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于都」于都县的佛教寺庙地名

于都县佛教寺庙地名

梓山镇磊石大队安子里,在磊石圩东南面磊石顶山腰上。原有庵,故名。

梓山镇磊石大队庙前,在磊石圩南面山坑岭脚下。村后有庙,故名。

梓山镇联星大队橹芑庵,在羊背坑北面岭脚下。以古庙得名。

梓山镇联星大队庵子脑,在羊背坑东偏北高山上。因原有个庵得名。

梓山镇花桥大队庵背,在桥头脑南偏东山坑里。位何庵子背后,故名。

梓山镇花桥大队大王庙,在桥头脑北偏西岭脚下。原是个庙。

梓山镇岗脑大队寺角,在梓山圩西南面田塅中,因村旁有座白地寺得名。

梓山镇永丰大队公馆,在塅子脑西面岭脚下。以原有公馆庙得名。

梓山镇山塘大队胡仙坑,在李刘屋东南面坑中山排上。过去有只故称社背。

小溪乡田心大队枧背,在蓑衣坪北扁西山脚下,屋背坑里有只庵,原称庵背。后变成视背。

小溪乡长源大队禾上陂,在上坝南偏东路旁。原庵居和尚。经常到小河陂上挑水,故称和尚陂。后改名禾上陂。

小溪乡流源大队杜背坑,在杨梅排东北面山脚下。以屋背坑有个社官庙得名。

小溪乡鹅婆大队寺背,在鹅婆西面岭脚下。原有寺庙,拆迁后建村,故名寺背。

小溪乡簸箕大队安塘里,在簸箕塘西偏北山脚下。该地原有经堂庵,始称庵堂里,后改名安塘里。

小溪乡船坑大队仙坛脚下,在大禾坑西南面石岭下。后山上有座仙坛庙,故名。

小溪乡桃枝大队庙角,在小溪圩东北面小溪边。门口有只庙故名。

仙下乡东胜大队乌坑,在观背东偏北山坑里。原有一庵名庵坑,后改称乌坑。

仙下乡富坑大队观音坳,在富坑圩北面山坳上。建有观音庙,名故。

仙下乡福星大队乌仙岭,在赛银坑南面山排边。过去有乌仙庙,故名。

仙下乡潭石大队社下,在潭石南偏西。村上方有一社公庙,故名。

仙下乡高视大队中安,在高坑子西偏北山坑里。从前在此坑中部建了一庵,名中庵,后改中安。

仙下乡高视大队大山背,在高坑子西北面山脚下。村子建于龙底后山背,故名。原系一庵,文革时拆毁,1980年群众修复。

仙下乡龙溪大队庙背横,在毛屋南面山腰上。从前有座庙,故名。

仙下乡龙溪大队神坑内,在毛屋东偏北山坑窝里。坑内有个神庙,故名。

仙下乡龙溪大队五分寺,在毛屋北面山腰窝上。原有一个“五分寺”庙,建村后沿用其名。

仙下乡高兴大队盐水庵,在高兴圩北偏西山脚下。相传古时此处有口盐水井,建庵后取名盐水。

西郊乡上欧大队和尚田,在新屋里西偏北山坑岭脚下。从前,该地有个和尚庵,门前一塅田属于庵里耕,故名。

西郊乡密坑大队甘塘坑,在社背东偏北山坑黄泥岭脚下。原称“庵堂坑”,后无庵了,改称今名。

西郊乡芦山大队龙门塘,在冯屋东偏北1.5公里黄泥岭下。因此地原有古庙拱门象龙门,故名龙门堂,后改为今名。

西郊乡东溪大队观音阁,在龙脑北偏西。原是个庙。

西郊乡东溪大队罗仙坑,在观音阁北面山坑里,原有一座罗仙庙得名。

西郊乡红峰大队和尚坑,在龙脑西北面山排上。过去建过庵,住过和尚,故名。

西郊乡长岭大队乌仙坑,在田茶嵊北偏东山坑岭脚下,以乌仙庙得名。

西郊乡仓前大队安下窝,在上王子龙南面山坑岭脚下。后山有一庵,故名。

铁山垅镇大庄大队庙背,在下坝背西偏南小河边山脚下,以村后原有一庙得名。

沙心乡新圩大队观音座前,在城门口东北面山坑尾。该村原有个观音庙,建村庙前得名。

沙心乡沙心大队仙公坑,在后龙山北偏西山坑里。传说该地原有二仙公庙,建村后,便称仙公坑。

曲洋乡三溪大队安子脑,在安背西偏北山脚下,小河汇合口,原建有庵,故名。

曲洋乡曲洋大队朱坑子,在沙山坑西偏北山坑里。相传此地有座神庙,叫朱公老爷,故名。

祁䘵山镇水坞大队庙湾里,在岗上南面岭脚下山湾里。原有一庙,故名。

祁䘵山镇马岭大队社背,在马岭圩西北面山脚下。以下画有个社公庙得名。

祁䘵山镇坑溪大队安湖脑,在流头北偏东山腰上。原有一庵,称庵湖脑,后改为安湖脑。

祁䘵山镇上岭岗大队太婆庙,在上岭岗东北面山脚下。原系太婆庙,故名。

祁䘵山镇金沙大队安前滩,在井下岽东偏北山脚下小河边。原有一庵,始称庵前滩,后改为安前滩,

祁䘵山镇塅水大队庙前,在新里四南面岭脚下。位水庙的前面,故名

盘古山镇围屋大队嶂下庙,在冷水塅西偏北山脚下小溪边。原系古庙,位于嶂下得名。

盘古山镇和平大队社公下,在湾上北偏东田塅中。以原有社公庙得名。

盘古山镇人和大队中庵,在新屋下西南面山坑小溪边。以原建有庵得名。

盘古山镇下增大队胜路塆 ,在老屋南偏东山塆上,原有一庵称神渡庵,建村后谐音改今名。

安乡西汾大队杉山脑,在围脑南面高山腰上。从前山上有庙,和尚常在此晒衣服,原名晒衫脑,后改称杉山脑。

马安乡西汾大队庙子坳,在围脑南偏西山坳上。原系庙宇,故名。

马安乡头金大队画眉嵊,在干路下西北面高山腰上。古时,山中有一庙,名中华山,后改名画眉嵊。

马安乡溪背大队白庙前,在溪背东南小溪边。村前古庙粉刷洁白,故名。

罗江乡太坪大队新安子,在坳上南偏西坑尾溪边。原有庵,后又建一庵,故名。

罗江乡乌坑大队松林庵,在罗江圩南面,原是个庵。

罗江乡苏坑大队庙岗,在蛇背北面溪河汇合口黄泥岗上。有一古庙得名。

罗江乡前村大队庙子岗,在黄泥塘北偏西大塅中岗坂边。村前有九爷公庙得名。

罗坳镇全角大队天心安,在深水田西偏南山腰上。原建有天心庵,故名。

罗坳镇三门大队仙娘庙,在三门滩圩西南面河边。原是庙宇。

罗坳镇鲤鱼大队安门口,在鲤鱼村南偏西贡北岸山脚下。村子建在庵门口,故名。

罗坳镇岩背大队社官前,在龙王庙南偏西大塅中。村子建在社官庙前,故名。

罗坳镇岩背大队龙王庙,在田塅西面。因原建有龙王庙而得名。

罗坳镇正坑大队老庵前,在正坑东北面山窝上,村子建在老庙前面,故名。

罗坳镇黄坳大队龙兴安,在庙下西偏北山腰上。原建有龙兴庵,建村后沿用此名。

罗坳镇黄坳大队庙下,在田塅东北面田塅边。原建有庙,故名。

罗坳镇下坪大队观音山,在下坪西北面山坑尾。以前有个观音庙,故名。

罗坳镇罗坳大队塔脚下,在罗坳圩南偏西贡水边。靠近古塔,故名。

罗坳镇罗坳大队老庙前,在罗坳西北面田塅中。村子建在真君庙前,故名。

罗坳镇罗坳大队观坑,在罗坳玗西偏北山下。建有庵场,始名庵坑,后改观坑。

罗坳镇罗坳大队安脚下,在罗坳圩北偏西高山脚下。位庵场下方,故名。

岭背镇塘内大队上连塘,在下西片西北面塅边山脚下。相传屋前塘边一座庙,因地震下沉形成塘。

岭背镇塘外大队老庙前,在岭背东南面。因村后有古庙得名。

岭背镇大塘大队石珠安,在大塘坑西南面山坑岭脚下。原有一座石头做的庙,故名。

岭背镇大塘大队乌仙岽下,在大塘坑西南面塅边岭脚下。后山建有仙庙,故名。

岭背镇金星大队茄子坳,在高公祠北偏东黄泥排上。村后坳下盛产茄子得名。

岭背镇金星大队高公祠,在岭背圩西南面。以高公庙为名。

岭背镇金溪大队金溪庙,在岭背圩西偏南金溪河边山脚下。原有座于山古庙,故名金溪庙。相传文天祥避难到此,曾写过一幅对联,文曰:法令赫赫风云雷雨可证,威灵耿耿日月星辰同明。该庙于1975年被拆,

岭背镇大窝大队佛前排,在老屋场南偏东岭排上。以村后佛祖阁得名。

岭背镇小岭大队庵脚下,在庙前西偏北于山脚下小溪边。因后山有庵得名。

岭背镇小岭大队庙前,在岭背圩西北面山脚下。因村后康仙庙得名。

岭背镇长富大队安子前,在彭屋塘西偏南山丘下。因屋后有佛祖庵得名。

岭背镇谢屋大队贯背,在大屋西偏北黄泥岗上。原有庵,始名安背。

岭背镇阳田大队竹背庵,在阳田北偏东山腰上。原是一只庵位于竹背上方得名。庵建于清中。

岭背镇上营大队雪竹窝,在陈屋西北面山窝上。后山顶有雪竹庵,故名。

岭背镇下拔大队庙前,在张屋东偏北山坑小溪边。村后建有庙宇得名。1964年将庙拆除。

岭背镇禾溪大队寺前,在禾溪街西南面溪边山脚下。因村西有一寺庙得名。

岭背镇山田大队老安,在枫树下西北面山腰上。原有一座庵,故名。

岭背镇小禾溪大队下村庙,在上村南偏东溪边岭脚下。以古庙得名。

岭背镇兰龙大队登云山,在兰龙坳北偏西高山腰上。山高入云得名。原是教堂,建于清朝

岭背镇岭背大队庙角下,在岭背圩东面梅江河畔山丘下。因村后有庙得名。

小溪乡上坪大队团圆庵,在上坪圩南偏西山坑里。村旁建有一庵,故名。

利村乡茶坑大队安坑,在茶坑北偏东山坑里。以原有一庵得名。

利村乡洛村大队社背,在茶亭里东偏南山坑里。以原有个社官庙得名。

利村乡义屋大队安前,在源利山北面山坑岭脚下。以原有寺庵得名。

利村乡光明大队庵下,在罗大丘东南面石山脚下。以原有寺庵得名。

利村乡光明大队社官咀,在罗大丘南偏东岭脚下。以山咀社宫庙得名。

利村乡三坊头大队社官背,在黄屋北偏东岭脚下路旁。以原有个社官庙得名。清中,陈氏从湾里迁入。

利村乡庙背大队庙背,在利村圩西北面田塅中。以原有一庙得名。

利村乡水镜大队庙背,在观音阁西北面山排上。以东面有只庙得名。

利村乡水镜大队观音阁,在利村圩东北面山坑里。此处原有个庵称观音阁。

宽田乡桂龙大队社公背,在大片南偏东三叉路口。村前原有座社公庙,故名。

宽田乡角坑大队老安场,在社下南偏西山坑里。从前有庵,建村后称老庵场,后改为现名,

宽田乡角坑大队安子脑,在社下东偏北山腰上。该地原有座庵,始称庵子脑。后改为安子脑。

宽田乡角坑大队社下,在宽田圩东南面山脚下。水口上有座社公庙,故名。

宽田乡角坑大队苦竹山,在社下东偏北山上。传说该地原有个佛祖庙,始称佛祖山,后改称苦竹山

宽田乡山下大队庙前,在黄土墈东面田塅边。村前原有一庙,故名。

宽田乡李屋大队乌石安,在李屋东北面山排上。原有一庵,周围黑色石灰石遍地,故名乌石庵,后改为乌石安。

宽田乡马头大队寺背,在迳丘北偏东山脚下。村建于真君庙背后,故名。

宽田乡寨面大队安背,在寨面圩东偏北山坑尾。建村于庵的背后,叫庵背,后谐音安背。

宽田乡石马大队庙背坑,在罗心前东偏南山坑里。村前有庙,故名。

宽田乡石马大队金阳山,在罗心前东偏北山腰上。系真君庙,文革时拆了。1981年冬群众筹资重建一新房。

靖石乡靖东大队社排,在坳下东北面山排上。因原有社公庙得名。

靖石乡龙屋大队下窑子,在龙屋西偏南山脚下。该村上方原有只石灰窑,故名。

靖石乡杨梅大队社下山,在杨梅东南面山脚下。以村前有一社公庙得名。

靖石乡杨梅大队社背,在杨梅东北面山脚下。东侧原有社公庙,故名社背。

靖石乡良纯大队社前,在良纯南偏西山脚下。位社公庙前面,故名。

靖石乡良纯大队庙角,在良纯东偏北小河边,以附近有一古庙得名。

靖石乡任头大队斋脑,在任头北偏东山坑里,原建系庵,因吃素,故名斋脑,

靖石乡任头大队芭蕉安,在任头北偏东山窝里。原在芭蕉树旁建庵,故名。

靖石乡黄沙大队新经堂,在黄沙北面山腰上,原有经堂,建村后,故名新经堂。

靖石乡黄沙大队坛窝,在黄沙北偏西山窝,该处原有一庙,设有香坛,故名,

于阳乡于阳大队庙背,在中坊东偏北山脚下。因村旁古庙得名。

于阳乡下堡大队安子下,在坳子背北偏西山坑岭脚下。居庵下侧得名。

于阳乡下堡大队新安子,在坳子背西偏北山腰上。因建新庵得名。

于阳乡桃溪大队中安,在桃溪西偏北山腰上,以前建有庵,故名

黄麟乡燕潭大队佛子角,在下河东面山坑尾。原有庙,称佛寺阁,后谐音改今名。

黄麟乡公馆大队新下,在中心排北偏西山坑尾。原系佛堂,在佛堂边新搭寮作住家,故名。

黄麟乡上关大队观音潭,在庙下东偏南,河湾边。原建有观音庙,庙前河下有潭,故名。

黄麟乡上关大队新安脑,在庙下东北面山腰上。当地有36只庵,该庵后建,故名。

黄麟乡迳尾大队中庵,在学堂下西偏南山腰上。传说该山原有三十六庵,此庵位中,故名。

黄麟乡迳尾大队庵坑,在学堂下西北面山坑尾。因坑内庵场得名。

黄麟乡迳尾大队庵子脑,在学堂下西北面山腰上。四面环山,原系庵场,地势较高,故名。

黄麟乡迳尾大队老庵场,在学堂下西北面高山腰。是座较古老的庵场,故名。

黄麟乡杨屋大队禾尚庄,在杨屋西北面山坑尾。此地原有一庵,曰和尚庵。

黄麟乡黄龙大队社公前,在黄龙圩西偏北山坑中。村建于社公庙前,故名。

黄麟乡下关大队庙前,在老村南偏西岗坂上杨公庙前。

丰镇华堂大队佛堂前,在禾丰圩南面。以原有一佛堂得名。

禾丰镇黄塅大队庙堂坑,在大树下北偏东坑口岭脚下。以原有古庙得名。

禾丰镇亭子大队安子,在亭子东面岭排脚下。以原有一庵得名。

禾丰镇园岭大队下安,在鸭子湖南偏西岭脚下。原有庵,称下庵。

禾丰镇尧口大队庙前,在尧口西面蜈蚣形东侧。村后原有一庙,故名。

禾丰镇尧口大队山塘安,在尧口北偏东山窝里。原有一庵,始称山塘庵,后改为山塘安。

禾丰镇麻园大队水阁口,在祠堂上西偏南禾丰河出口处。高山夹谷。地势险要,古称“禾丰大门”。建有许真君殿文昌阁。1964年建起电力排灌站,

禾丰镇陂角大队太平庵,在陂角西北面山腰上,明末刘守梅继慈果庵而建,始称守梅山,后有和尚入居,改称太平庵。前门楹联“太乙藜燃腾佛座;平安竹报达禅门”。

禾丰镇陂角大队慈果庵,在陂角东北面山坳上。明末刘守海之女出嫁,暗窃地契,翌年秋收,父女争收地租,闹至县衙,父输不服,誓言:永不育女。凡生之女,皆被溺死。后悟,方为女建庵,以示慈心,取名慈果庵。

禾丰镇禾丰大队梧凤山,在大湾北偏西岭排上。原属佛寺,于清中建庙。

禾丰镇禾丰大队庙背,在禾丰西南面山脚下。原有一庙得名。

高陂乡高陂大队庵下,在高陂圩北偏东水库边上。此地原有一庵,建村后名庵下。

汾坑乡上排大队下中安,在鹭鸶形南偏东山坑岭脚下。此地有三只庵,该庵位居中间,故名。

汾坑乡上排大队下安,在鹭鸶形南偏东山尾。中庵下端又建庙,故名。

汾坑乡汉田大队安前坑,在拱桥湾东南面山坑岭脚下。从前该地有个庵,故名。

汾坑乡周庆大队庙背山,在上蒙坑东偏北山坑里。村后有只庙,故名。

汾坑乡周新大队道堂坑,在花山坳东面山腰上。建有一道堂而得名。

段屋乡胜利大队九皇阁,在迳口北偏东塅上小溪边。以原九皇庙为名。

段屋乡上塘大队九龙安,在上塘井南偏东高山腰。以九龙庵为名。

段屋乡杜田大队佛寺阁,在杜田西南面塅边山脚下。古有佛祖庙,故名。

段屋乡枫树大队小佛岭,在连塘背东南面山坳上。因建有观音庙得名。

段屋乡枫树大队斋公坑,在连塘背东北面山下。自古有座“明金山庵”,住斋公,故名。

车溪公社大屋大队门前安,在大屋东南面塅边脚下。门前有只庵,故名。

车溪公社桃坑大队寺前组,在桃坑北偏西山坑小溪边。村后有寺庙故名。

车溪公社优胜大队香山寺组,地处在东青南偏东山坑岭腰上有一“香山寺”,以此为名。

车溪公社河边大队黄沙组,在车头圩东北面梅江西岸山脚下。以黄色沙土得名。原是庙宇,解放后,将庙改建为大队部。

车溪公社河边大队安坑组,在黄沙南偏西梅江岸上山脚下,村前有庵得名。

注:以上资料根据1985年《于都县地名志》,如有遗漏之处,望请发给本人(微信号:gys19640625ok)较正和补充。

本人正在收集于都县内的祠堂和古建筑房方面资料,还有其它有于都特色的资料,请有此方面内容的人加我微信,把资料发给我参考用。谢谢!

作者:尊量民间经典文化工作室管永顺

(供稿:于都县志办)

Hash:1290c9abf91f41e744247077a2e470cea676685e

声明:此文由 于都万联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