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家族源流概说四——张氏望族、郡望、堂号

张氏家族源流概说四

张氏望族、郡望、堂号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张泽武整理

秦汉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时期,张氏家族中显山露水、称著于世者,史不乏书,正所谓“一人仕关西,家族满山东”。最重门第的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即有“朱张顾陆”、四姓八族之称誉。此后历唐宋至明清,皆不乏累世簪缨朱门高第者,其中为宰相之家的高门即有近百家,其它地方上名门望族,不可胜计。

秦汉三国时期:有张良、张苍、张耳、张汤、张安世、张敞、张禹、张纯、张酺、张湛、张皓、张纲、张歆、张颢、张说、张释之、张隆、张福、张温、张济、张仲景张衡、张骞、张飞、张昭等家族;两晋南北朝时期:有张载、张华、张昌、张宾、张恂、张轨、张弘策等家族;隋唐时期:有张士贵、张柬之、张说、张嘉贞、张延赏、张弘靖、张浚、张九龄、张仁愿、张镒、张锡、张文瓘、张光辅、张文蔚、张行成、张大安、张镐、张亮等家族;五代十国和辽朝时期:有张全义、张策、张格、张虔钊、张居詠、张延翰、张俭、张孝杰等家族;宋金元时期:有张齐贤、张知白、张士逊、张商英、张俊、张浚、张载、张浩、张通古、张中孚、张汝霖、张汝强、张行信、张文谦、张启元、张惠、张易、张鹏举、张九思、张思明、张友谅、张守礼、张裕等家族;明清时期:有张德胜、张玉、张辅、张璁、张居正、张四维、张瑞图、张至发、张四知、张端、张玉书、张廷玉、张鹏翮、张允随、张之万、张之洞、张骞等家族。

民国时期:张作霖张作相张静江、张自忠、张治中、张大千、张澜、张元济等家族;在共和国时期,有张国焘、张闻天、张太雷、张际春、张澜等家族。张云逸、张宗逊、张爱萍、张震等将军家族,名冠当世。

在共和国开国将军中,张姓最多,共120人,其中大将有1位为张云逸,上将2位为张宗逊,张爱萍。中将有14位,少将有103位。张氏族群结构单层,性格豪爽朴实,民间尚武成风。张姓是中华民族杰出的代表。这些张氏先贤为国家政权建立和巩固、政治稳定,推动中国社会文明和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治国平天下的经验永远值得借鉴,他们的功绩铭刻史册。

唐朝时期《元和姓纂》记载张氏郡望有二十五个。宋朝时期张氏郡望有十四个,《广韵》云:“张氏郡望有十四”。明朝年间,张氏已有望族43个,《张氏谱图》云:“张氏有四十三望”。不仅遍布全国,而且成为许多地方的名门望族。

张氏郡望主要有26个,分别是清河郡、范阳郡、太原郡、京兆郡、南阳郡、敦煌郡、安定郡、襄阳郡洛阳郡、河东郡始兴郡、冯翊郡、吴郡、平原郡、河间郡、中山郡、魏郡、蜀郡、武威郡、犍为郡、沛郡、梁郡、汲郡、高平郡、河内郡、上谷郡。

清河郡,汉时设置,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河东南)。此支张氏开基始祖为张歆。

范阳郡,三国魏改涿郡设置,治所在涿县(今属河北)这支张姓始祖为东汉司空张皓之子张宇。

太原郡,战国秦设置,治所在晋阳(今太原西南),为北魏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张伟之族所在。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三国魏辖区改称京兆郡,此支张氏开基始祖为张汤。

南阳郡,战国秦设置,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此支张氏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张良六世孙张彭。

敦煌郡,汉时置郡,治所在敦煌县(今甘肃敦煌县西),此支为东汉太常张奂之族所在。

安定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东晋移至安定(今甘肃泾川北),这支张氏为西汉赵王张耳之后。

襄阳郡,东汉置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始祖为张安之。

洛阳郡,在今河南境内。

河东郡,秦设置,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此支张氏开基始祖为隋河东郡丞张吒子。

始兴郡,三国时设置,治所在曲江(今广东关市南),这支张氏出自西晋司空张华之后。

冯翊郡,三国魏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此支张氏始祖为后汉司空张皓少子张纲。

吴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此支张氏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张良六世孙张睦。

平原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

河间郡,汉时置郡,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

中山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这支张氏出自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

魏郡,汉初设置,治所在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

蜀郡,战国秦设置,治所在成都,此支张氏开基始祖为张若。

武威郡,西汉设置,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县东北)

。犍为郡,西汉设置,治所在敝邑县(今贵州遵义市),这支张氏开基始祖为西汉谋臣张良六世孙张壮。

沛郡,东汉设置,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濉溪县西北),这支张氏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张良六世孙张睦。

梁郡,汉设置,治所在睢阳(今河南商丘南)。

汲郡,晋时设置,治所在汲县(今河南汲县西南),汲县即卫辉市

河内郡,楚汉之际设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

高平郡,晋置郡,治所在昌邑(今山东巨野县南)。

上谷郡,战国燕设置,秦时治所在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

历史上张氏家族的堂号有222个,主要有清河、百忍、金鉴、孝友、亲睦、冠英、燕贻、敦睦、宗乐、敬谊、源流等,普遍使用的堂号为孝友堂、清河堂、百忍堂、金鉴堂、曲江堂、两铭堂、敦睦堂等。

“孝友堂”:指周宣王时大臣张仲天性孝友,流芳百世。《诗经·小雅·六月》记载:“侯谁在矣,张仲孝友”,在历史上,张仲以孝友著闻天下,故有“孝友堂”。张仲以孝养父母、友爱兄弟闻名,《诗经》云“张仲孝友”,因此“孝友堂”成为张氏家族的通用堂号。

汉张良(前250?-前186)封留侯,子孙以“留侯堂”、“留侯世第”、“留侯世家”为家族堂号。

汉武帝巡幸河东,得三箧失传之书,询问诸臣,无人能知,惟张安世(?-前62)识之。汉武帝奇其材,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其后人以“三箧堂”为家族堂号。

“清河堂”:张氏望出清河,在历史上清河郡出过很多张氏望族。张氏祖庙,早在2300年前就有。据明永乐癸未年《清河家乘》载,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又名策鲂,曾仕秦为相,“仪行公,名策鲂。公当时,坟茔诸处,立庙清河,遂以清河公为郡”。又有《张氏宗谱》记载“欲溯源流,赐御葬夫妇同穴,顶受父诸侯官职者名撰,妣吴氏,与张仪同胞兄弟,叫他前来商议,在葬坟前故立一大宗祠。祠冢先年是齐国县郡,即是清河,遂以此郡定祠,立为后裔传芳”。说明张仪、张撰等兄弟当时是联合在清河修建宗祠的。史载西汉留侯张良之孙张典,曾任清河太守,也曾于清河郡“仁里乡”“建祠堂于墓所”。这些望族后裔外迁后,为纪念祖地,后世张氏多以清河为郡望,谱书常标以“清河堂”字样,以示永记先祖之地。

“据明嘉清年间张浚等纂修的《张氏统谱》称:“吾张氏得姓者,自轩辕皇帝第三妃彤鱼氏之子日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国于青阳,后改为清河郡,此张氏得姓之由,而望“清河”者独最。”挥公的后裔居清河者,以“清河”为郡望堂号,这是张氏最著名的堂号郡望。

唐代张文瓘家族,一门三相,号称“三戟张家”。张文瓘有四子,父子五人皆官至三品,受封二千石,时称“万石张家”。被列为十大“国柱”之首。是当时全国最显赫的望族之一。

“金鉴堂”:出自唐朝宰相张九龄的故事。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玄宗为求治国安邦之策,谕张九龄总结历代治国经验。张洞察秋毫,明断事理,以犀利之笔综述列朝兴衰存亡之理,成书五卷,玄宗御览,甚为赏识,赐为《千秋金鉴》,作为治国铭言珍藏。张九龄家族遂以“金鉴堂”为堂号。

“曲江堂”: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张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张君政,唐朝开元时期名相、张九龄之曾祖父,越州剡县令(今浙江绍兴)张子胄之父。君政曾任韶州别驾。韶州曲江张氏家族后裔为纪念祖地,遂以“曲江堂”作为本家族的堂号。

“百忍堂”:是指唐朝张公艺的事迹。唐代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堂。麟德中,高宗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宅,问其义由。公艺请以纸笔,但书百余“忍”字,后张姓常以“百忍”为堂名,本此。张公艺,字千禄。为人急公好义,乐以助人,修身养性,胸襟坦荡,待人处世,宽宏大量,深知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哲理。因而告谕后裔当忍则忍,忍者有益。公艺家教有方,道德高尚,故而能九世同堂,唐高宗旌为义门。

据《资治通鉴》载:“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居,齐、隋、唐皆旌表其门,上过寿张,(今濮阳台前县)幸其宅,部所以能 共居之故,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上善之,赐以缣帛。”唐高宗亲书“百忍义门”四个大字旌表。封公艺为醉乡侯,长子希达为司仪大夫(《寿张县志》载)。故张旭题诗曰:“张公书百忍,唐朝著勋名。天子躬亲问,旌表悬门庭。洪都是故郡,清河脉长存。儿孙须当记,族远诗为凭。”之后张氏族人便以“百忍”为堂号。

“两铭堂”、“两铭世第”:北宋理学家张载,祖籍河南大梁,寓居陕西郿县横渠镇,精研理学,世称“横渠先生”,著有《东铭》、《东铭》,被视作儒学经典,世称两铭。张氏后裔为纪念张载,以两铭作为堂号。

德里张氏祖茔张氏始祖墓碑楼正面额联题“流芳百代”,背面额联题“两铭世第”。

“德和堂”:为金门寨张氏家族张诏支派堂号。1984年春,我在家中一条清代板凳腿上发现,上面写着“德和堂”置。

“延益堂”:为民国年间下陈宋村人张玉堂的堂号。张玉堂,字润轩,号书声,今赵村镇下陈宋村人,德里张氏(大门)十七世孙,民国年间至建国初期,豫西著名中医。1922年张玉堂在洛宁县王范街开设中医药铺,坐堂行医,堂号:“延益堂”。德里张氏家族以及各支派的堂号很多,由于年代久远,无从考稽。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Hash:a5accb8f0b2c1fc106f1dd674a9dc8874a5b177f

声明:此文由 大美洛宁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