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 永康这个村的两座明代建筑古韵芬芳,距今已有四五百年历史……

石柱镇厚仁村已有700多年的建村历史

该村曾经有丰富的古代建筑

包括3座古祠堂、4座古厅堂,

各2座古桥、古亭……

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布局规整。

深宅大院今犹在,

前尘往事成云烟

如今,

厚仁村保存完好的古建筑

只剩下李氏家庙和后宅厅。

巧的是,

这两座都是明代建筑,

始建年代相近,

距今已有四五百年历史。

近日,

记者走进这两座“兄弟”建筑,

深深地为其古老的韵味所吸引。

李氏家庙:展示村庄历史,凝聚家族记忆

从330国道驶入下前线,一路往南开,看到路边伫立着一座黑瓦砖墙的古建筑,便来到了厚仁村的祖祠——占地1168平方米的李氏家庙(即李氏祖祠)。

驻足在这座庞然大物前,记者领略到了它的雄伟:坐北朝南,三开间三进。前落即“仪门”,石砌门墙,雕梁画栋。左右两侧各开一小门,上方刻有“源远”“流长”,寓意着其历史悠久、根底深厚。门楣上一块大红色匾额,写着“李氏家庙”四个金字,显得气势磅礴。

村文保员李跃进告诉记者,该家庙建于1506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一世槭公所建,而这并非是厚仁村最早的祖祠。“最早的家庙位于村北南溪边上,宗谱上记载它毁于洪水。在过了近百年后,世槭公决心重建李氏家庙,以聚宗睦族。”李跃进介绍,在当时,厚仁李氏人丁尚不兴旺,世槭公也非大富大贵,重建一座李氏家庙并不容易。即使放在当今,这也算得上是一个大工程。宗谱上记载,世槭公带领族人历经数载,这座李氏家庙才最终建成。

不知是不是因为第一座祖祠被洪水冲毁的缘故,建成后的李氏家庙有一个1.2米深的水池,且水池里的水是活水,与外界水系相通,家庙内的雨水可以通过两条明沟流到外面的水池。“这样的设计使家庙从建起开始就没有发生过内涝,即使这个月降雨量很多,这里最高水位也不会漫出池岸。”李跃进边说边带领记者观看了与外界相通的水渠。

类似李氏家庙这样建有水池与拱桥的古祠堂,永康历史上只有三座。其他两座中,一座在前仓,另一座在花街。如今,保存完整的只剩下李氏家庙这一座了。

走过水池上的拱桥,行至中厅,便看到正中悬挂的“七叶衍祥”直匾,这是指“厚仁始祖昭一辉公,生下七个子女,繁衍后代,族群扩大”。别的宗祠中厅两侧通常挂满楹联及书画,李氏家庙的中厅两侧则是记录了一段关于“乐善坊”的故事。

据族谱记载,在嘉熙庚子年间(1237年—1240年),处州(今丽水一带)出现饥荒,李氏先祖端履公开仓放粮赈济七个半县,官府赐名乐善坊。“人饥且死,岂能独饱。”从记载里的这几个字中,能看出当时人民身处饥荒下的悲戚,与端履公“达则兼济天下”的仁义。“正如村里石刻的‘厚德载物,仁义传家’一样。厚仁的始祖没有忘记先祖高贵的品性,在厚仁同样设立了乐善坊。”厚仁村党支部书记李安介绍,村里已经重设“乐善坊”基金会,每年定期为村里老人发放养老金、慰问金。

眼前的李氏家庙雄伟崭新,让人很容易忽略它历经了500多年的风雨。其实,几百年来,它经历过战乱、文化浩劫,也曾面目苍夷,不堪回首。最惨重的是在1862年,李氏家庙被太平天国军焚烧,所剩无几。民国初年,在后代子孙的共同努力下,重现辉煌。在后来的一场文化运动中,天井与大梁上许多精致的雕刻被大量损坏。2016年,村民踊跃捐资,筹集240多万元,对李氏家庙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家庙内的所有建筑,都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修复的,尽力保留原样。”李安指着没有做过改动的横梁说。现在,家庙中还有16根灰白的石柱是始建时留下的,柱体上或浅或深的痕迹体现了它们所经历的悠久历史。

如今的李氏家庙已成为党群服务中心和文化礼堂,在记者到来之前,村里的干部刚刚在这里召开了一次例会。“如果追溯到上个世纪,它还扮演过许多重要的角色,60年代做过粮食仓库,70年代办过小学……”李安诉说着李氏家庙的过往。它就像是一本《百科全书》,村落简介、历史沿革、风俗特产等各类内容整整齐齐地分布在家庙的每个角落,展示着村庄的历史文化,凝聚着家族记忆。

后宅厅:明代古民居,印证岁月沧桑

离开李氏家庙,沿着乡村公路步行不到5分钟,就到了同样有着近500年历史的后宅厅。它是厚仁村4个古厅堂之一,也是当下仅剩的古厅堂。

同为后宅厅的文保员李跃进向记者介绍,后宅厅的东厢房在历史长河中付之一炬,但它依然是我市现存唯一的明代古民居,规模宏大,结构完整。整座建筑占地2000平方米,最多时曾同时居住着上百人。从其保存相对完整的正厅和西厢房里,还能找到这座深宅大院沉淀了500年的格调与气派。

推开后宅厅厚重的大门,首先进入眼帘的是开阔高敞的前厅。漫步在幽深的天井里,抬头能看到高翘的起脊。前厅与中厅之间有门相隔,进门之后为茶亭,是待客饮茶的地方。茶亭两侧隔木棂窗,其外有一个水池。

“前厅的高度足足有三层楼高哩。这些上下显细、中间显粗,支撑起房梁的梭子型粗大圆木柱,是明代木柱的显著特征。而木棂窗外的两处水池不仅是为了美观,还能起到防火的作用。”李跃进详细介绍着后宅厅的建造细节。

走出中厅,再往里走,是一方大天井,接着就是后厅的“松石堂”。后厅及中厅耳房上都有楼层,楼前有重檐,其下为走廊。房、脊、亭、门、楼、壁、斗、拱等构造没有过多装饰,古朴厚重却不失文化内涵。

“松石”正是建造者松川公的别名。后宅厅的建造者松川公曾上陈官府免除桑农税,资助五峰书院。后宅厅正中堂门上方,原挂有永康县令龚寒泉为松川公六十寿辰题的“鹤姿豹隐”匾额,横梁下有松川公之子(凤和公)八十寿庆封赠“寿官”时立的横匾,上面写着“国老”二字。

离开后厅,跨入一道小门,走入西厢房。原本东西厢房两侧对称,上下两层,各有3个楼梯相连。一侧厢房12间,东西共24间。各房门窗都向着正厅,下有走廊,与厅堂之间形成两个狭长的天井。走在由青砖铺就的路面上,错落有致的青石隐匿处,依稀可见久经风雨的粉墙斑驳,透露出岁月的痕迹。眺望一扇扇木窗,仿佛能窥见一个个窗后当时人们生活的气息。夕阳下的西厢房印证着岁月的沧桑,古老的韵味让人着迷。

建造古韵、宏伟的后宅厅并非易事。族谱记载,其建造木材采自缙云大山中,从水路运至厚仁村边。原本一切都很顺利,但当时有一根柱材意外跌落,漂至邻村。所以,在中厅东边靠墙处的一根柱子,是整个建筑中一个特例,它并非粗大的圆木柱,而是青砖砌叠而成的方柱。

“后宅厅在2000年进行了一次修缮,我们重新利用该建筑原有的旧青砖,以求尽可能保留原貌。地基也在原本的基础上抬高了40个厘米。”李跃进告诉记者,偌大的后宅厅早已无人居住,现在主要用来操办红白喜事。如今它摇身一变,成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鼎的针灸传承工作室。

记者 | 吕鹏

实习生 | 徐菁

视频 | 永康日报视频工作室

编辑 | 陈其欣

Hash:38ed4027ccec472320cf9fe796b8aea09cae0f00

声明:此文由 永康生活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