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新兴第一个水利工程,原来是它,可能你爷爷都有份修建

从省道S113线行至新兴县天堂镇境内,眼前豁然开朗:蓝天白云下,一个开阔的绿色盆地,耸立着一幢幢漂亮楼房,与环绕的群山遥相呼应,构成一幅怡然自得的乡居美景。盆地中央的圩镇,商铺林立,车水马龙,给这片宁静的土地增添几分热闹。

(天堂墟镇航拍图)↓

满眼翠绿的天堂盆地,历史上却是无坑无河的苦旱区。天堂唐朝就有人居留于此,祖先为了生息其间,掘井挖塘千口之多,故称此地为“千塘”。

因塘水源于天雨,又改名“天塘”,后以“塘”与“堂”谐音,民众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便更名为“天堂”。

(注入大湾水的天堂公园“民天大塘”环境优美↓)

1944年,珠江水利工程总局派四十一测量队到我县苦旱地区天堂测量了两个多月时间,呈报拟引河头四甲大湾侧河水解决天堂二万人的旱患。后经国民党水利局批复:“工程浩大,不宜兴建”而了。

(天堂乡村美景↓)

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斥资引来大湾水,使天堂变成了滋润肥沃的粮仓。大湾侧引水工程于1956年11月动工,1958年4月竣工,是新兴县解放后第一个水利工程。大湾侧引水工程渠首建筑物为混凝土滚水坝,建于新兴江上游的四甲河鱼仔跳,坝高82.2米。干渠长13.4公里,其中傍山渠长12.5公里,经石山渠段长2公里,开挖隧洞长153米;渠道共设渡槽13座,隧道9座,反虹吸管3座长600米。支渠6支,共长31公里。 1964年、1980年干渠经两次扩建加固。

(大湾水利河头段↓)

大湾侧引水工程的建设,是在解放初期条件艰苦的情况下进行的。天堂是历史上的苦旱地,经常有数万亩农田受旱,乡民饮用水要到几公里外的四甲河肩挑。

网络图片

为摆脱这种困境,天堂及周边人民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在党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打造出一座气势磅礴的水利工程,实现了用人力开渠道把合河水引到天堂。引水渠途径临江的陡峭山壁、坚硬的石灰岩山体、山谷低洼地带等等,工程建筑物有渠道、渡槽、隧洞、虹级管、水闸等,当时建设工程都是用铁铲、铁锤、锄头等简单工具进行,搬运混凝土料都是靠人力用扁担、粪箕一担一担地挑,且都是主动参与或以记工分的形式参加劳动。

网络图片

大湾侧引水工程建成后可灌溉天堂镇大部分农田及河头镇、阳春春湾部分田地,灌区内的农作物显著增产,水稻亩产由244公斤增至440公斤。从河头鱼仔跳陂头开始放水,直贯到天堂蕉根岗需要四个小时,南支渠沿东南经早水洞直至丹卯出河,西支渠经天堂墟街底过五西双鉴至双坑出河,北支渠经五东禾地岗围仔脚与内洞水合流。

大湾水利东震段

建成后的大湾水利,以巨龙般的身躯,把新兴江上游的合河水库水引入天堂及周边地区,滋润着数万亩农田,天堂盆地从此变成了旱涝保收的“人间天堂”,农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并相继获得广东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中国果蔬无公害科技示范镇”等称号,还被称为广东的“菜篮子”。

天堂的田园风光

大湾侧引水工程是新兴县解放以来发展农业生产、水利工程的典型实物例证,是一项突出的民生工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当时还有人写下打油诗曰:

悬崖峭壁大湾侧,滚滚流水不可得;

天堂人民长嗟叹,旧日政府无把握;

自从来了共产党,万重关山难阻隔;

今朝通水人欢笑,饮水思源党恩德。

天堂本土品牌美微紫米生产基地

来源:天堂乡情

Hash:c427af81af0551c89410695cb365cde551427b08

声明:此文由 今日禅都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