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苏州儒商张履谦的轶闻逸事
张履谦
(1838,一作1837—1915),字月阶,号樾嘉,又号无垢居士,清代江苏吴县(今苏州)人。以经营盐业起家,曾发起组织苏州商务总会,历任数届会董,1909年被推为第四届商务总会总理。
右 苏州商会第四届总协理及议董、会员清册 左 长元吴三县照会张履谦、王同愈等人(局部) (苏州市档案馆藏)
张履谦的祖籍是山东济南府。祖父张诚声当年在济南是靠制扇、画扇和摆地摊卖扇谋生的一介平民,其扇摊就摆在山东巡抚衙门附近。据传:一天,摆扇摊的张诚声正遭衙役欺凌时,刚巧被抚台大人(一说是抚台的亲戚)撞见,喝退衙役后,发现张氏的扇面书画很是典雅脱俗,不由连连赞赏,遂送银两资助他开了一家扇子店。张诚声由于诚信经营,且纸扇书画也精美,生意日益兴隆,他不仅给扇店起了“有容堂”的店名,还兼营起了百货、钱庄,并涉足盐业,遂成当地一方大贾。
“有容堂”主人张诚声晚年家道兴盛,于是将家业分给他的三个儿子。张履谦的父亲张肇培(字厚甫)排行第二,分得了连云港板浦附近的盐场。张肇培的夫人是常州人,为了便于经营管理盐场,遂于十九世纪初举家南迁,后定居吴县(苏州)。夫人到了江南,依然制扇如故,其“扇面、扇骨、扇坠花结,无一不精巧”。她在儿子张履谦的补园里还生活了三十余年呢。
清同治七年(1868),张履谦考中秀才,进入苏州府学。不久,捐资为户部山西司郎中,但他对仕途不感兴趣。此时正值“同光中兴” ,清政府实行盐税承包。张家的盐场通过包盐税得以扩大经营,获得了巨额财富,一跃成为了两淮大盐商。
张履谦辞官归里后,在东北街开设保裕典当。光绪三年(1877),他用6500两银子购得苏州迎春坊(原东北街邮电支局处,今苏州博物馆)938号房宅和花园(即拙政园西部汪硕甫宅园)。当时,这些宅园“皆敧侧欲颓”,残破不堪。经过两年的修葺,到了光绪五年(1879),终于修残补缺而形成一处大型宅第,其中包括家庭成员的住宅和张氏义庄,并言其住宅曰:亲仁堂。“亲仁”一词,取自《论语•学而》:“泛爱众而亲仁”。意思就是要广泛地去热爱他人,亲近那些讲究仁德的人。
1938年9月12日吴县典业同业公会登记的四家典当
(苏州市档案馆藏)
搬入新居“亲仁堂”后, 张履谦延请吴门名画家顾沄(字若波,1835—1896)、陆恢(字廉夫,1851—1920)和书法家俞粟庐(1847—1930)等人一起参与谋划修建西花园(补园)。他们参照顾若波获得的明代嘉靖十二年(1533)文征明的《王氏拙政园记》石刻,认真揣摩文征明的图文意境,尽量保持原来的风格,前后用了十几年时间,在光绪十八年(1892)终于完工,并命名为“补园”,有补充“东邻拙政园景观”之意。补园中新建了我们今天能游览欣赏的塔影楼、留听阁、浮翠阁、宜两亭、笠亭、与谁同坐轩等胜景。与谁同坐轩形似折扇,又称“扇亭”,这是张履谦精心设计的,以示不忘制扇起家的祖先;亦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情感,足以昭示子孙后代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层反思及对文化艺术、对道德境界的执着追求。
左 洪钧书匾额“卅六鸳鸯馆”
右 陆润庠书匾额“十八曼陀罗花馆”
补园中更是新建了精致绮丽、不同于留园的鸳鸯厅。何谓鸳鸯厅?就是在一个屋顶之下分成南北两个部分,“中间用隔扇及雕花挂落进行分隔;结构上南北也用不同形式,一边用圆作(即用刨光原木作梁架),一边用扁作(即用方材作梁架,上施雕花)”。这座鸳鸯厅南馆前有小院,栽植多株名贵的山茶花。山茶花别名曼陀罗花,所以南馆题为“十八曼陀罗花馆”,为同治十三年(1874)状元陆润庠(1841—1915)的亲笔。北馆临大池,夏日依窗凭眺,可欣赏荷池中戏水的鸳鸯,张履谦请同治七年 (1868) 状元洪钧(1840—1893)题了“卅六鸳鸯馆”匾额。整座鸳鸯厅采用了连续四卷的卷棚顶作为厅堂的室内顶棚。弯曲拱形的卷棚顶(又称“满轩”)不仅美观和隔热,而且能反射声音,有利于传播音响效果。厅堂的四角门外各加建了一间耳房,其作用有三:一是冬天可挡进门时的寒风,具了门斗的功能;二是宴会迎宾时可为侍从的等候之处;三是看戏听曲时可作临时的后台。
01
02
03
01 补园配置图
02 鸳鸯厅剖面图和临水立面图
03 鸳鸯厅平面图和侧立面图
选自张岫云编著的《补园旧事》(苏州市档案馆藏)
张履谦平生喜爱收藏书画,与吴门名画家顾沄、顾麟士、陆恢等人交往甚笃。他们经常相聚在补园的鸳鸯厅里,一起赏画、评画和拍曲。1903年,经俞粟庐介绍,武进(今常州)画家冯超然(1883—1954,名回,字超然,以字行世,号涤舸、槃柯,别署嵩山居士)担任张家西席,为张履谦的子孙授课。冯超然在张家5 年,结识了许多昆曲、书画名家,欣赏了大量名画法书,技艺大进,誉满沪上。他念念不忘卅六鸳鸯馆,在上海嵩山草堂里辟有一室,名“卅六鸳鸯馆”,悉心收集了明人所画的18柄泥金扇,每扇都画有两只鸳鸯,恰符合了卅六的数字。
俞粟庐
张履谦一生酷嗜昆曲,与俞粟庐交谊最恰,俞氏亦长期受聘在张家为西席,负责鉴定书画、传授曲艺。拍曲之声充实了补园,在亭榭水廊之中悠悠地荡漾开去,成就了补园永恒的味道,曲终而意未尽也。
张履谦《补园记》局部 俞粟庐书
原创作品, 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
Hash:62a880322f5514fb3c2b4da2df09d0ffd0aa3e10
声明:此文由 苏州档案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