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老底子濮院的戏园子

范松林,1964年毕业于桐乡三中初中部,1967年桐乡一中高中毕业。曾先后担任濮院乳品厂、濮院毛纱厂厂长。喜好民乐,爱好阅读,对濮院地方掌故情有独钟。

说说老底子濮院的戏园子

文/范松林 图/综合网络

濮院记忆

每个有模有样的古镇,老底子都有戏园子,濮院人称之谓“戏馆”或“剧场”。

濮院最早演戏的地方是翔云观的戏台上,俗称“庙台”。

翔云观的戏台,建在观内,有大小两只,进山门灵官殿北面的的大戏台是经常有外来班子演戏的地方。该戏台是清康熙年间三易工匠、历时三年、耗资逾万建造而成,戏台高大宏伟,盘丝结顶,工艺精湛,柱梁上全是精雕细琢的戏文情景,台前石板大白场可容八九百观众。早期有庙会才演出,俗称“庙台戏”。戏台起角很高,下面可以走人。后来不单是庙会时才演出,逐渐地各种演出频繁起来,以京剧为主,也有皮影、绍兴大板、的笃班、吊线木人头戏等。

当时的演出没有什么布景,台上也只有一桌两椅摆放。戏台两厢是拉丝弦家生的乐师伴奏的地方。

坐南朝北的木结构大戏台是晚清时期建造,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戏台面积四十多平方米,在这个戏台上不知演释了多少金戈铁马、兵来将挡、攻城略地、才子佳人的故事。

当年的戏班子大多称为“大舞台”,如黄汉培领班的“黄金大舞台”;达子红挂头牌的“庆生大舞台”;孙伯林的“龙风大舞台”;武生小毛豹的“田鸡大舞台”,还有“禹国大舞台”和厉慧良领班的“厉家班”等。

演出的节目有《长板坡》《龙凤呈祥》《徐策跑城》《空城计》《追韩信》《三本铁公鸡》《闹天宫》《三娘教子》《白蛇传》等。著名京剧演员孙伯林、杨一明、小毛豹等在此戏台上演出过。当然开场戏都为“跳加官”,图个好口彩。

演出期间,翔云观门口有许多卖生煎包子、油氽臭豆腐干、韮莱饼、小馄饨的摊贩,异常热闹。

开始演出的戏票由主办单位赠送,后改为卖票。一直到1947年梅泾剧场开设,庙台戏随即结束。

翔云观的锣鼓声代表了那个时代濮院镇文化娱乐的大部,“去翔云观看戏文”是当年挺时髦的一句话语。

1947春节,创建于观前街的梅泾剧场开设,剧场可客观众300余人,座位用长木板钉在木架上当凳子,靠汽油灯照明。

从翔云观的露天看戏到梅泾剧场的室内观戏,是一大进步。当年每天演出2场,逢年过节加演一场,戏演过一半,就开门放客,不再收票,称之谓“看放戏”。

当时演出的大多为绍兴戏,其次为京剧。著名演员孙伯令、王少楼的《长板坡》《四季春》《武家坡》和陈鹤皋的绍兴大板《龙虎斗》均在此戏园里演过。

该戏园由于场地和舞台较小,于1951年停业,后来开过柴行。

1951年,政府利用大街上刘家旧宅,把两处厅堂开通连接改造为“人民戏院”,可容纳观点600—700人。因为夹在老宅中间,开勿出大的窗户,所以走进戏院总让人感到暗洞洞的。地面原有的方砖因为人走得多了早已破散,座位是窄窄的长条凳,舞台四面皆空,设施比较简陋,优点是地方比梅泾剧场宽敞得多。

当年演出的京剧、越剧还是以传统戏为主,每天由四川人老陈,举着由原刘家“肃静”“回避”的硬牌贴上写有演出团体和剧目的纸牌,摇着铜铃,穿街过巷,招徕看客(纸牌上分别写有日场和夜场的演出剧目,亦有头牌演员的名字)。

镇上的有许活动也安排在此进行,如1951年的健康比赛授奖大会等。

1956年,在庙桥港北岸建新剧场——濮院人民戏院,大街上的戏院由濮院食品厂作为厂房,靠街二房楼房为办公室,前厅为糕饼车间,后厅为糖果车间,这是后话。

庙桥港北,老镇政府边的戏院,是人字架砖木结构的建筑,增加了放电影的功能。戏台是用厚木板铺成,场内共有九百来只座位,座位是一排排固定的硬板木椅,每个座位有靠手,长椅后面设有十二三公分宽的长板,供后座看戏的人放茶杯(后来搬到同福园书场使用),椅背用红漆写上几排几座字样。剧场工作人员先后有蒋权芳(头儿)、张贵珠、屠文彬、蒋阿毛、李锦忠等。

此时正值“百花齐放,百家争呜”的新中国文艺演出黄金时期,众多剧团在此粉墨登场。

桐乡本土的两家越剧团在此争相献演,桐乡东方红剧团的陈东林和鲍菊芬等演出了清装戏《杨乃武与小白菜》;由桐乡新光越剧团徐派小生刘一春领衔的《北地王》;上海青年滑稽剧团大型滑稽戏《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无锡锡剧团的《珍珠塔》;京剧连台本戏《七侠五义》;浙江绍剧二团的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上海一家沪剧团的沪剧《庵堂相会》等。

放映的电影,有《节振国》《列宁在一九一八》《卖花姑娘》《柳堡的故事》《英雄虎胆》等。印象最深的是印度电影《流浪者》《大蓬车》,那年的街上满是“阿巴拉吾,阿巴拉吾”的学唱声。

我还记得有一次兵团丝厂的一群年青人在剧院里演了一场“全武行”,黄堂砖飞来飞去,好多人头破血流,惊动了县里,是当年的一大新闻。

文革期间,文艺团体均解散,演员下放企业,无戏可演,剧场一时还成为大批斗的场所。偶而有镇文宣队在此演出《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折子戏,越剧小戏《半篮花生》和文化馆李锦玉老师编排的小戏《蚕房》。

九十年代初期,该剧场乡镇合并后不再使用,一度成为镇办武进羊毛衫厂的厂房,后因镇政府、财税所、东海电线厂三家建造宿舍而拆除。

1983年2月由桐乡电影公司和濮院乡政府共同投资建造的濮院影剧院开业,总面积3600平方米,设座位1013只,职工12人,以放映电影为主,兼戏院和会场。当年除电影外,仍有戏剧团体和歌舞台来演出,越剧表现艺术家徐玉兰、越剧名家赵志刚、电影演员于非等均在此演出过。

今时此馆早已废弃,开了超市,濮院成了没有戏园子的古镇。我想这次花巨资进行的古镇有机改造,应该还其本来面貌,也有戏园子展观在游人的面前吧!

那年,我在翔云观看戏

Hash:71306f477acab4b42f4b634f3cdfcd596660ece1

声明:此文由 聚桂文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