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年人文历史!这座以楼为名的古镇,你去过吗?

召稼楼古镇位于闵行浦江镇(浦江镇革新村内),源起于元朝初期,横跨元明清三个朝代,现今面积达150亩。

据记载,现在的召稼楼在北宋时期还是滨海之地,距捍海塘仅30里左右。海塘大堤北达吴淞江入海处南跄浦口,南到东江的入海口金山卫。海堤外面是茫茫的大海,大堤里面是广袤的平原。这块坦荡无垠的大地,就是最早被人们称为“浦东”的地域。此时的浦东还处在“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蓝天白鹤飞,野塘春草肥的原始生态。

南宋迁都临安(现杭州)后,中原地区的农民、士人,官员随同政权纷纷南下,其中一部分迁移到了召稼楼一带。大片尚待开垦的处女地,大批涌来的劳动力,使来此寓隐的谈德中萌动了垦荒的念头。于是他利用朝廷“垦荒之地,可免三年朝粮”的政策优惠,“招纳流亡无依之民”垦荒种田,由此揭开了家族和浦东的垦荒历史。为了便于召集和管理垦荒农夫,谈德中在今召稼楼镇的北街口搭建了一座平台式的小楼,因“小楼专为召集稼耕农夫而用”,召稼楼由此而得名。

到明代谈田理政时,垦荒范围增大,受雇耕夫增多,为了强化有效管理,谈田把平台式的“召稼楼”改建为钟楼,“上悬大钟”。每日敲钟为号,召唤散居在召稼楼附近的耕夫下田劳作,收工回家歇息。在垦荒事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大量的垦荒农夫,因地制宜围着召稼楼地区定居下来,随之而来的商贩、士绅、文人也在召稼楼附近夹河盖房居住。召稼楼一地人气越来越旺,渐成繁华集镇。

岁月更迭,村市演进,召稼楼积淀了800多年的人文历史。

建筑修缮

修旧如旧,重现往昔

2005年,召稼楼公布为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2008年,召楼古镇正式启动修复改造,它的改造秉承了“修旧如旧”的原则,原汁原味地重现昔日光彩。仅仅18个月,一期工程基本告竣,智慧和巧手还原了古镇风貌。

2010年5月,重光的召稼楼开街,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古镇光彩照人。丁字形的街道和市河相向展开;波光粼粼的姚家浜、复兴港呈十字形逶迤伸展;新绿的杨柳与参差的屋宇相偎河畔,显现出乡村古镇的淡定从容和淳厚的文化质地。

召稼楼2011年公布为上海市最美乡村, 2015年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其中的礼园2013年公布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

召稼楼拥有众多较为完好的名宅故居、传统街巷、古桥河道。骑马墙、荷花墙,青砖黛瓦充满明清文化韵味的建筑,古代上海郊区主要的房屋形态在此一览无遗。许多建筑经过日月风霜的洗礼虽已破旧,但依然独具风韵。

建筑文化与故事

海曲邹鲁,名人辈出

召稼楼是上海城隍秦裕伯的故里,是浦江合流第一人叶宗行的家乡。这里文化深厚,名人辈出,有海曲邹鲁的美誉。

上海城隍秦裕伯

秦裕伯,元元贞二年生,居上海长寿里(今闵行区浦江镇勤劳村),宋代著名文学家婉约派词人秦观八世孙,死后被明太祖敕封为上海城隍。清同治十一年,晋封裕伯为护海公。

江浦合流叶宗行

明永乐元年(1403),叶宗行听说朝廷向民间征求治水建议,便开始实地考察,摸清了太湖下游逢雨必涨的原因,并大胆提出自自己的治水方略。他的治水思想,从根本上颠覆了前人狭隘保守的水利思想,为后人开启了治河新思路。大黄浦开浚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蒸蒸日上,为日后上海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打卡点

召楼古迹

礼园

礼园原为清代召稼楼奚氏“仁善堂”遗址,2005年政府会同乡间斥资修缮,修建了礼园。园中有挹秀阁、望海亭、船舫、书楼、花厅等,曲径囬廊,一步一景,并辟云、鹤两湖,中隔长廊,外连老姚家浜,复兴港,曲水相通,纵横成网,形成江南园林特色。现礼园内设有秦裕伯、叶宗行、黄炎培、顾振、秦怡等事迹陈列馆或纪念馆。

梅园

梅园,旧称“梅月”,位于浦江镇革新村13组1号-48号。东临刘家宅河,西濒小港河,北距召楼老镇约300米。奚姓旧宅,传原有九十九间房,建于清代,占地面积约3232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57平方米。新中国建立后收归国有,现为民居租赁公房。

院落坐北面南,中轴线上依次建有三进一层建筑,均砖木结构,青瓦硬山屋面,今院落入口位于东侧。院内主体建筑面阔均十三开间,首进正屋进深为六界,中进和后进房屋进深均八界,厅堂木梁有雕花装饰。东西两侧建有厢房,两端山墙为观音兜形。前进和中进天井纵向由两条连廊将院落分割成横排三套院,后天井围以砖砌粉白高墙。

梅园内的建筑立面现今大多有所改变,但其规模之大、主体构架和布局之完整、做工之精细,为当今区内所仅见,是具有较高历史与艺术价值的古代大宅院。

2003年12月3日,梅园公布为闵行区文物保护单位。

奚氏宁俭堂宅院

奚氏宁俭堂宅院位于浦江镇革新村12组2号。东侧近东小港,西侧近刘家宅河,西北约300米为召楼老镇。由召楼人奚燕子(1876~1940)建于清晚期,占地面积约509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92.6平方米。宅院曾一度归公有,1980年初归还奚氏,后被变卖,奚氏仅保留 “寧儉堂”木刻匾。宅院东半部正屋为公房,两间厢房归张姓;西半部产权均归钟姓人家。

宅院坐北面南,呈“一正两厢”三合院式布局,建筑为砖木结构一层,穿斗式梁架,青瓦硬山屋面。院落南面入口处建有砖砌仪门,入院门为占地面积116.4平方米的长方形天井。正屋面阔七开间,进深六界,硬山屋面的山墙与厢房连接以坡屋面结合,外形类似歇山顶,屋脊饰有灰塑。正间梁木雕花,枋木上雕刻故事人物图;西次间北窗上保留着原来的彩色玻璃。东西两侧厢房面阔均二开间,进深六界。

奚氏宁俭堂宅院建筑体量较大,虽然建筑局部稍有改建、破损,仪门门楣雕饰略有缺失,但主体结构及外形至今仍保存完整,木雕精美,周边环境留有历史旧貌,为该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宅院,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较高。2009年8月6日,公布为闵行区文物保护单位。

奚家恭寿堂住宅

奚家恭寿堂住宅,位于浦江镇革新村召楼保南街44、46、48号,为奚氏旧宅,原占地面积约33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450余平方米,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光绪三十二年(1906)利用宅内部分建筑开设召楼小学堂。现存旧宅占地总面积1749.9平方米。

其坐北面南,现为三进两天井院落,建筑均砖木结构,正屋面阔均七开间,青瓦硬山屋面。一二进房屋均一层,进深六界,二进前天井东侧建有厢房。第三进为二层住宅楼,西部已被拆除翻建,其中部院墙仍存有仪门。二进中部为三开间的厅堂,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梁架,梁木雕花精美,堂内原悬挂书题“恭壽堂”三字的漆木匾额。

恭寿堂住宅在召楼古镇开发时进行了修缮和改造,前院现已改作饭店,后院仍为民居住宅。今宅院建筑虽有部分改变,但整体保存状况较好。

2016年9月5日,奚家恭寿堂住宅公布为闵行区文物保护点。

礼耕堂

礼耕堂,位于浦江镇召楼革新村8组3号。由奚氏家族建于清代中期,为原建筑群的中心厅堂,建筑面积98.21平方米。

该堂坐北面南,砖木结构,面阔五开间,进深六界,硬山顶,小青瓦屋面。三开间的厅堂正间为抬梁式、次间为穿斗式架梁。前设单轩,梁枋木均有精美的浮雕人物、花草和吉祥纹等。东侧原为用来接待女眷的“桂花厅”。

今该堂梁架上的浮雕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但主体构架保存基本完整。经修缮,现状较好。其被改作百姓讲堂。

2016年9月5日,礼耕堂公布为闵行区文物保护点。

奚世瑜住宅

奚世瑜住宅,又名“崇本堂”,位于浦江镇革新村召楼道南街26号,建于清代。奚世瑜为召楼奚氏后裔,内科医生,于1936~1945年间在此开业行医,故住宅以其冠名。今占地面积约388.4平方米。

该住宅坐北面南,一正两厢二层建筑,房屋平面呈倒“凹”字型,砖木结构,青瓦硬山屋面。正屋面阔五开间,进深六界,观音兜山墙。二楼正面为花式木围栏的长廊,房门裙板雕花。楼房前后为天井,后天井仍围有较完整的砖砌高墙。

该住宅建造工艺精细,主体结构保存基本完整,在当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历史价值较高。现空置待用。

2016年9月5日,奚世瑜住宅公布为闵行区文物保护点。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日9:00-16:00

召稼楼古镇景区免费开放,礼园门票20元。

扫码预约:

周边打卡点

浦江郊野公园

浦江郊野公园位于上海市闵行区,规划面积15.29平方公里,是上海7个先行试点建设的郊野公园之一,拥有5.3公里的黄浦江岸线资源、成片的林地资源以及丰富的文化资源,定位为“以森林游憩、滨水休闲为主要功能的近郊都市森林型郊野公园”,成为上海第一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郊野公园。

地址:闵行区浦星公路2578弄8号

开闭园时间:奇迹花园区8:30-18:00;活力森林区、柳鹭田园区8:00-17:00

交通轨道交通8号线沈杜公路站、轨道交通浦江线沈杜公路站、浦江16路、闵行38路、闵行42路等

门票:浦江郊野公园内奇迹花园花展期间门票收费

旅游线路

生态绿:田园风光慢生活

浦江郊野公园+上房园艺梦花源+韩湘水博园+闵行体育公园+召稼楼古镇(革新村)

夜上海工作室

来源 | @乐游上海

编辑 | 文佳

Hash:73b3b0f5f816bd465e5bb1bdc0f576332ba58cf2

声明:此文由 发布第一时间的故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