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夏至之广德寺 | 1000多年来,一座寺庙影响着这座古城的呼吸

鱼说旅行人生,品说荆楚

襄阳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古城三国历史文化这些标签一直被无数人赘述。

但你或许不知道,在襄阳。

有这样一位年过半百的摄影师、绘画师;和一位爱文字、爱诗句、爱散文的诗人。

在2016年,他们做了一件事:

用手中的镜头,用一步一步的脚印,用手里的笔,在每个节气里,记录这个古城中每一处古迹。

今天是夏至,闷热的天气,唯有这样一座寺庙能调整你的呼吸。

2016年6月21日,06:34:09,农历五月(小)十七,今日夏至。太阳到达黄经90°时为夏至。

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襄阳 / 古德寺

无论接受,还是拒绝,有一些变化,终是挡无可挡

今天旅游业的发展,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不仅仅深入浅出地挖掘各地的人文历史,开发本土的自然资源,还极大化地利用、推介那些具有鲜明个性化的旅游项目,来吸引人们寻找"诗和远方"的目光与脚步。

这其中,民间宗教因其独特而神秘的文化背景,更是成为蓬勃发展的旅游链中,一道别样风景线。

在我们具有三千年建城史的古城襄阳,除了拥有自己独特的军事与商业重镇的文化特色之外,同样也拥有让人傲骄的宗教文化与宗教场所。

姑且不谈魏晋时期,在襄阳习家池,有关释道安、习凿池与中国佛教发展史发生的那些传奇故事。同样拥有悠久历史,优美传说的佛教与道教传承地,广德寺和真武山也是位于襄阳城区,千百年来,带给襄阳人民无限的心理慰藉与善业福报。

本篇图文讲述的就是广德寺前世今生的点点滴滴

▼▼▼▼

襄阳广德寺的前世是云居禅寺。始建于初唐时期,与其相关的文学作品,史上最有名的当属晚唐时期,隐居于寺中的皮日休留下的一首诗,细述云居禅寺曾经一段时期的衰败情况,从这真实的写照中可见当时情景应是甚为凄凉:

《过云居院玄福上人旧居》

重到云居独悄然,隔窗窥影尚疑禅。

不逢野老来听法,犹见邻僧为引泉。

龛上已生新石耳,壁间空带旧茶烟。

南宗弟子时时到,泣把山花奠几筵。

好友@杨潇同学是襄阳古隆中景区知名的导游,这篇文章的创作过程,得到了他的倾力帮助。从他那里,我们了解了更多不为人知的,关于广德寺的烟云往事……

据他介绍,广德寺原名云居禅寺,唐朝贞观年间始建于隆中武侯祠附近。唐太宗李世民亲赐"云居禅寺"匾额。盛唐时期,寺院宏伟壮观,香火旺盛。唐末曾一度荒凉。

香鼎绕红尘,谁来觉了因。

那么,为什么云居禅寺后来不仅改名广德寺,而且还移址到如今的广德寺所在地呢?

原来,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当历史的脚步走到明朝承化年间时,一直与世无争,静安一隅的云居禅寺,遭遇了权贵之侵,命运从此被改变,传奇从此又新写。

相传,明成化朱见深时期(1465~1487),襄阳世袭襄王朱见淑爱妃杜氏得怪病而亡,为祈逝者安息,生者康健,襄王差人在襄阳境内遍寻风水宝地,最终如愿得风水师们指定诸葛草庐是个好地方,便将爱妃落葬于此,也就是当时的云居禅寺旁边,现如今古隆中风景区襄王墓对面的山坡上。

云居寺僧侣觉得此举完全沾污了他们的宗教信仰,于是,时任方丈的道圆法师便率全寺弟子离寺,挤身于其他寺院。这件事,使襄阳各寺院议论大哗,纷纷上书朝廷。朱见淑见此情景,开始心生不安,于是,表奏皇帝朱见深拿个主意。明宪宗朱见深旨令礼部,易地筹建寺院。于是,云居禅寺便从原来隆中山冲里,向山外移了千米有余,在更靠近汉江平原上,重建新的庙宇。新寺建好后,成化皇帝亲赐庙名为"敕赐广德禅寺",寄语"广聚福德"之意。

自此,广德寺常得皇家恩泽,其中庙产、土地更是年年有赏,常常有赐。寺院因此得以迅速发展,规模鼎盛时期,广德寺占地面积东起岘山,西至谷城边界。南山门曾经立到609工厂附近的隆中一队处,据附近的村民讲,现在那里还尚存当时山门前的一尊石狮。可以想见,相传"骑马关山门,鸣锣开斋饭"的盛况真是显赫一时啊,同时,更多大型法事活动也相继在此举行,广德寺自然很快便晋级为当时佛教界的"十方丛林"寺院。广德禅寺从此闻名华夏,立世至今。

然而,明朝时期的佛教终是不如道教兴盛,虽然拥有皇家荫庇的广德寺,经此更名移址的波折沉浮之后,原本近千僧侣的鼎盛之势依旧难挡日渐衰落之气,居寺僧人后来总是不超过百人,香火竟然逐渐冷清起来。

道圆法师见此现状,便用心深究其理。他发现新建的寺庙虽然遵循了座北朝南的建筑古训,但原来新落成的广德寺,背后是汉江水(无靠山),前门是隆中山(犯山冲),刚好违背了"背有靠,面有罩"的风水禁忌。

于是,在广德寺中轴线上的前后院,修建了两座石塔。后院的石砌宝塔成了寺院的"靠"山,也就是现在全国唯一保存完好,襄阳市第一批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多宝佛塔。另外,为了"面有罩",庙前同时修建了皇禅师石雕塔,其建筑风格与多宝佛塔不同,它完全以预石构件组合而成,环环相扣,石石相连。1975年,皇禅师石雕塔在农业学大寨,平整土地中拆毁。这些遭损毁的预石构件被僧侣们抢救性地保存在大雄宝殿右侧的丛林中,期待有朝一日,因缘聚合,能再次恢复祖师塔当年的风貌。

说起广德寺的多宝佛塔,真是足于令襄阳人感到自豪的名胜古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其文保价值甚至更胜于襄阳古城墙

多宝佛塔,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年),整个塔体为砖石仿木结构,分塔座、塔顶两部分。塔座高7米,成八角八面形,上迭浅檐,下奠矮基,砖砌角柱,石雕龙首。各墙均设有壁龛,上供石雕跌坐莲台佛像一尊,各壁设有石雕券门4个,正门上方石匾横书"多宝佛塔"4字。此塔因塔内供奉了48座佛而得名,不过,有细心人士遍查全塔内外,也只寻得45座佛像,至于另外3尊佛,其实就是塔身正面上方所书的那3个大大的佛字,严谨浑厚,苍劲有力,虽无实际佛像之身,浑然天成佛像之气。原来这是告诉尚佛之人,一定要常怀佛心,遵循"心中有佛,所见皆佛"的理念,那么不仅佛像是佛,佛字也是佛,都应该用心祭拜,诚实感恩。

这上下两个部分的建筑风格简洁明快,又不失庄重古雅之神韵,而建筑设计上两种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犹为难得。塔峰置5座小塔,居中者为喇嘛塔,采用印藏建筑风格建造,高10米,周围四个小塔均为六角亭三层叠檐小塔,为汉式建筑风格;下置须弥座(梵语),意即宇宙中心;中置莲台,与覆钵式塔肚承接;上置相轮,顶置铁空盖。这是将中印佛教的建筑形式揉和在一起,表达了一种深远的象征意义,即推崇佛教圣地印度佛教文化在中国的重要地位与影响力。

据统计,我国现存有7座多佛塔,又仅北京一处多佛塔与襄阳多宝佛塔的外观堪称精美。但论造型独特,风格别致,融中印建筑风格于一体,且多塔集于同一塔基的,全国仅此一座,所以被誉为"神州一绝,塔中之宝"。

关于襄阳广德寺的多宝佛塔,在北京兰凤剧社负责人,襄阳籍青年京剧演员刘冰手中,收藏着一张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的多宝佛塔的照片,从图片中可以看见此塔塔身本是有颜色的,借用从佛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广德寺果向师父所言"这是有色彩的多宝佛塔"。

针对如今色彩不再的多宝佛塔现状,杨潇同学分析说,可能是在不断的修缮过程中,改变了原有的色泽,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性,即环境污染,酸雨侵蚀所致,但愿相关部门有一天能够关注到这一事实,并妥善还原其本来的面貌。

就在多宝佛塔的周围,环绕着四棵大树。其中犹以一棵4人合抱,树高35米,树龄已达1500年历史的银杏树,更是老根蟠地,枝干参天,蔚为壮观。据树下古碑记载"树德常新"的传奇故事,原来,此树当年因死后三年又复活的祥瑞之兆,得明嘉靖帝效汉武帝封松柏故事,赐以"大将军"封号;以后,清朝康熙皇帝赐封为"护法尊",清乾隆帝又加封"感应大将军"。一棵树,能得两朝皇帝恩赐封号,也是实属罕见。

1分钟带你看看这古塔银杏树

▼▼▼▼

更为神奇的是,就在这棵千年古树树冠下方两米,有一个依树势自然生长而形成的凹陷,其中枝叶依然繁茂葱茏,在夏至季节的阳光照射下,其金黄的色泽,在周遭翠绿的银杏叶中,显得格外醒目,就好象一位身材魁梧健硕的将军,身披绿色战袍,胸前佩戴皇帝卸赐的金色勋章,凯旋归来。这一特别的现象,已跟随这棵身世显赫的古树,神话般传说了千年。据在寺院中偶遇的果兴师父介绍,此处金黄枝叶,自开春发芽,及至深秋叶落,始终不绿,一直有别于其它叶色,犹于秋季更为明显突出。前不久,寺里专门邀请了植物专家来此,欲寻求更为科学的解释,却依旧未能答疑解惑,这种奇妙又岂能一个"玄"字了得呀。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时值今日,更近一些地亲近古银杏树下,依然被那千年不衰,永远枝繁叶茂的勃勃生机所震撼,被那神秘莫测,却又自然亲切的神韵所打动。阳光下,清风里,举目仰视古树散发出来的那种玉树临风古朴从容的气息,与广德寺佛门清静超然物外的气质融合在一起,真的让人肃然起敬,心驰神往,何许这就是红尘之中,最相投的佛缘吧?你不言,我不语,只是于无垠中,一瞬间的注目,定格成对方的永恒!

虽然我不是佛教信徒,但我特别愿意在平常的日子或者有佛事活动的时候,来到这方佛门清静之地,在这里,因为一种自然的气场,能自觉地倾听到内心那份自律、敬畏和反省,同时给身心带来沉静、纯粹与放松。我以为,这是人在江湖动荡中,轻易不得的自我救赎。

当炎热正在一天天加剧,在夏至即将到来的一个午后,我与朋友驱车十几分钟,从襄阳城区来到西郊13公里处的广德寺,走进禅院,手抚红墙,倾听佛音,化解心结,再一次故地重游。

眼前的广德寺,四周呈规整的方形,面积约3万平方米。环绕寺院的,是一条种满荷花,宽约10米的濠沟,被稻田、道路分割成数片荷塘,这就是广德寺又一大著名特色,让整个寺庙显得犹为灵秀、超凡的广德寺护寺濠沟。

在殿宇林立,古树参天,庄严肃穆,异常幽静的佛门禁地,这条当年灵动如溪的濠沟,曾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场洪水中,彰显了她的隐忍宽容的胸怀,创造了又一奇迹:据附近村民们回忆,当时洪水漫至护寺濠沟时,便再没有漫上寺院山门,被人为破坏的广德寺,在汪洋一片的洪水中央,虽然孤岛一般地存在着,却终究安然无恙地度过了那场天灾劫难。

进入广德寺内,可见整个寺院布局完整,结构合理,主要有南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知客楼、东西院、藏经楼等建筑。据果兴师父介绍,现存地藏殿、方丈室等为原迹,系明朝所建,其余的均在文革期间被毁。文革之后,破败的广德寺划归市农科所管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有护持佛法的居士们常年聚集于此,自己组织各种法事活动,驻扎声援,从而引起了政府的关注,将农科所迁出,并于1993年,由政府出资95万元修建大雄宝殿;1997年元月,举行了山间开光典礼;1998年8月,圣君法师率领五名僧人进驻广德寺,发动全市佛教信众捐资,先后塑造了弥勒菩萨、韦驮菩萨、东方三圣、西三圣、海岛观音、地藏菩萨等圣像,整修了寺院堂殿,内外庭院,对道路进行修筑,对环境进行美化;铸造大钟,购制法鼓及全套法器,组建僧团,很快便形成了中等寺院的规模。从此,正常的佛事法力活动得以有序开展,佛教文化在襄阳得到进一步弘扬。

广德寺的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大师们!

▼▼▼▼

据寺院内一碑文所记,今隆中风景区内著名的小虹桥,就是云居寺重开山第一代大雲兴法师,为方便僧侣信众香客出入方便,特率众修建的,那种"水从半月溪边过,人在苍龙背上行"的人间仙境,直至今日风景依然。

方丈道圆法师,师从大雲兴法师, "效师修行,十分检点",为维持佛法尊严,为争取佛门静地,敢于挑战皇权,据理力争,为广德寺宁静的今生,写下了辉煌的前世。

大雄宝殿前一块"佛田巩固"的石碑上,撰记着大清乾隆四十五年广德寺主持释觉圣法师,为庙产占地一案,不惜与谷城县境内的承恩寺对簿公堂,据理力争,终是清晰确立了自大明弘治七年以来,广德寺的庙产田地,并刻碑铭记。

现任住持圣君法师,毕业于九华山佛学院,兼任湖北省佛教协会理事,襄阳佛教协会会长,释道安研究会筹委会负责人。就在我们这次造访之时,圣君法师正在为习家池附近的白马寺恢复工作而奔走,为今年十月将在广德寺举办的"释信祖师,天下祖庭"道安论坛盛会而呼吁。

这种佛教文化的良好传承,是佛教文化的幸事,也是我们襄阳地区多元文化发展壮大的幸事。这应该是社会热情正在和谐进步的氛围中,发挥着积极向上的作用。

当我们有幸与皈依佛门,师从圣君法师十多年的果兴师父,绕塔交流,兴趣盎然地聆听他对佛法的研习领悟时,只见整个塔院用仿古青砖铺砌的地面,整洁干净,整个塔身周围甬道用中岳嵩山所产上等青石铺成,庄重古雅。此刻,这里阳光和煦,微风拂面,轻鸣的鸟语让宁静的广德寺后院,显得愈发阒寂,更加衬托出宝塔的英姿挺拔,庄严肃穆,敬仰永恒。

避世不须山,空门今倍忙。

临近傍晩时分,一位衣着荷色长裙,白衫飘飘的中年短发女子,满面从容,浅笑倩兮地走过银杏树,来到多宝佛塔前,端庄静立,然后双手合十,深鞠一躬,轻盈飘逸地开始绕塔而行。

一圈,一圈,这位女子绕着塔,匀速地转着,每每转到身边,迎着我们的目光,她都会微笑着,合十点头致意,让人觉得十分的温婉祥和。后来,当她驻足,我便邀她一起参与交谈。原来,她姓郝,家住樊城长征路,对于来寺院烧香,拜佛,绕塔,从无强迫,总是随心而为,所以觉得舒服,轻松。她认为这种方式应该也是一种佛性,不偏不执,清静随和。她说信仰本来就会让人有主心骨,有归属感,而她在信佛、拜佛、绕塔的过程中,时时有觉醒,有启示,发善缘起善念,让身心得到安宁与平静,健康与愉悦,让思想更加向善向美,会在以后的做人处世中,思路更清晰,方向更明确。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当一个人拥有一颗慈悲宽容的心灵时,面相真的会与众不同。眼前的郝女士,言谈之间,就散发着这样一种佛性的光芒,温润而柔和,让人心生恬淡,气定神闲。

千年广德寺,正在悄然的变化中,迎来襄阳地区佛教文化的春天,创造着襄阳旅游业的新契机,也为襄阳人民提供了更多层次的文化选择。

鱼说人物

The Story

江南久久」

散文、诗歌散见于省内外各类纸媒,所有作品留痕于网络空间。

一部诗集《之后》化蛹成蝶,飞临在文学的百花园中。

本文经小鱼游签约作者 简白 江南久久

授权大武汉周边游(dwhzby)发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往·期·回·顾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关于鱼说】

鱼儿虽小,十万八千里

心在路上,想法在云端

空气和水都很平淡

但泡泡总是发自肺腑

欢迎投稿

关于武汉乃至大湖北的生活文化;

关于旅行与人生的思考

稿酬多乎哉?

回复【达人作者】了解

投稿邮箱:qq@dwhzby.com

大武周边游

每周推荐好玩

最全周边攻略

长按关注

武汉周边出游首选

Hash:27fe77d68fddc965054138fbc5482c33a058e843

声明:此文由 小鱼游-个性旅行推荐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