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村庄叫法多种多样,湾、里、村、巷,你的村庄叫什么?

村落的审美依据,第二个方面来自于文化心理。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南北方文化的差异是十分巨大的。生活在杏花春雨中的江南人,和“八月即飞雪”的北方文化及其生活方式,产生的是截然不同的文化心理感受。与北方文化相比,江南人对美似乎看的更透彻一点,江南本身当然是富庶的,但江南文化的深意更在于有一种有精神品味的日常生活方式。

礼乐文化下的村落审美

中国传统的的美学理论的四大支撑是儒、道、骚(屈)、禅。到了当代,根据李泽厚先生的总结,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是以礼乐为中心、以线为艺术、情理交融、天人合一。同时他的结论是:“中国传统美学不似西方美学具有系统的逻辑评价。中国传统美学更具有直观性,不一定能有道理说的通。”这是中国古人的心理活动,用人际关怀的相互渗透交融,将对山水的审美引向深入。体现的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直抒胸臆。同时把美的感官直觉性与社会性与联系在一起。

趋避裁成的空间设计

中国传统社会另一个重要的文化形态——风水理论。它是以 “崇尚自然”、“天人合一”为中心的朴素哲学观。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建筑发展史,其实文明史密不可分,以这种风水理论为指导,形成的是体现中国古代伦理价值和朴素自然观的建筑形式。并形成了一整套世界上独一的关于理想居住模式和墓葬的“吉凶”意识的操作理论,也就是“风水”说。

风水说的核心就是建造理想的居住模式,首要因素是围合,其次要观察周围的山川地形,水流走向,最终形成背山面水,临靠平原,山体环抱的居住环境。这种偏爱围合、把自己隐匿起来的建筑空间与西方抢占制高点,建筑往往高耸入云,城堡式的建筑空间正好相反。

村落是人类聚居的地方,虽然名称不同,有的叫湾,有的叫里,有的叫村,有的叫巷,但是选址却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趋吉避凶,村落选址都是力求最佳地点,最佳朝向,但各个村落又不拘一格,灵活自由。

但共同的规律就是:不选风口地带,不选缺水地区,不选泄洪场所,不选阴山背后,村落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除了选择适合的自然环境,同样也会选择适合人们生活的良好的生活生产条件,用以构建一个最符合风水观审美取向的环境意象。东山西山山地太湖之中,地形复杂,自然条件特异,据统计:“有山坞 47 条、湖湾 41 座、山峰 72 座、港渎 55 条、池荡 1 个”2。有山有水有平原,即符合山水理论中最佳的村落、住宅选择条件,又有利于农耕种植等生产劳作,是古人能选择的理想村落选址。

山水文化下的村落审美

与礼乐文化、风水理论同样盛行于江南的是木本水源的江南精神。“木本水源”是江南古村落人续写家谱时,在序言中特别喜欢的一句话。与此形成截然对比的是,北方人在续写家谱时,则总是爱提某位显耀的祖先。一在山水,一在人物,这很能说明文化心理在南北方之间存在一些差异。

具体来说,北方文化的重心在政治伦理,作为自然存在的山水当然无法与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物相比。因此山水文化无法成为北方的社会主流审美价值和文化核心。但是在江南一带,却正好相反,山水景观是江南审美文化的核心审美精神,并且由于这种审美精神一直特别贴近自然,因而这种非功利的意识观念能成为最受赞赏的景观文化精神。

太湖环绕形成的山川湖泊的山水生态是苏州传统古村中突出的景观特征,并由此形成的山水文化成为了古村文化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凭借优越的自然山水资源,形成的是山水景观共生的村落格局,并承载了山水景观中特殊的文化内涵—意境美。江南山水正是最受中国艺术美的主体创造者——文人士大夫的喜爱和慰藉。

较之其他民族,文人士大夫与其他文化群体相比,对山水的依恋和热爱最为明显,山水诗和山水画的最大美学价值在于他们创造了无限丰富的意境。其中的缘由,如钱钟书先生所说:“初不尽出于逸兴野趣、远致闲情,而不得已而慰藉。达官失意,穷士失职,乃倡幽寻胜赏,聊用乱思遗老,遂开风气耳。”由不得已而慰藉到主动探幽寻胜,是山水文化体现出的人文关怀。在意境的生成方面,以苏州太湖为代表的江南山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苏州古村落所体现出的太湖之滨的风貌是最典型的江南山水景观风貌,并在历史的发展中积累了复合的历史信息,给山水叠加了更厚重的文化信息。例如:拥有南宋双井与元代井亭的后埠村、拥有江南水街和古水道的甪里古村、以及山水景观相融的明月湾古村。这些古村落的形象,也代表着古人对于意境和山水的情感,更是官绅士人借由农居生活作为情感的慰藉和补充的心灵救赎。因此古村落的审美内涵具有的是那个年代的山水文化。

感恩相遇,承蒙厚爱,我是小周周,喜欢请关注,咱们下一篇文章见!

Hash:cc6ebef8f2534fbe07537b64d21605178333b6b1

声明:此文由 小周周有话说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