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老板当学徒!东阳这名80后要当竹编传承人
在许多人的眼里,传统的竹编是与簸箕、菜篮子等联系在一起的。不过,如果你去过六石街道北后周村肇庆堂古建筑群里的竹编超市,一定会惊叹,竹编作品不再只是普通农具,更是前卫时尚的生活用品。
这家竹编超市的老板叫卢茂龙,71岁的他是家族里第N代竹编传承人。2016年,北后周在完成肇庆堂古建筑群修缮后,卢茂龙就和妻子开设了这家竹编超市。“我原以为,竹编这门手艺会在我这一代失传,没想到小儿子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来学习竹编。”
在父亲的竹编超市里,卢孝强拿起蔑丝,手指如飞快速地编织起来,不一会,一个外表如同小灯笼的竹编作品就定型了,再配上挂件,一个小巧玲珑的“迷翁香盒”就诞生了。“别小看这个香盒,它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得到过一些领导人的关注哦。”卢孝强说,出现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的“迷翁香盒”, 竹编部分就是他制作的。
出生于1980年的卢孝强曾是一名理发师,他开在六石小区大兴北街繁华地段的理发店曾相当有名气。在完成人生第一桶金的积累后,卢孝强把眼光放得更远,到市区开设了宾馆和茶楼,生意也一直不错。2016年下半年,卢孝强突然作出一个让常人难以理解的选择,放弃自己心爱的事业,回到老家北后周村当起了竹编学徒工。
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北后周村,是东阳竹编发源地,村民曾多以蔑匠为生,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竹编。“我们村里不仅出过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办过竹编厂,竹编产品都是出口的,为国家挣外汇呢。”在卢孝强的眼里,竹编是那么亲切,甚至让人激动。“小时候,我和哥哥在灯下做作业,父母在一旁做簸箕、菜篮子,这样的场景一直萦绕脑海,挥之不去。”卢孝强说,这几年,随着北后周村美丽乡村建设和3A级旅游村庄的创建,各地游客纷至沓来,父母开设的竹编超市吸引了许多人气,“所以我决定回归继承父母的手艺,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从小受父母耳濡目染,卢孝强对竹编的传统手法有所了解。在他上初中时,他父母亲做的竹编婚嫁提篮很是抢手,生意忙碌时,父亲有意识地让儿子帮忙做竹编绕藤,没想到卢孝强做得又快又好,“他爸爸做一个竹编绕藤要花4个小时,孝强一个小时的搞定了。”采访时,卢孝强的母亲卢牡丹很自豪地告诉记者,小儿子回来继承父业,他们全家都很赞同。
刮青、破节、剖片、起篾……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富含着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竹编所用蔑丝断面全为矩形,在厚薄粗细上都有严格要求,有的厚度仅为一两根头发丝,宽度也只有四五根发丝,根根蔑丝都通过匀刀,达到厚薄均匀,粗细一致,可以想象其难度非常之大。
虽然起篾很难,但篾丝不同于其他材质,可塑性不强。卢孝强父母的强项是婚嫁提篮等,少有其他竹编作品问世,卢孝强就自己琢磨设计作品。一次,他在中国木雕城看到木雕马作品,觉得很是单调,“如果用竹编配上马鞍,会有什么效果?”于是,他花了400元买回家,经过两天的攻关,卢孝强发现,配上竹编马鞍的木雕马变得鲜活起来,令他欣喜若狂,之后,他又精心编织了翅膀,安装到马鞍上,一匹栩栩如生的飞马诞生了。有人曾出高价购买。
年轻人思维活跃,卢孝强还从父母做的传统菜篮子找到创作灵感,他去掉菜篮子的提手,将篮子的两端稍作改动,使其变成了一个竹编元宝,再配上少许装饰品,价格比菜篮子提升了4培。凭着自己的努力,卢孝强设计制作了许多竹编作品。为了扩大视野,他又拜了两位老师,一位是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胡正仁,一位是金华市工艺美术大师楼中民,两位大师精湛的手艺,先进的设计理念,开了他的眼界,并让他领悟,竹编技艺可以与时尚完美结合。学习越多,看得越多,卢孝强天天琢磨着怎么把竹编做得更好。
北后周竹编超市是父母的作品销售点,也是他们的生产作坊,卢孝强在这里学做竹编,还向到来的参观者介绍竹编。这两年,来北后周参观的团队越来越多,这让卢孝强萌生了一个想法:开课教人做竹编。在街道和村里的支持下,他以竹编为主题,把北后周村打造成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既吸引游客又传承竹编技艺。目前,他在村史馆楼上装饰了教室,还精心组织教材,开始当老师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DNA。东阳竹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东阳这座城市的故事和民风民俗,是三乡文化的根脉和记忆。卢孝强认为,要把竹编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就必须在传承中创新,融入时代生活,非遗才能永葆青春。“只要能静得下心来,耐得住寂寞,肯动脑,会创新,传统手工艺肯定会再次发扬光大。”
记者 郭钧衡 通讯员 周闪闪
Hash:b149fbaf82cb897ee527eb52bbacb82d6d77e63d
声明:此文由 东阳新闻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