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宫廷王府戏台

细细地端详着古戏台上的一丝青苔,感受着手指触到台面上的一丝清凉。今天小志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些伫立了百年的宫廷王府戏台,重现曾经沧桑深邃的文化气韵。

明朝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后,在北京设宫廷教坊司“掌乐舞承应”,兼演杂剧、戏文。教坊司设在本司胡同;相邻的勾栏胡同是教坊司“丽春院”艺妓演剧之处,有乐棚、勾栏;排练节目在演乐胡同。现都已无遗址。玉熙宫是明代万历以后的演剧机构兼为演剧场所,入清后不再演戏。旧址在今北海公园西侧的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清代历代帝王喜好戏曲,宫廷专设演剧机构“南府”(后改称“升平署”),在宫苑内大建戏楼、戏殿;仅皇家宫苑内专设的演戏场所,就遍布紫禁城内宫、中南海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行宫)等处(圆明园中十余座戏台,均于清咸丰十年即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宫廷戏台中,三层大戏楼有五处:紫禁城内“寿安宫”的大戏楼和宁寿宫的“畅音阁”,圆明园同乐园的“清音阁”,颐和园的“德和园”大戏楼,以及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这些宫廷戏台以承德行宫的“清音阁”为最大,其次为“畅音阁”大戏楼,再次为颐和园内的“德和园”戏楼。据曹心泉《前清内廷演戏回忆录》记述,有数本戏,非在此戏台(畅音阁)和颐和园德和园戏台不能演出:“(一)《宝塔庄严》,内有一幕,从井中以铁轮绞起宝塔五座;(二)《地涌金莲》,内有一幕,从井中绞上大金莲花五朵,至台上开花五瓣,内坐大佛五尊;(三)《罗汉闹海》,有大砌末制成之鳌鱼,内可藏数十人,以唧筒从井中汲水,由鳌鱼口中喷出……”德龄女士在《清宫二年记》中回忆她看《蟠桃会》时所见到的宫廷戏台“共有五层,上三层是作为储藏和张幕用的。第一层就是普通戏台,第二层是筑成庙宇的形式,作为演神戏剧的时候用的……天使从天上下降时,在戏台中央升起一座宝塔,里面一位菩萨捧着香炉在念经,接着从戏台四角又升起四座小宝塔,里面也各坐着一位菩萨。当天使从天降临时,五个菩萨从塔里走出,塔消失了,一朵粉红色的大荷花带着两瓣绿色的大叶子从戏台升起……”由此可看出宫廷戏台规模及演出排场之浩大。二层中型戏楼有“升平署”戏楼,紫禁城内的“漱芳斋”戏搂,颐和园内的“听鹂馆”戏楼,南海内的“纯一斋”戏楼等。在殿内搭设的小型戏台和戏亭有紫禁城内的“风雅存”“倦勤斋”“景祺阁”“丽景轩”以及中南海内的“颐年殿”“春耦斋”“八音克谐乐亭”;北海内的“晴栏花韵”戏台等。“纯一斋”又名“水座”,为夏日演戏处,而“春耦斋”称为“暖台”,为冬日观戏之处。最后一次宫廷演 是1923年8月22日在“漱芳斋”戏楼,共演出了16个剧目,其中有马连良、茹富兰的《借赵云》,梅兰芳的《游园惊梦》,王凤卿、尚小云的《汾河湾》,余叔岩的《定军山》,杨小楼的《金钱豹》,杨小楼、梅兰芳的《霸王别姬》等。

清代帝王多好戏曲,一些王府贵族和豪绅也仿效宫廷,在王府宅第内将殿堂、厅馆改为戏台或临时剧场演戏,王公及其子弟均可粉墨登场或与艺人合演。如坐落在西单大木仓的郑亲王府、鼓楼东宝钞胡同的那王府、东交民巷内的肃王府、现协和医院的豫王府、宝产胡同附近的端王府、交道口南炒豆胡同的阿王府、北新桥船板胡同善琦的肃王府、外交部街容王府、太平平安里的庄王府、西单背阴胡同的涛贝勒府东城秦老胡同的洵贝勒府;而位于后海北沿的醇王府、前海西街的恭王府、定阜大街的庆王府及东城金鱼胡同的那王府的那家花园,都是当时京城的主要王府戏台,很多著名演员经常在那里演出(堂会)。

那家花园戏台

原为清光绪年间外务大臣那桐私宅,宅第主院正中为五楹大厅,前后带廊,后改为演戏厅。民国六年(1917年),北洋政府在此宴戏,谭鑫培因病未到,由步兵统领强行请出,带病演出《洪羊洞》,不久去世,这是他生前最后的一次演出。那家花园戏台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拆除,旧宅也因和平宾馆扩建于80年代拆除。

畅音阁戏台

宫廷戏台。坐落在故宫宁寿宫“阅是楼”院内。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嘉庆七年(1802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各修缮一次。戏台北向,重檐三层,上中下三层戏台分别以“福、禄、寿”命名,总建筑高20.71米,面积685.94平方米。下层“寿台”台基1.2米,约14米见方,台口4柱,设栏杆,近后台处有阁楼式小台,称“仙楼”,前后有4个“搭垛”供上下用,两侧又各设一“搭垛”通向中层“禄台”;“禄台”前方表演区不及“寿台”三分之一,后方隔为后台;上层“福台”表演区更小。各台均有上下门。“寿台”有活动地板5处,通地下室为五口地井,可升降砌末、演员。中间一口为水井,供特殊演出汲水用,其余四口为空心土井,可扩大音响共鸣。“寿台”“禄台”上方之天花板各设“天井”数口,可开可合,井口设辘轳供演员、砌末吊上吊下。戏台对面是两层的“阅是楼”,面宽五楹,带前廊,是帝妃看戏处。东西两侧各有转角庑房及回廊13间,与扮戏房相通,是侍臣们看戏处。该戏台主要是用于盛大庆典和承应戏的演出。曾演出《九九大庆》中的《福禄寿》《四海升平》《万寿无疆》等节目以及《劝善金科》《鼎峙春秋》《升平宝筏》《忠义璇图》《昭代箫韶》等连台本戏。演出时,利用戏台上这些装置,往往天上、地下、人间三界交错,神鬼杂出;如演出《升平宝筏》表演唐僧师徒堕入妖魔设下的深渊时,演员就从地井下场;演出《地涌金莲》时,地井中升起5朵大金莲花。1981年戏台油饰修葺一新,保存完好。

畅音阁戏台

德和园戏楼

宫廷苑囿戏楼。位于颐和园内东侧。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戏台形制与畅音阁戏台基本相同。戏台北向,重檐三层,为福、碌、寿三台。“寿台”为主要表演区,有活动地板,设有五个地井,通地下室。顶部有活动地板通向二层,为七个天井;二层“禄台”也有天井通向三层“福台”。天井、地井设辘轳、铁滑轮,供特殊演出时演员和砌末上下。戏台对面为颐乐毂,是帝王、后妃看戏之处;东西两侧各一庑房,是王公贵族看戏之处。《菊部丛谈》记载:“游颐和园者,无不知该园中的戏台,为彼时奢乐中竞尚笙歌之建筑物。其中戏台之一,绝伟大,楼上下分两层,皆可演剧,台下有巨井,可容多人抽水使上升,满台真水之奇观,不始于上海舞台中也。台上有层搂,鬼怪神仙之属,得从天而降。有陈太监者,善武旦,常与俞菊笙唱《青石山》《金山寺》诸曲。”可见颐和园戏台之规模。

德和园戏楼用于庆典和演出承应戏、宫廷大戏。光绪年间曾演出承应戏《天官赐福》《恭祝无疆》《福寿双喜》《丹桂飘香》以及连台本戏《昭代箫韶》《铁旗阵》《锋剑春秋》《雁门关》等。

中国成立后,戏楼修葺一新,保存完好,每逢节日游园活动时,经常有京剧院(团)在此演出。

德和园戏楼

恭王府戏楼

王府戏楼。位于前海西街。该王府曾是乾隆御前大臣和珅私宅,嘉庆四年(1799年)改为庆王府,咸丰初又改为恭王府。咸、同年间(1851— 1874年),恭亲王奕䜣重修王府,在“萃锦园”建造了戏楼。戏楼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楼顶由三重卷棚相连,内镶藻井天花。戏楼分门厅、戏台、戏厅及看戏阁(怡神所)5间。戏台高0.5米,宽7.92米,深7.1米。看政厅宽16.15米,深17.2米。看戏阁置于戏厅后侧,与戏台同高。

同、光时期(1862—1908年),恭王府蓄有昆腔科班“全福班”。陈德霖九岁学戏就入此班;程长庚之子也曾入恭王府当差。光绪十一年(1885年)八月初七恭王府堂会,何桂山、余紫云、杨月楼、金秀山等著名演员均参加演出。俞菊笙主持的“春台班”于光绪年间在恭王府曾连演数日,演出剧目达70多出。

1982年,恭王府经国务院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戏楼已修葺一新并对外开放。京剧、昆曲常演出于此。

恭王府戏楼

北京市方志馆欢迎您的到来~

3、查看此文章,请点击右上角进入公众号“查看历史消息”。

北京市方志馆订阅号

北京市方志馆服务号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北京市方志馆的活动信息,欢迎关注北京市方志馆服务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88号

官网:http://www.bjsfzg.org.cn

Hash:7f632f0994904cb2259e08614ab6937811f5cbec

声明:此文由 北京市方志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