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这三个祠堂 居然都和岳飞有关

水有源,树有根。寻根文化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纽带。随着人们对姓氏、祖籍的追根溯源,也掀起了一股强劲的"寻根文化"热潮。而宗祠文化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人们得以寻根问祖。丹阳的培棠岳氏宗祠(报本祠)、 柳茹贡氏宗祠(报恩祠)、汤甲岳氏宗祠,这三座宗祠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讲述着丹阳岳氏家族的由来,以及岳贡两大家族的先祖,施恩报恩的故事。

柳茹贡氏宗祠(报恩祠)

相传公元1142年1月,岳飞受到国相秦桧“莫须有” 罪名的陷害, 丹阳的贡姓始祖贡祖文为保忠良之后,救下岳飞三子岳霖,事后恐此事泄露,便辞官归故里,后又举家从安徽宣城贡家村悄悄地迁徙到丹阳柳塘(今柳茹)隐居。公元1163年孝宗即位,岳飞冤案得到昭雪,贡祖文献出岳霖,受到孝宗皇帝表彰,赠“旌表忠义”匾额1块。后岳霖第三子岳珂任丹阳县令,为怀念祖父岳飞的精忠报国、纪念父亲避难的地点,同时感激贡祖文保护忠良后裔的恩德,于是在柳茹建造了一座报恩祠,这就是丹阳久负盛名的贡氏宗祠。

据了解,现存的贡氏宗祠共三进,1976年期间前后两进被拆除扩建成柳茹学校,只有中庭“萃涣堂”在1991年被市政府拨专款进行修复,2011年,贡氏宗祠前后二进在多方资助下,历时两年得到了全面修复。如今的贡氏宗祠不仅是贡氏后人祭祖之地,也是贡氏文化的传承之地。

培棠岳氏宗祠(报本祠)

岳氏宗祠位于丹阳南门外香草紫阳渡培棠村的东北角, 其岳家后裔于每岁农历二月十五日祭祀。据岳氏思乡研究会主席岳国须介绍, 柳茹的贡氏宗祠(报恩祠)的原样,来源于紫阳渡(今培棠村)的岳氏宗祠(报本祠), 其格局、用料皆与 报本祠相同。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南宋宝庆年间,岳珂任丹阳县令,为纪念祖父岳飞精忠报国岳珂与长兄岳琛在紫阳渡建“报本祠”,之后, 岳珂又在 紫阳渡一河之隔的柳塘(今柳茹)建造 报恩祠,以表达 贡祖文抚孤之恩。

公元1671年(清康熙十年)在报本祠旧址附近新建宗祠,名“岳忠武祠”。该祠20世纪60年代尚存,位于培棠村东北角,坐北朝南,共3进,每进5间,计15间。门两旁分别有石马,门上雕有门神将军,门顶上悬挂着“岳氏宗祠”匾额,门内挂着“敕封岳武穆王”贴金匾牌;中进为大厅,正中悬挂岳飞画像,两边挂“精忠堂”、“尽忠报国”匾额,画像上方挂御题“圣之忠”横匾,院子两边为庑廊;后进置岳氏祖宗神位,并设祭台,上挂“青阳师范”、“耆儒硕王”两匾,神位龛子上方雕有群龙,下方雕有二十四孝人物画像,神位正中竖有“贡文宪之位”大牌位。

如今再踏入培棠岳氏宗祠,之前恢弘已不复存在,只剩下90年代市政府在原址上重建的中庭,前庭还遗存蹬石马1尊和“精忠柏”1株、以及一块刻有岳氏家族的祠规的石碑。据岳飞32代后人岳红星介绍,小时候听老人说之前有人锯过这棵古柏,开锯时,树流血不止,后未敢再锯。这棵古柏木质坚硬,颜色粉红,将其点燃后四周香气扑鼻。可惜的是,1993年宗祠重建,新造了一座假山,雨水洗刷硫磺石假山的水流入树根,致使树木烂根枯死。而留存下来的祠规石碑,一直搁置在码头做垫脚石,碑文磨损。以前的村民不懂文物保护,后人为了呈现碑文内容,请匠人在原处复刻,让石碑失去了原有的文物价值。

岳氏思乡研究会主席岳国须告诉记者,祠堂经历岁月的洗礼,很多珍贵文物或流失、或残缺,为更好的传承文化,保留好祖辈留下文化底蕴、文化故事,岳氏后人一直不懈努力着,将现存的文物古迹都妥善保护起来。未来,他们希望将培棠岳氏宗祠打造成集文化旅游、爱国教育等综合性基地,更好的发挥它的价值。

汤甲岳氏宗祠

在位于汤甲村的岳氏宗祠(精忠堂),相传岳珂的后裔第三房朝公东游简渎河,经汤甲妙果寺时,见该地是耕作之地,便迁址定居汤甲村,很快形成村落,定名为岳甲村,并建了一座岳氏宗祠。大厅内有匾三块,分别为“圣之忠”“德长流”和“万古精忠”。

岳氏宗祠历来为村民们祭祀祖先和举办重大活动的场所。据岳氏思乡研究会副主席岳元林介绍,每年二月十五岳飞生辰以及年三十,汤甲村的岳氏后人都要在此地举行盛大祭祖仪式,缅怀先人,听祖辈讲述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

汤甲岳氏宗祠(精忠堂)原处于汤甲村中心,随着丹阳的建设需要,汤甲村庄已经被拆除,但是汤甲岳氏宗祠依然保留在原地,据岳氏思乡研究会主席岳元林介绍,岳氏后人目前正和政府文物保护单位积极沟通,希望具有300多年历史的汤甲岳氏宗祠得到妥善保护,尽可能的挖掘它的文化价值。

丹阳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记者 吴阳芳 高欣

部分素材综合《丹阳古今》

编辑:阳阳

Hash:6eb7dca55fa5da9accac39eb61397b2d13e44cd4

声明:此文由 丹阳帮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