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冲青瓷”“克拉克瓷”……江门这个“海丝之路”地名文化珍藏展太有料!

广东省东仓里美术馆作为展示平台,一直致力提升展览的文化品位,让展品通过展览增值。最近, 《“海丝之路”地名文化珍藏展》在该馆的至宝馆展出,吸引了众多行家和收藏爱好者的关注,也吸引了各界人土前来观展。该展把侨乡地名文化融入“海丝之路”的主题,精选本土藏家手上的“克拉克瓷”和新会的官冲窑陶瓷藏品展出,还特意请来专家举办现场品鉴活动,从收藏品托出“乡愁”,引起观者共鸣,得到行家的认可和观者的赞赏。

上川岛

海上丝绸之路重要中转站

早在北宋时期,江门就是广州通海夷道上的“放洋”之地,是国外朝贡船只停靠之地。

上川岛在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有其独到的地位,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中转站和主要贸易场所。早在16世纪,便被葡萄牙人称之为“贸易之岛”,法国人称其为“希望之地”,葡萄牙人被准许居留川岛,川岛成为葡人初期的远东商业基地,在上川岛停泊并上岸陈列货物,与当地人交易。

上川岛大洲湾遗址是明代陶瓷外销东南亚及欧洲国家的贸易点和中转站,是中葡贸易史以及中西海上“陶瓷之路”的见证。

官冲青瓷

曾为海上贸易主要货品资源

新会官冲窑,原称“陶瓷窑遗址”,位于古井镇官冲村碗碟山。始烧于唐中期,盛于晚唐,至宋初停烧。这个位于新会古井镇的大型古窑址,在1957年被发现,自此新会陶瓷手工业曾显赫一时的辉煌历史才得以重见天日。

唐代中晚期,新会的先民在县南部的古井岛兴建大规模的窑场,大量生产日用青瓷,并将瓷器生产基地的布局扩大到潭江流域,尤其充实了唐朝产地的格局。

由于新会官冲窑靠近海边,运输方便,在唐朝,还是外销陶瓷的重要生产基地,印尼、泰国越南等东南亚一些国家以及中东、东非、欧洲出土陶瓷与官冲窑相印证,揭示了官冲窑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提供主要货品资源的历史。

官冲窑陶瓷因为自身独持的历史价值和地域文化体现,到了今天已是不可再生的珍藏品,成为侨乡悠久历史文化的佐证和载体。

克拉克瓷

器形丰富精美令人大开眼界

公元1602年,荷兰印度公司在海上捕获一艘葡萄牙商船——“克拉克号”,船上装有大量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器,因不明瓷器产地,欧洲人把这种瓷器命名为克拉克瓷,其原产地为中国福建漳州平和

自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至崇祯六年(1633年),时值海上贸易十分繁荣,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处于原始资本积累阶段,西方对中国瓷器的需求日益增加。据史料记载,仅荷兰东印度公司就在17世纪的80年间从中国运出瓷器1600万件。

明万历(1573—1620)年中,景德镇制瓷业出现原料危机,造成景德镇外销瓷生产的大幅减产,东印度公司的经营者们手持景德镇瓷器样品和西方人喜爱的图样寻找新的供货地。于是,福建沿海民窑就成为大量制作景德镇瓷器替代品的生产基地。据文献记载,1621至1632年间,荷兰东印度公司曾三次在漳州收购瓷器,数量动辄上万,同时,日本人也从漳州购买瓷器,其中不乏数目可观的的南胜、五寨窑产品。

本次展览的克拉克瓷以其数量和器形的丰富和精美,征服了行家和观众,表示“开了眼界”。专家指出,收藏到了一定程度,可向专项收藏发展,重视侨乡文化特点的藏品研究,深挖藏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从而树立侨乡藏家藏品的独特地位。

文/图 宜君 暖根 凤萍

END

来源:江门日报

责任编辑:邱昱

Hash:220ee47f7e050d2ce2aae59d642c5102a7d75b2c

声明:此文由 高蓬满座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