万丈,照耀四方,使得周围方圆三里之内亮如白昼,可看字读书写文,不要买油点灯过夜,后因乡邻看管不严,不慎被贼人偷走,顿成要点灯过夜的千古憾事。

每到春节年头末尾时,古柏神树与仙人石的干儿女们,便会提来糖果、鸡鱼肉、年糕粑耙、红布条、腊烛、香纸、鞭炮等祭物。给神树、仙人石干爹送年节拜年,为干爹摆上糖果三牲礼,披红挂彩,焚香点烛,跪拜作辑,不拘言笑,口中念念有词,祈祷平安,其庄严程度一点不亚于进祠堂祭祖。然后是鞭炮声一阵接一阵,连绵不绝于耳,响彻云天。神树、仙人石四周围的十丈之内的一草一木,一树一叶,一山一石,一洞一崖,一桥一溪,一波一浪,一砖一瓦,一藤一竹等各种物类……尽受香火烟云缭绕熏陶,俱成灵性之物,至使此地成为一方神圣之地,神鬼都莫敢侵之,量一般人绝不敢来此亵渎一点点或乱说一句脏话,否则,心神不安。等仪式祭拜完后,人们便可去抢糖果吃,听说吃了受过此地香火的糖果,对于吃的人和祭拜的人俱可消灾祛难,保佑身体健康。故而附近男女老少颇为热衷于抢此糖果吃,在抢的过程中,你追我赶,嬉嬉哈哈,其快快乐乐的喜悦之情,真的不亚于当年在困难时期打牙祭喝腊肉汤,也一点不亚于看了场花鼓戏,更不亚于去看了一次西湖之景。

除了仙人石奇景永不消失之外,像如此热闹非凡又庄严的场面,至少每年春节前后连续有个把月的时间,这无疑成为当地一道可观可赏独特的亮丽风景。此风俗在小水存在多久了,已无可考证。但据神树、仙人石的干儿女们反馈,他们的祖祖辈辈都来此拜过,不知始于何年何月,还是日出月落的昨日何夜?已无关仅要,重要的是他们凡是真诚来祭拜祈福的都颇为灵验,并无失灵之处。所以,小水以外的孩子们都可来祭祀祈福一二,消灾解难。记得以前看过《毛泽东传》,文章中讲,毛主席小时候也拜过神石为干爹,后来他果真也是一生无病无难,也许真是其神石干爹所赐之福吧。他的乳名石三伢子就是拜神石干爹而来的,这风俗与小水的风俗同出一辙。朋友们,不是开玩笑,想与毛主席一样无病无难的,想与小水古柏神树、仙人石的干儿女们一样平安健康的,那就来小水认仙人石为干爹吧!福必将在眼前,福必将来自于心中……

最后以梅邑文仙山“文斤公祠记”中数言来作结,乡邻祈祷此仙人,神功应化无不通,德巍巍与天地兮甚无穷。

照片由“身正不怕影子斜”等提供。交流欢迎加小水哥微信(1176806511),感谢。

Hash:ace57430b9b417c7f1b2f721689aff1d8ece7728

声明:此文由 情系小水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