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邑县有个颛臾国历史遗址
“颛臾国、伏羲祠、大禹治水”是研究上古历史的重大关键问题。本文依据古代正史及圣贤诸子文献,结合当代重要考古新发现的证据,运用著名的“二重证法”考证颛臾国、伏羲祠、大禹治水三古遗址均位于今临沂市平邑县东北部颛臾村,该处不仅是平邑历史文明的发展起点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指出“无论做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够,固然大成问题,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如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更加危险。因为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样结论比没有更要有害。”[1]要梳理清“颛臾国、伏羲祠、大禹治水”三古遗址所必须在鉴别正史等传世文献及出土资料基础上通过反复考察、论证方能得正确的答案。
资料鉴别
北魏时期约公元466年,大文学家、地理学家郦道元的古典名著《水经注》引用夏、商、周及秦汉晋等文献记载,经过他的实地考查对“颛臾城”“治水”“祠”地理位置做了全面论证。
《水经注》载:“《郡国志》曰: 琅琊有临沂县,故属东海郡,有治水注之,水出太山南武县之冠石山。《地理志》曰:冠石山,治水所出。应劭《地理风俗志》曰:武水出焉。盖水异名也。东流经蒙山下有祠。治水又东南经至颛臾城北。《郡国志》曰:“县有颛臾城。季氏将伐之,孔子曰: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社稷之臣,何以伐之?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便,近于费者也。治水又东南流,逕费县古城南。《地理志》,东海之属县也,为季孙之邑,子路将堕之,弗扰师袭鲁,弗克,后季氏为阳虎所执,弗扰以费畔,即是邑也。汉高帝六年,封陈贺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顺聪也.........《春秋》隐公八年,郑伯请释太山之祀,而祀周公使宛归太山之祊而易许田。杜预《释地》曰:祊,郑祀太山之邑也,在琅玡费县东南。治水又东南流注于沂”。[2]
文献论证结果:一是临沂东海郡,沂河有治水注之,水出太山(蒙山)南武阳县冠石山。治水东流经蒙山下有“祠’又东南经”“颛臾城”北,再东经费县祊河注入沂河。通过治水流向而确定了“祠”与“颛臾城”相对地理位置,近于费县。二是引用孔子与季氏对话以佐证“颛臾城、祠、南武阳县所在地在蒙山南麓,现平邑县境内。笔者实地考查治水、颛臾国、祠、南武阳、费、祊古遗址,正与郦道元《水经注》相吻合,迄今未有大的变动,证明了文献资料准确性。
一、颛顼国及颛顼帝史迹遗址
颛臾国(颛顼国)[3]上古东方帝国,是大禹祖父的地望所在。
《史记•五帝本纪》:“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仪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絷成以祭祀。”
颛顼伏羲后裔,风姓,担任少昊氏部落联盟首领,负责祭祀东方始祖太昊,号称颛顼帝、祭祀之帝,为五帝之一。
(一)“臾”——“顼”之辨
从音韵学分析,颛臾及颛顼并音,臾顼不分。顼古文为淣,象者象也,臾与淣象也,音《唐韵》许玉切。《五经通义》颛顼者,顼猷愉也。又名《尔雅•释天》颛顼之虚也。《广韵》,鱼欲切。《集韵》虞欲切,并音玉。那么臾、虚、玉须、虞顼,并音顼古淣臾,颛臾又在蒙山下,《韵会》:颛,蒙也。《玉篇》昌意生少皞是帝颛顼。又帝颛臾国名,臾顼并音,其颛顼及颛臾,或称蒙顼、蒙臾。《创世在东方》:“黄帝得宝鼎宛朐于‘鬼臾区’。”《汉广陵历王哥》:“奉天期兮不得‘顼臾’千里马兮驻待隅路”。通过以上论证“顼”通“臾”,颛顼与颛臾互通。
(二)颛臾国疆域考证
关于颛臾国四至疆域的文献主要见于《史记•五帝本纪》“ 北至于幽陵,南至交阯,西至流沙,东至蟠木。”[4]及《孔子家语通解•五帝德》:“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济于流沙,东至蟠木,四海而界至”。[5]笔者据《夏书•禹贡》:禹分九州,冀州、青州、兖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豫州。[6]及《郡国志》等文献对于“四至”北、南、西、东疆域进行如下解读:
幽陵:夏时为冀州及其北部。汉武帝郡治为“幽州”,有涿郡、广阳郡、代郡、上谷郡、渔阳郡、辽西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辽东属国。[7]现为河北、北京、辽宁一带。
交阯:夏时为扬州及其南部。汉武帝时为“交洲”,设有七郡:南海郡、苍梧郡、郁林郡、合蒲郡、交阯郡、九真郡、日南郡。[8]交阯郡最南部为现在的越南及广西南部。
蟠木:夏时为兖州及其东部。蟠木汉时为太山郡、东海郡、琅琊郡、彭城、缯候国、广陵郡、下邳国,故属东海。[9]《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之中孽摇郡羝山上有棵扶木就是扶桑树,太阳从扶桑树上升起。孔广森补注《海外经》曰:东海中有山焉,名曰度索,上有大桃木树,屈蟠三千里。裴骃谓蟠木即此也。北周庚信《周五声调曲•宫调四》曰:阴陵朝北附,蟠木引东臣。以上说明兖州之东部整个大荒东经,也就是蒙山,长八百里,宽四百里,面积约三十多万平方公里。但上章已论述过,蒙山汉时属东海,蟠木在蒙山之中,东海蒙山为蟠木。
流沙:夏时为梁州及其西部。汉为凉州,有陇西郡、汉阳郡、武都郡、金城郡、定安郡、酒泉郡、敦煌郡......张掖居延属国(古都都属安帝别领域)。居延有居延泽为古“流沙”[10]。在先秦文献中“流沙”是指地名“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西南入海。黑水之山。《山海经•海内西经》自西河至于“流沙”千里之遥。《水经》曰“流沙”地在张掖居延县东北,郦道元注居延泽在其县故城北,这两地距离很远,大约一千公里以上,现在的甘肃、新疆、青海一带为“流沙”。 根据考证的颛臾国疆域四至,其统治区域为南北长3000公里、东西宽1300公里,面积约390万平方公里,为中国奠定了神圣的地廓疆域(见下图)。
(上图:根据文献记载推证的颛臾国疆域范围及颛臾文化辐射范围)
(三)颛臾(颛顼)城考证
据考证:“颛臾城”遗址现为山东省平邑县辖区,距平邑县城东北五公里处颛臾村,颛臾城北居浚河(治水)边缘处,颛臾城,原城池呈长方型,东西长800米,南北400米。
城内新村建设破坏了原有面貌,但还留下了残缺的遗址,东门、西门、北门根基、刻有“颛臾古城”的石碑(见下图)犹存,古城北墙残留墙体是黄土夯成的,宽约四五米。南部四座城门被后期建设淹没,笔者通过走访颛臾村四个村书记、主任及村里德高望重有文化的几位老人,认定了南四门的地点。据村民讲在建房挖地基时,挖出来大量的陶器及碎陶片,在城外北门沟壑和田野中我们发现了遍地陶片,经鉴定这些陶片都是大汶口文化;笔者在2013年考察颛臾城时在村内村外及西北处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中晚期、龙山、商、周、秦、汉等文化遗存。
(上图:笔者考察途中发现的大汶口时期文化遗存陶片、夹草烧土块等)
光绪二十四年(1898)知县李敬修修《费县志》17卷,卷十三,古迹篇中载“颛臾城,固城并列又云或曰颛臾城”[11]。笔者认为因清修《费县志》距时近200余年,那时对考古技术寥寥无几,对遗址的鉴定全靠城墙轮廓而定。修志书者考察颛臾城遗址时,彼处无遗址城廓,恰巧颛臾城北几公里“固城”村北有一旧古城,便将其错误地认定为颛臾故城。郦道元引用的《郡国志》距时已有2000年前,那时的颛臾城应该是大体完整的,其对颛臾城的记载应更接近事实。结合上文所提及的考古发现,郦道元《水经注》所称“颛臾城”应在今平邑县颛臾村 。
[1] 郭沫若《十批判书》[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
[2] [北魏]郦道元 原著 陈桥驿注释,《水经注》,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343页至344页。
[3] 山东省历史地图集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历史地图集(远古至清)》,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14年8月,第124页。
[4] 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岳麓书社2009年9月第1页。
[5] 《孔子家语通解.五帝德》齐鲁书社2013年11月第277页。
[6] 《四库全书,夏书禹贡》天津古籍出版社第11页
[7] 《二十五史.郡国五》线装书局2007年7月,第一卷第895页。
[8] 《二十五史.郡国五》线装书局2007年7月,第一卷第897页
[9] 《二十五史.郡国五》线装书局2007年7月,第一卷第892页。
[10] 《二十五史.郡国五》线装书局2007年7月,第一卷第896页。
[11] [清]李敬修《费县志》卷十三,第一页。
Hash:4bb0007b7541d5a5b0d2ec5dc167a2374380a0bb
声明:此文由 看平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