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温州城,五潭七门九山十八溪二十八井三十六坊七十二巷四百二十座桥……

国务院发布关于同意将浙江温州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温州成为第13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批复称,同意将温州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温州市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历史街区特色鲜明,传统风貌保持完好,保存有独特的“山水斗城”格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提起温州城,或许得先提一下郭璞,东晋太宁元年(公元323年),永嘉郡建城,恰巧郭璞客寓于瓯,故请他“为卜郡城。”(清光绪《永嘉县志》,郭璞建城这段史实尚有争议)。这位颇通五行阴阳堪舆之术的大家根据当地的地貌,取“依江、负山、通水”之则,规划出“东庙、西居、南市、北埠”的格局。相传建城时,有白鹿衔杏花穿越,故温州号“白鹿城”,至今它的一个城区还叫“鹿城”。

九山 九斗城

相传郭璞当时登上温州“西郭山”,观看地形,看到九山环列, 好象北斗星座一样,依山控海,形势险要。是建造郡城的好地方。其中华盖、松台,海坛,西郭四山象北斗的“斗城魁”,积谷,冀吉、仁王三山象“斗构”黄土,灵官二山则是辅弼。因此他建议跨山筑城,可长保安逸,因名城为“斗城”。

七城门

古城温州原来有七大城门:道镇海门瑞安门、永宁门、来福门、迎恩门永清门、望江门等七大城门。后来还有增加其他城门。

永清门位于温州城北偏西,面对瓯江,以永嘉、乐清首尾二字取名。又因江心南码头之道曾称麻行僧街,故又名“麻行门”。明时门外有憩节亭,对江心孤屿,郡守于此迎送。

望江门位于温州城正北。旧名望京门,又称拱辰门。唐时有双门,犹称双门。在五代钱氏吴越国治温时,拆除拱辰门的双城门,只存其一。

迎恩门位于温州城西北,旧名广化门,俗称西郭门,清末又称大西门。传南宋高宗皇帝赵构从此城门出入时,百姓们便跪地迎候请恩,故而得名。

镇海门坐落在古城东隅,位于海坛山和华盖山相接处,初名宜春门,又习称东门。因城门用石质材料筑成,邑人俗称“石窟门”。城门外就是现在的涨桥头

来福门位于温州城西南角,在松台山麓,旧名集云门,明以前叫三角门。民间俗称山脚门,讹为生姜门。历史上,此城门一直为西南郊菜农的通道和城内出殡的必经之门。温州有俗语“担进菜咸,担出棺材”。

永宁门位于温州城南,瑞安门(俗称大南门)之西,因唐高祖武德五年(622)时温州曾称永宁县而得名。由于此门较之大南门要小,故习称小南门。上世纪80年代,永宁门水门这里有码头可坐船到瑞安,是水上运输的集散地,十分繁荣。

瑞安门位于温州城南侧,因温州在宋咸淳元年(1265)时曾称瑞安府,故名。又因此城门位于古城池南,习称“大南门”。以前众多手工业者、商贩和农民带着外埠的货物、土产和家庭手工艺品在这里交易。

二十八宿井

东晋时期,相传郭璞在建城的同时就在城区范围内筑造了二十八口井,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十八宿井”。古人凿这二十八宿井的意图是对应着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并按照天上星宿的相应位子,在城旁选择地形,依山筑造水井,以求“天长地久,水源不断”之好兆头。

铁栏井、县前头古井、解 井、双墙井、简讼井、天宁寺古井、永宁坊井、八角井、海坛山山下井、三牌坊古井、桂 井、屯前街古井、三港殿古井、华盖山炼丹井奎壁井、八轮井、天宿井、仙人井、义井、金沙井、府署古井、道署古井、郭公山下岩石井、白鹿庵古井、积谷山下冽井、应仙井、施水寮古井。

五 潭

据相传,古人郭璞在温州城内凿二十八井以象列宿,接着根据五行思想,因地制宜、顺地形地势于城内设五水:东为伏龟潭(碧波潭),南为雁池(今乘凉桥),西为浣纱潭(即今九山落霞潭),北为潦波潭,中为冰壶潭。潭与河通,注入瓯江,即使遇连绵大雨,也不至于水满为患。这五湖在温州城的布局里就如同人体的心肝脾肺肾,成为温州古城的生命源泉。有调蓄洪水、排洪排涝、调节气候的作用。

九山十八溪

温州素称“九山十八溪”。上文以及提及,九山分为华盖、海坛 郭公、松台、积谷、黄土、巽吉、仁王、灵官九座小山,相互 环列,形似北斗,人称“鹿城九山”或“九斗山”。“十八溪”并没有明确的说法,具体指那些水流,已经少有人提及。大意说温州城内有很多河流,比如信河(现在已经是信河街)、现存的九山河等等,从下面这张老地图其实可以看到,温州的河流实在太多了,横横竖竖都是河流。

明《弘治温州府志》云:“一坊一渠,舟楫必达。居者有澡洁之利,行者无负载之劳。”展现了当时城内一街一河、一巷一小河的布局和风貌。据悉,当时店铺都在街的一侧,临河的一侧住家。住家的前门是小路,后门临小河。并设有石级,就是乘船上下的码头,又可以临河洗涤衣物。

把温州称之为典型的江南水乡,东方威尼斯,真不为过。可惜这些河流都被填了。

四百二十座桥

因为河多,所以桥也特别多。据《永嘉县志》记载,市区共有桥梁四百二十座,仅信河街上就有七十二座。不难想象当时那宛如威尼斯般的美景。只是后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需要,河被填了,桥的踪影也渐渐模糊,现在我们也仅仅能从部分地名中知晓:哦,原来这本是桥。这样的名字还挺多的,比如沧桥、双莲桥、四顾桥、八字桥、浦桥、卖麻桥、窦妇桥、瞒鼓桥、矮凳桥、万里桥等。

旧时有人把将军桥、洗马桥、水心桥、金丝桥、鲤鱼桥、道前桥、渔丰桥、打锣桥、窦妇桥和南蝉桥串编成一首打油诗:“将军洗马过水心,金丝鲤鱼跳龙门,道前渔丰打锣桥,窦妇面前问南蝉。”颇有几分情趣。

温州的桥还可以用数字趣联:第一第一桥,第二第二桥,第三三板桥,第四四顾桥,第五五马街,第六六峰桥,第七七佛桥,第八八字桥,第九九山桥。温州的桥名还有以官职命名的,如状元桥、御史桥、榜眼桥、将军桥等;有以人名为名的,如中山桥、高公桥、三郎桥、窦妇桥等;有以商业或手工业命名的,如卖鸭桥、卖麻桥、瞒鼓桥等;有以吃食为名的,如芝麻桥、糖糕桥等;亦有取吉祥意的,如广利桥、万利桥、旺增桥等;其他则长的有万里桥,高的有大高桥,矮的有矮凳桥,热的有火炉桥,冷的有冰壶桥,还有如清明桥、飞霞桥、乘凉桥、雪花桥等。这些桥名都能演绎出动人的小城故事,反映出小城的民俗风情,而且无论这些典故或风俗,亦充满了诗情画意,并从这些桥的名中可以看出温州人既重义理亦重利益的实惠主义思想特征。

三十六坊

素有“东瓯名镇”之称的温州鹿城,是具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的古城。相传东晋明帝太宁元年著名舆地学家郭璞,采取依江、负山、通水的原则进行选址营造,设计了东庙、南市、西居和北埠的城池布局,以致引成“门前流水、户限系船、花柳饰岸,荷渠飘香”的江南水城特色。北宋时期,随着温州农、商及手工业的日趋发展,城内的居地开始形成和建立了市坊制。绍圣二年(公元1095),温州太守杨蟠在他任职期间,根据坊巷所在的方位、走向以及地理环境划定为三十六坊巷并予以命名,使其排置均齐、架缔坚密、名立义从,各有悠趣,这就是温州历史上的北宋三十六坊制。

时过境迁,杨蟠所定的三十六坊巷已因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而名更地异,除墨池坊、康乐坊、扬名坊外,其余都面目全非。

1、儒英坊-县学前

2、容成坊-县前头东段

3、五马坊-五马街

4、梯云坊-大高桥下

5、双桂坊-纱帽河

6、儒志坊-府学巷

7、谢池坊-谢池坊

8、孝睦坊-第一桥

9、荣亲坊-晏公殿巷

10、雁池坊-乘凉桥(拆迁貌改)

11、棠阴坊-仓桥街

12、德政坊-县后巷

13、招贤坊-招贤巷

14、墨池坊-墨池坊

15、康乐坊-康乐坊

16、甘泉坊-蝉街

17、遗爱坊-岑山寺巷

18、从善坊-庆年坊

19、扬名坊-扬名巷

20、昼锦坊-珠冠巷

21、孝廉坊-黄府巷

22、百里坊-百里东路

23、竹马坊-童子殿巷

24、简讼坊-大、小简巷(拆迁为路)

25、问政坊-七枫巷

26、平市坊-万岁里

27、棣华坊-三官殿巷

28、世美坊-世美巷(拆迁为路)

29、袭庆坊-樊宅巷一带(拆迁貌改)

30、崇仁坊-百里西路油车巷一带

31、绣衣坊-西门大街一带

32、噀洒坊-麻行一带(具体位置未明)

33、宝珠坊-朔门殿边巷一带(具体位置未明)

34、井莲坊-朔门一带(具体位置未明)

35、遗忠坊(具体位置未明)

36、荣仁坊(具体位置未明)

(图文转载自网络或《温州老照片》)

来源:温州书局

Hash:e82d5d59b9aeb0477385ba7e56130938a49d4fec

声明:此文由 每日温州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