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数百年,名不经传的叶氏小村庄风景如画,名人辈出!
点击上面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一句话贯穿了马山村的始终,对于世人来说,这是一座被遗忘的小村庄。但其实它却是由最恬静的风景,最本分的人们和最古老的戏曲组成的一幅徽州画册。
马山村是祁西箬坑的一个古村,在牯牛降脚下的山旯旮里,地处深山,民风纯朴,景色怡人,有人形容这里是一幅徽州风情画册。
马山古称石林。居民多为叶氏,始祖为宋代户部尚书椿秀公,据说他为躲避战乱,由歙县黄墩迁至祁门沙堤,椿公长子斌迁石林。数百年间,叶氏人才辈出,马山繁荣昌盛。如今先辈的繁华都化作了村中一座座古老的建筑,那曲曲折折的街巷,高高低低的马头墙,错落有致,无不显示着小村深厚的历史底蕴。
村里先后建造了3座祠堂,如今以叙伦堂保存最好,堂内有对联曰:“乐叙先人之业绩山水齐颂,群伦后代庆兴隆天地和鸣。”高悬的匾额记载着叶姓所得的荣耀,那块“开国元勋”匾显赫无比,是族人叶功权于明洪武3年(1370)被朱元璋封为左军元帅而授。“经明行修” 匾为县正堂旌表族人叶兰芳的,他于1900年恩科拨贡,后任祁门东山书院校董,晚年出任祁山小学校长,是祁门教育界的名耆。
虽地处深山僻壤,但马山叶氏宗族历来重视文化修养。村中原有“一经堂”家塾和“茂兰家塾”。一经堂名由“三字经”中“我教子,唯一经”而得,是太亲公均一兴办,他以做小本生意起家,但殷实后不忘教育,以隙地创建家塾,并拔租为一经堂学田,堂上有楼为文昌阁,左循石阶而上为绿雨楼,楼外林荫幽严,苍翠适人,其右为晒楼,楼下涧水涓涓。是一处非常幽静适合读书的地方,可惜现已废圯。村中还有古屋“茂兰家塾”,为叶文蔚所建,他在外经商,仿歙县雄村曹文正“竹山书院”,在自家庭院广植花木,办“茂兰家塾”。如今家塾仍在,但已破旧不堪,厅堂上方的“茂兰艺馆”的牌匾依稀可辨。
马山环境清幽,风景如画,村中有一山坡为珠形,周围有九支山脉,形似九龙戏珠,整个基图与九华山基本相似。从牯牛降深山里流来的溪水穿村而过,清澈无比。古有8景:豪麓晴岚、印湖夜月、狮岩落雁、道石观渔、赤谷归樵、朱峰积雪、珠崖滴水、湫窟浅龙,如今依稀可见。
然而,马山最出名的是目连戏班,这里自古便有演目连戏的习俗。目连戏搬演自佛经故事“目连救母”,是一种“民众戏剧”。明中后期改变目连戏本的郑之珍正是本地人,他将故事背景放在不远处的怀砂村,戏本中所宣扬的儒释道三教教义更暗合了徽州的程朱理学文化基础。按照传统,随着目连戏时间的临近,全村都要开始沐浴斋戒,斋戒开始时间不同,有的村子提前1个月,有的村子提前10天,常常要到《刘氏开荤》那一出,才开荤。随着全村的斋戒而来的,是全面整顿村风。家家户户大扫除一番,禁渔猎,禁杀生,严禁赌博偷盗,强买强卖,打架斗殴等。演出前,村里还要贴上 “本村聚演,请诸神回避”的告示,以免犯冲,整个村子笼罩在隆重而肃穆的宗教氛围中。目连戏全本可以连续演上3天3夜,5天5夜,甚至9天9夜,往往在太阳尚未落山时开演,一直演到次日日出,俗称“两头红”。
目连戏是一种古老的剧种,现在没有多少村庄能演出了,原因是没有传人。也许是深山环境好的原因吧,马山戏班子至今犹存,其中不少为70多岁高龄的老演员,后来又有几个年轻些的村民学戏,使得这一古老的戏曲得以“香火”延续。
马山目连不仅班子齐全,而锣鼓家伙样样齐全,就连演出的服装就有5 大箱,保管得井井有条。除了少量购买外,多为村中老人精心绣制的,戏服考究,那八仙过海图、福禄寿三星图无不精美绝仑,充分展示了民间服饰文化。1994年,马山戏班在罗村演目连戏,去了38人。演了2天3夜,白天演京剧,夜里打目连,胜况空前,轰动一时。马山班的目连戏唱腔与历溪、清溪、樵溪一样,栗木村的目连单独一个唱腔。
马山村中保存有明朝的目连戏的手抄曲本,分别是梁五帝、施舍、罚恶、超生、西游5 本,从中可见马山目连戏穿插了其它剧本,有自己的特色,丰富了郑之珍正宗的《新编目连救母劝善记》。据说以前打一届目连就要印10套书,以便大家排演,村里有的人家原来有十几套明版本郑之珍《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祁门县博物馆里珍藏的一套就是村人捐献的。
粉墙黛瓦、小巷风情如诗如画,古朴的村风、古老的戏曲让人难忘,马山就象一坛陈封千年的老酒,让人在沉迷之中慢慢体味那醉人的芳香。
来源:行走观察
整理不易,敬请点击赞赏!
感谢您对叶氏文化建设的支持!
Hash:2a3104a19b8a28dcf79a3539a7694bbde197e3d5
声明:此文由 叶氏宗亲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