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旅游体验师 | 千年屿北 古韵悠悠

永嘉屿北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景观村落”“首批中国传统村落”……有着这么多的“国字号”荣誉。据村里的《汪氏宗谱》记载,村庄始建于唐代,原为徐氏聚居地,南宋时,吏部尚书汪应辰、汪应龙两兄弟为避秦桧奸党迫害,“一薰一莸,香履抵温”。因见此地青山迭障,绿水环绕,土地肥沃,兵燹远离,遂从江西玉山迁来隐居于此。

走进这个千年古村,那份水墨漫画般的清纯落在我的脚下。

村前,两道一高一低的卵石垒成的寨墙静静耸立,石子铺成的小路悄悄地躺卧在寨墙边,一条几米宽的护城河,川流不息的河水是那么的灵动,沿着寨墙轻轻流淌着,像一队队忠于职守的士兵,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日日夜夜守护着整个村寨。

沿石路向前漫步,就像走进了深邃的历史。寨墙环村,共有9个寨门,从正门进入,是一座悬挂由清乾隆皇帝御赐“樾国流芳”四字的牌楼,沿着石阶踏入村子,迎面是一口古井,井沿长满厚厚的苔藓。蓦然间,一阵古色古香的气息扑面而来。

古井旁,一位70多岁的老人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起村落的状况。他说:“屿北村,四周群山重叠,形似莲花瓣,整座村寨形状宛若一朵盛开在山水间的石莲花。村落的布局,是汪氏先祖采用周敦颐《爱莲说》中“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的思想来选址的,其民居依照传统文化中五行平衡的原则而建。”

怀着仰慕之情,我们在村里的小巷里穿行。村落里,处处显示出浓郁的古意。

这里的古民居建筑别具一格,保留了明末清初的建筑风貌。每座屋顶均设悬山顶,屋脊呈弧线形,屋面平缓,上铺灰色小瓦,房屋进深大,出檐深远,大都檐下设巡廊,以三个合院或四个院建造。虽然经过了风雨的侵蚀、岁月的沧桑,显得有些斑驳和寥落,但保存得基本完整。眼前,那一座座嵌在幽静小巷里的古民居,像一位位久经风霜的老者,对后人讲述着悠久的历史故事,而故事的内容却让人生出较多的猜想,给村落平添了几份神秘的色彩。

屿北村不但民居建筑独特,而且人文古迹丰厚。

尚书祠(汪氏宗祠),是村中著名的古迹,为纪念南宋时期“一门三进士,父子两尚书”而建。因汪氏先祖汪应辰及其子汪逵皆均为吏部尚书,所以以“世尚书”标榜。宗祠始建于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占地约3200平方米,原由溪门、广场、照壁、祠宇、两廊、戏台、花园组合而成,呈“国”字形三进院落结构,二进门前八对石质旗杆夹昂然屹立,显示了汪氏世代科甲连登的荣耀。第三进为大堂,清乾隆五十三年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提督王杰题写的“敦睦”巨匾,赫然入目。

站在尚书祠里,我们忽然有了一种穿越的感觉,像是从现代回到了唐、宋时期。

从尚书祠出来,前往敕门。敕门是屿北古村的南门,旧时,也是屿北古村的正门。永嘉县文物保护单位——状元墓,就在敕门前方的屿山茂竹修林间。

怀着对先贤的崇敬之心,我们来到状元墓前。我们把脚步放得轻轻的,生怕打破此间的静谧,惊扰到地下的先贤们安息。墓前牌坊的正面刻着“宋状元吏部尚书端明殿学士并侍读汪应辰”,和“宋进士奉议大夫开国侯汪应龙”。过牌坊,是两个石筑凉亭,正中有宋时皇帝颁发的圣旨碑刻,说的是将状元汪应辰拟升为吏部尚书等内容。墓前还有石羊、石马石狮、石虎等雕塑,左右两侧还分列着文官武将雕像。这些雕刻精致,排列有序的石雕、石刻散发的悠久文化的深沉韵味,让人感觉到时光堆积的厚度。

屿北村还有值得缅怀的革命历史。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红十三军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共瓯北县委的主要驻地。从1945年3月到5月,先后五次击退了国民党军队的反扑和“清剿”;1945年3月2日,国民党永嘉县警备队妄图破坏驻屿北村的瓯北县委机关,屿北民兵拿起火枪、锄头,痛击国民党永嘉县警备队,并收缴了岩坦乡公所、溪口警察所的武器,历史上称为“屿北武装起义”。

村口的“屿北武装起义纪念碑”、“屿北武装起义纪念亭”是为纪念屿北武装起义而设立的,现为永嘉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碑高6.3米、碑身长、宽各0.9米,碑座长、宽各2.3米,由著名书法家任政书题写碑名,纪念碑后,建有一座纪念亭,亭基长7.5米、宽5.8米,四面环有1.6米宽的走廊,廊外有水泥钢筋栏杆,亭顶为水泥平台。亭的正面镌刻着原浙江省委书记王芳题写的亭名:“屿北武装起义纪念亭”。原瓯北中心县委书记、永乐人民抗日自卫游击总队政委胡景碱撰写碑记。

千年屿北,古韵悠悠。此时,我们站在“屿北武装起义纪念碑”前,被村落里上千年来的人文积淀所陶醉,更被那革命前辈的英勇事迹所感动……

(来源:温州旅游体验师。文:陈安生。图:林鸿麟。)

为屿北古村点ZAN!

Hash:816ed56bce6163f9fc06fb0fe130277bf6be52b8

声明:此文由 温州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