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宁国府商人的经营形态(上)

董家魁

第570期

宁国商人是指明清时期安徽宁国府籍的商人团体。明清宁国府下辖宁国、宣城泾县旌德南陵太平六县。因宁国府历史上系古宣州地,故宁国商人又被称为宣州商人。宁国商人是明代中后期在皖南地区出现的一支商帮,它是在人地矛盾尖锐、谋生观念转变、徽州商帮影响等背景下兴起的,并与当时国内知名的徽商、晋商等大商帮共同活跃于明清商业界。本文拟对清代宁国商人的经营形态加以探讨。

一、广建会馆,结为商帮纽带

会馆亦称公所,在清代较为盛行,一般以同乡或同业为基础在京都或大商埠设立机构,主要以馆址房屋供同乡寄寓或同业聚会。它是客籍人在异乡的一种群众性组织。正如清代泾县人朱珔在《小万卷斋文稿》中所言:“凡商旅辐辏之所,往往谋构,统名为会馆,所以敦乡谊,齐物价,平息争端,制良善。”[1]卷18清代,宁国商人为了营造有利的商业经营环境,不仅在本府地区,也在外省经商之地,广建会馆,以结为商帮纽带。

(一)宁国商人在本府所建会馆

清代,宁国地区有很多的人是在本府经商的,所以在本地建立了很多的会馆或公所。《宣城古今》中记载了“宣城的会馆”情况:宣城自汉晋以后,已具城市商业规模,至明清尤为兴旺。因此,四方货物,汇集于兹,商贾辐辏,乃有同乡会及会馆设立,也可想见当年宁国府宣城的商业发达之概况。《宣州文史资料》中也记载了“宣城的会馆”情况:清朝,全国绝大部分县以上的城市,都有客籍人设在居住地的会馆,这就是同乡会组织。宣城的这些会馆,与工商界是有密切关系的。因为各个会馆主要的集资对象,是他们同籍中的工商界人士。会馆的合法名称是:某地方旅宣同乡会。如泾县旅宣同乡会同籍人大多为布商;徽州同乡会同籍人大多从事典当、钱庄、酱坊等。同乡会的工作,是维护同乡的正当权益和举办公益事业。帮助有困难的过路老乡,解决食宿和路费问题,调解同乡间的矛盾和争议,与官府交涉为同乡排忧解难。

宁国县的本地会馆,据《泾县乡镇史话》记载:在宁国县的河沥溪镇设有“泾县会馆”,从前泾县人在宁国经商的范围很大,影响很大。泾县在宁国的生意人不少,还成立了泾县会馆,为旅宁老乡接济钱粮,帮困扶贫,对缺衣少食的老乡进行救济,还做一些施舍棺木之类的善事。会馆会讨论一些生意上的事,是泾县旅住宁国老乡的民间组织。南陵县在清代有“南陵都门会馆”,前万历间邑中先达所创置,其规模远大,为同里后起者,计久长也。后来得其人稽核,约计逐年修葺外,可存钱二三十缗,数年积之渐足,商修堂屋矣。《南陵县文史资料》记载了“南陵的会馆”情况,主要有泾太会馆、旌德会馆和后来的泾县会馆。其中泾太公所(会馆)最为突出,有如下记载:本邑人过去常讲“无泾不成市,无徽不成帮”,系指自古以来泾县和徽州人善于经商,妻子在家从事农业生产,丈夫经年累月在外埠经商。自明清以来,旅居在南陵经营京广洋货业、布匹绸缎业、山货杂货业、黄烟业、典当业、估衣业、茶庄等行业的泾县、太平两邑同乡,因感到身居异地,往往遭受歧视和欺压,为了维护同乡在南陵能正常从事工商活动,取得合理合法的待遇,乃由泾、太两帮殷实富贾、士绅、高等朝奉等上层人士,发起组织聚会场所,在县城内大成坊西街,建立泾太公所,并推选同乡中德高望重者主持之。

(二)宁国商人在外地所建会馆

明中后期至清代,宁国府籍人由于各种因素的促使,纷纷外出经商。他们在外地建立了很多的会馆,结为商帮纽带,以推动商业上的互助和发展。据同治四年的一则碑刻记载:“籍隶安徽宁国府,向来贸易苏省者,于乾隆初年,在阊门南城下,设立公所宣州会馆。嘉庆间,泾、旌、太各县分设公所辅之。……咸丰十年,突遭兵燹,郡人流寓,苦无公所,缘旧址未便修改,兹查吴会各镇市业烟者,向在胥门外十一都十图地方,建立太平庵,为烟业公所,各行复业较多。公同议劝,首先倡捐。契买阊门内吴殿直巷陶姓坐北朝南房屋一所,为宣州会馆。”[2]383这则资料反映了清代泾县、旌德和太平三县商人,不仅在江苏地区经商,还在当地先是建立后又合力修复“宣州会馆”的事迹。

具体来看,泾县人在外地创建了一些会馆。如清代人吴岭,在京师创修泾邑会馆。《北平泾县会馆录》在“老馆缘起”中说,“会馆之设,所以敦聚义而联情好也。”嘉庆二十四年,由邑人胡承珙撰、马肇勋书的“泾县新馆记”载:“今之会馆,则皆各州县人之自为营置,夫惟其自为营置,则其兴若废必视其人文之盛衰,与其乡人士之好义与否。方今海宇承平,都门首善之地,万国辐辏,会馆之增设日繁,而如吾泾以一邑之力,捐费至万余金,馆舍至数所,百有余间,可不谓盛欤!”[3]卷1泾县人在江南也建立了自己的会馆。如在湖州,康熙年间,泾县绢商朱、明、洪、郑、汪五姓及旌德县刘姓共建绢业公馆。雍正时,各地绢商又建新公馆。嘉道年间,泾县人在湖州府归安县双林镇开设加工丝绸的皂坊,专制绫绢,运销江宁、徽、宁等处,人数颇众,营业极盛,来自泾县的工匠兴盛时也多达数百人,泾县人共建有泾县会馆。在南京,《金陵泾邑会馆录》有“序”曰:“金陵固东南一大都会也,上下江之商旅凑焉,绅士聚焉,故凡州邑之隶籍于兹省者,莫不建有馆舍,以为会聚之所。所以联乡情而议公事,非虚设也。吾泾去金陵不远,游其地者或服贾,或应试,或分发以待铨,岁不乏人。”嘉庆二十一年,邑人赵良澍所撰“序”曰:“建会馆于两江省垣,吾泾人之贸易其地者首创。”此会馆录在“大概章程”中有言:“泾县业商者众,近而马头、弋江西河、湾沚、芜湖大通,远而江宁、安庆等处,各有泾县会馆公所。”[4]这些会馆资料大致反映了泾县商人在外地的商业活动和会馆建设情况。

旌德人在外地经商时也建有很多会馆。如在福建浦城、安徽之庐江、芜湖等地贸易时,皆“倡建会馆”。旌德商人在江西玉山县所建会馆是很典型的。清代福建、安徽、浙江商人在玉山都建有会馆,如安徽商人在三里街建有徽州公所,旌德县布商还另外建有旌德会馆,原称旌德公所。道光三年知县武次韶所撰《旌德公所碑记》记载了会馆的创建,该碑记言:“玉山为江浙门户,又当水陆之冲,四方之客云集,闽人最多,皖江次之。旌德为皖大邑,富商大贾挟重资而来贸迁有无,踵相接趾相连也。苟无地以处之,其何以连乡情,息行李,供困乏哉。岁戊寅,旌人于社稷坛侧购隙地一区,结屋两楹……颜额曰旌德公所。”[5]清代,作为在外商旅的同籍社团,旌德会馆、同乡会散布各省。可以想见旌德商人在外地所建会馆之多、经商地域之广。

太平县在外地经商的人众多,并多行义举,也创建了很多会馆,此处不再赘述。以上叙述了宁国商人在本地和外地建立的诸多会馆情况,反映了会馆具有商帮纽带作用。

二、联合徽商,谋求共同发展

清代,全国各地涌现了很多的大小商帮,时有“十大商帮”之美称。宁国商帮应是后起的商帮,要想在当时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取得发展,并占有一席之地,“宁商除了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结伙成帮,独力经营外,还通常与当时最有实力的徽商联结成帮,形成徽宁商帮。”[6]因此,宁国商人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与徽商联合外出经营,以谋求共同发展。

首先,共同外出经营。徽宁商人经常是共同外出经营的。相似的恶劣地理环境,迫使徽宁二府之人外出经商谋生,寻求共同发展之道。史料所载“隶皖者郡,夹江跨淮,迤原而包山,江以南土率瘠,宣歙尤多商”[2]381,反映的就是当时客观情况。又如位于安徽桐城县南的棕阳镇,濒临长江,“为桐城首镇,鱼虾蕃衍,罛罶相望,舟船来往,百货俱集,民多以贸易为业,徽宁商贾最多”[7]卷1。道光十二年的《徽宁会馆碑记》称:“吴江县治南六十里,曰盛泽镇。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地,而繁华过他郡邑。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多有,而盛镇尤汇集之处也。”[2]446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和遇到困难时,通常会互相支持和帮助。如太平县人崔葆桢,“商于沪,好读书,尤关心时事,为沪上徽宁同乡所推重。凡关同乡公益及地方慈善,无不热情提倡。”[8]《人物类》胡锦翰,“尝在汉口镇劝捐,周恤徽宁避难诸人。”[9]补遗1

其次,共建同乡会馆。徽宁商人在外地经商时的联合与合作,更清楚地表现在他们共建同乡会馆,以为商业上的经营提供保障。如“徽宁思恭堂”,就是由徽宁两府商人为出外经商的同乡人栖停棺柩,设立义冢,掩埋棺骨而捐资兴建的。据“上海徽宁思恭堂记”载:“宣、歙多山,荦确而少田,商贾于外者什七八。童而出,或白首而不得返,或中岁萎折,殓无资,殡无所,或无以归葬,暴露于野。盖仁人君子所为伤心,而况同乡井者乎!沪邑濒海,五方贸易所聚,宣、歙人尤多。乾隆中,好义者置屋大南门外,备暂殡,此思恭堂所托始也。”[10]232-233乾隆十九年,徽州、宁国两府绅商捐资暨茶捐置买民田建思恭堂。嘉庆十四年,徽州府六县和宁国府旌德县的商人在吴江县盛泽镇共建会馆,即史料所载“徽宁会馆,两郡七邑所建也,起于嘉庆十四年间……”[11]355。

二府商人共建会馆,认为是理所当然,并出于自愿。他们自称:“徽宁两郡,本属同省,今又同邑经营。古云,四海之内,皆为兄弟,何况毗连邻郡耶。众勤易举,合成徽宁会馆,谁曰不宜。”[2]449宁国商人在外经商,视徽商为同乡同帮之人,将自己与徽商融为一体,这不仅提高了宁国商人在商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也有利于宁国商人在商业中的更好发展。另外,《徽宁思恭堂征信录》中也记载了徽宁商人协同经商、捐资建堂,共同解决困难等事例。如道光十六年的“告示”说:据徽宁思恭堂董事职员叶承修、胡炳初等呈称,“职等籍隶徽宁,来治贸易……”道光十七年的“告示”说:“得徽州、宁国两郡客商因念同乡之在上海贸易故殁者,棺木每多暴露,于二十五保十三图内捐置田亩,建立思恭堂,以为暂时寄棺之所,并设义冢于旁。”会馆不仅起到“叙桑梓、联乡情”的商帮纽带作用,也具有特定的经济功能,有助于为更好的商业发展作保障。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历史学博士)

制作:童达清

Hash:da04aa55a5d319d203fdfe79922fd3b8b91a889c

声明:此文由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