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河边村惜字塔

河边村惜字塔,位于隆回县岩口镇河边村藕塘冲口。建于清道光己酉(1849)仲秋,坐东朝西,通高12米有余,为三层楼阁式砖石结构,逐层缩小。第一层为四边形,石墙高1.52米,边长3.92米。正面有一碑式石雕,宽1米,高1.62米,中心处开有炉口;炉口上方“惜字炉”楷书阴刻第二层为八角八方形,叠涩式砖檐,塑飞禽走兽。四面开有实窗,窗台塑有佛像,两侧双龙缠绕;四方窗口虚设,虚实相间。第三层为六方六角形,开实窗,窗台所塑佛像,今已不存。正面窗口上方堆塑双凤红鲤,炉檐饰砖质如意斗拱,且吊风铃。该炉结构严谨 ,造型古朴,雕刻细致,为当地一景。2011年11月公布为邵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隆回境内惜字塔的探究

文/戴鹤 肖芳

惜字炉,又名惜字塔,因其形似塔,故多统称惜字塔炉。惜字塔炉是以“敬惜字纸、惜字得福”为信仰追求的,以焚烧字纸为主要功能的,具有中国古塔形态特征和实用器物性质的特殊建筑类型。它是昔日用于烧毁书有文字纸张的地方,与其他用于烧金银纸的香炉塔不同。自清末以后,惜字塔炉再无新建,徒有遗存。在湘中偏西南的隆回县境内,至今仍保存有几处这样的塔炉古迹。随着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开展及本人对三普成果的深入分析探讨,这几处古迹建造缘由日益明朗,中国民族敬惜字纸的传统越发清晰。

发现:留存4处尚完整

在前几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隆回境内先后调查登录4处历经百年仍保存完好的惜字塔炉。这4处惜字塔炉分别简要介绍如下:

塘坳村惜字炉。位于隆回县岩口镇塘坳村。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青石垒砌,共二层,呈六角形,每层出石檐和翼角。通高约4.5米,底径约0.75米。底层炉门阴刻楷书“惜字炉”及年代。塔顶为四角攒尖石锥体,刹为葫芦形。塔身外表未加粉饰,现塔体向东南稍倾。

三塘村惜字塔。位于隆回县滩头镇三塘村。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石结构,葫芦顶,共四层,通高7米。底层呈正方形,边长2.3米;第二、三、四层为六角形,二层辟券门,三层刻有“敬惜字纸”4字。三、四层出留石檐,有翼角并饰动物。现除翼角上饰物有损害外,其余均保存完好。

河边村惜字塔。位于隆回县岩口镇河边村。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三层楼阁式砖石结构,通高12米。第一层为四边形,边长3.92米;第二层为八角形,四面实窗四面虚窗;第三层为六角形,均开实窗。其中二、三两层四面实窗内置神像。葫芦宝顶,檐口砖砌斗拱,翘角系铜铃,炉门阴刻楷书“惜字炉”。存建塔碑1通。

青山村惜字塔。位于隆回县三阁司镇青山村。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砖石构筑,塔共四层,通高14.2米。第一层呈正方形,边长1.28米;第二、三层为八角形,二层四面实窗四面虚窗,三层全开虚窗;第四层为六角形,三面实窗三面虚窗。一至三层为叠涩式砖檐,第四层檐口砌如意斗拱,每层翼角起翘。顶为六角攒尖,塔刹已毁。

这4处塔炉中前两处为石料材质,密檐式形制,高度不足8米,其个性形态具有相对粗朴、厚重;后两处为砖石材质,楼阁式形制,高度均超过12米,石质基础和青砖主体及构件装饰的搭配,给人以美观、清新的视觉效果。它们或建于村庄水口之间,或建于村庄山巅之上,或建于村庄人流集中的空间,成为当今民间文化、传统建筑的一道亮丽风景

溯源:敬惜字纸有传统

“敬惜字纸”是中国人的传统理念之一,也是一种美德。这种理念出自人们对知识的尊重、文化的崇尚、文字的敬畏之情。自古以来圣人百姓都遵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种田”的教诲。早在宋、元之际,“惜字”的风俗就已逐渐流行。至明清时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科举盛行,对知识的顶礼膜拜达到了极致。人们到处建文庙、修文昌阁,对知识、对文人的尊敬的同时,对传播知识的文字、作为载体的纸张也愈加珍爱,并出现诸多关于敬惜字纸的规约和劝谕文字,还有一些有关敬惜字纸善报恶果的文献故事。将“惜字”之风与功过相结合,使之宗教化、道德化

敬惜字纸的规约主要有明清出现的各种《惜字律》和《惜字新编》、《惜字征验录》、《文昌惜字功过律》等劝善书以及一些家族制定的《惜字训》。其中,有《惜字律》规定:写有文字的纸张不得派裱糊、包裹,更不能践踏,果真成为废品,必须送到惜字炉(塔)焚化,看到字纸丢弃在地,必定捡起用火烧掉。更有《惜字训》规定“污一字促寿一日,践一字削禄一朝,千以岁除,万以纪夺,重则子孙全绝,轻则两目皆盲,子女产厄,男子夭折”。劝谕文主要有近代佛教高僧印光法师著的《普劝敬惜字纸及尊敬经书说》。书说:人生世间,之所以成德达才,建功立业,以及具有一才一艺得以养活身家,皆由文字主持之力而得成就。字为世间至宝,能使凡者圣,愚者智,贫贱者富贵,疾病者康宁。人类之所以被称为“万物之灵”不就是拥有无比灿烂的方字吗?如果没有文字,知识将不复存在。人们不能成就学问、不能取舍因果,如此,无知的人与禽兽又有什么区别呢?文字既有如是功力,于我们有如此恩德,故我们应从感恩心出发,敬惜世间一切书籍字纸,而不可随意糟弃。

具有代表性的敬惜字纸善报恶果故事如明朝凌蒙初《二刻拍案》记载的一段爱惜字纸故事。据卷一述:宋时王曾的父亲爱惜字纸,见地上有遗弃的字纸,就拾起来焚烧掉,遇到落在粪秽中的字纸,他同样捡起来用水洗净,或投入流水中,或晒干了用火焚烧。如此行事多年,一日,妻子临产,忽然梦见孔子托梦给他说,“汝家爱惜字纸,阴功甚大。我已奏过上帝,遣弟子曾参来生汝家,使汝家富贵非常。”梦后果生一儿,因感梦中之语,就取名为王曾。后来连中三元,官封沂国公。又如《聊斋志异》中讲述阴间地府阎罗惩罚不敬字纸受罚之事:“即前日瞽僧亦一鬼也,是前朝名家。以生前抛弃字纸过多,罚作瞽。彼自欲医人疾苦,以赎前愆,故托游廛肆耳。”

如此教化宣传敬惜字纸的习俗信仰,自然相应地出现了专为焚烧字纸的“惜字塔”。依史料所载,惜字塔始建于宋代,到元明清时已相当普及。同样,敬惜字纸、敬畏文字的传统习俗,也传承到了偏僻的古代隆回地域,孕育了隆回境域崇文重教的传统,走出了一个个诸如魏源、邹汉勋、邹代钩、李剑农、魏荣爵等思想界、地理界、历史界、声学界的世界级大师。

揭秘:历经风雨何以建

尽管隆回境内这4处惜字塔炉的建造有着共同的思想文化背景,也都是“敬惜字纸”这同一习俗信仰的产物,且在建造时期、建筑特色上又大径相同。但具体到每一处惜字塔炉建造的缘由、目的及建造方式还是不尽相同的。

三塘村惜字塔碑刻序文用158个字、分8行、自右而左竖载了建塔目的、缘由、选址、方式及愿望等内容。开篇即以“字炉设体,圣天子崇儒右文至意,尊古先神哲遗迹,岂徒侈一时粉饰云尔哉”交待塔炉修建的普遍目的为“崇儒右文”和“尊古先神哲”,而非“侈粉饰”。接着就以“是以城市乡曲莫不乐为此举,我等切念久之”说明了建塔的缘由。然后重墨“欲得洁净要地,高大其观,籍以关锁阴阳水口,一举而三善。兼备又择桥公祠,桥座大公池角生成盤石一座,根底巩固,水光澄清,照映朗澈,毫不浑浊污染”等60个字强调建塔选址的慎重和讲究。再后的建塔方式、愿望却记载的较为简要。

河边村惜字塔碑文书刻了敬字惜字的重要、当地不爱惜字纸的陋习、以及建塔经历和愿望等内容,计232个字、21行。前面从“国家借文章以鸣盛,吾儒籍诗书以进身。断简残篇,皆是圣贤之液;单词双字,无不入经史之膄”来论说“读书当因敬字而惜字”。中间从建造缘由“宣圣曾参入梦之言,尊文帝佛藏同经之训”喻示此塔融合其他宗教主题,同时供奉仓颉、文昌、土地等神明;从建塔经历“鸠工庀材阅两其而告毕”想象当年修建此工程较复杂、工期较长。后面落款仅留碑文撰稿、书写者姓名及碑立日期。

青山村惜字塔碑文记录了文字的作用、世人不敬惜字纸的行为和建塔缘由、方式、愿望及落款等内容,共345个字、自右至左14行。文中对不敬惜字纸“睐昧秽亵轻叶,断简残编,置窗阁而伤於鼠蠹,废字故纸掷地透雨踏如泥沙,甚至糊窗覆瓶抹桌拭砚”等“种种罪孽”进行“枚举”;对建塔缘由 “岁庚辰秋,予宅西北隅,地势底陷。形家谓宜建高阁”作出“以培风水”的解释;对建造方式“予欲募化族众,恐贻作舍道旁之诮因与堂兄几人等建修字塔於其”作出为“戴伍后裔同修”的说明。文后落款为碑立期及撰书人、修造者姓名。

塘坳村惜字塔炉建造年代最早,碑文因历经一百八十余年的风化,字迹已模糊不清,大抵只能看出前面部分捐资者名单和捐款数目及后面建造时间“大清道光己酉年仲秋月“、修建者“石匠蒋顺雲、侄得遑、徐三元仝修”等内容。炉口两侧“羽翼先贤流至泽,昌明后学振斯文”对联依稀可辨。由此可见,塘坳村惜字塔炉是由当地民众捐资、三名石匠施工、意为纪念先贤、传承后人而修建的。

综上而知,隆回境内这4处惜字塔炉既有由众人集资而修,也有由私人合伙而造;既有只为提供焚烧字纸场地的单一功能塔炉,又有与风水合二为一的双功能塔炉,还有融合其他宗教主题的多功能塔炉。在当时和现今均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展望:保护文物在当下

敬惜字纸风俗在文革后就基本消失,大多惜字塔炉建筑也被论为“四旧”而遭毁。如今,这种文字的神秘性、神圣性几乎消失殆尽,纸张的大量生产也不使其显得那么的难能可贵,人们对“福”的理解远远超出了“惜字得福”中的含义,对“天”敬畏逐渐消减,对文字或字纸的敬畏更是难以延续,惜字塔炉得以生存的文化基础生命力难以维持。于是惜字塔炉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极易被遗弃荒颓,而塔身一旦损毁,世人失去的将不仅仅是一座砖石的建筑,而是轰然倒塌的一种信仰。

惜字塔炉这种曾经作为社会生活必要元素、一种文化代表的建筑物,承载了敬惜字纸、敬畏文字的习俗,孕育了崇文重教的传统。这种优良传统,在今天,仍然显得十分宝贵,值得当代人好好继承、学习和延续下去。同样,隆回境内4处惜字塔炉的保存对研究隆回境域乃至湘中、湘西南地区的清代教育、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实物资料,理应得到各级文物部门的重视和保护。欣慰的是,经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隆回境内这几处塔炉及时被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保护,并拟将这4处塔炉建筑捆绑打包申报省级乃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您喜欢

Hash:a7e95c9de5da8df56655e9955bdf7b7873536965

声明:此文由 文化隆回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