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与黄埔军校齐名:一个不应该被遗忘的爱国组织
上个月底,苏州市委统战部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一批统一战线教育基地。经过前期申报、审核和评选等环节,确定了7家首批苏州市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其中,中国南社纪念馆首批入选。
其实,在今年5月份时,民革中央就已经下发文件将南社通讯处旧址命名为民革党员教育基地。你或许会问:南社为何在最近吸引了如此众多的关注?其实,在上个世纪上半叶,南社就已经是全国知名。
“文有南社 武有黄埔”
这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流传颇广的一句话。作为“国共早期军事人才的摇篮”和“现代军事指挥摇篮”,黄埔军校赫赫有名,无人不知;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南社在当代却较少为人们所熟悉。
但如果你翻开历史,看看南社云集的风云人物,为宣传民主革命、反对清王朝专制统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引进西方科学文化所做的贡献,以及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的影响,你或许就会刮目相看。
今天,
小编就和大家一起重温南社的历史,
顺便说一说南社与民主党派的渊源。
一、成立
随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出现了文学团体"南社"。它最初酝酿于1907年,正式成立于1909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南社于苏州虎丘成立时社员合影
1909年11月13日,在苏州虎丘山塘街明末抗清英雄张国维祠,举行了南社成立时的第一次雅集,陈去病、柳亚子、朱锡梁、庞树柏、陈陶遗、沈砺、朱少屏、诸宗元、景耀月、林之夏、胡颖之、黄宾虹、蔡守等17人出席,其中14人为同盟会会员。会议宣告南社成立,选举陈去病为文选编辑员,高旭为诗选编辑员,庞树柏为词选编辑员,柳亚子为书记员,朱少屏为会计员。
南社发起人高旭、陈去病、柳亚子雕像
之所以命名为"南社",意谓"操南音不忘本",隐喻与北方满清朝廷相抗衡,鼓吹推翻专制,建立共和。南社的成立和发展,标志着文学为革命服务的目的性更明确了,文学的战斗性和群众性也大大地随之增强。
二、发展
南社在思想启蒙中孕育,
在反清怒潮中诞生,
在革命风涛中壮大,
在时代前进中更新。
1900—1906:20世纪初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和革命思潮兴起,南社孕育于这一时期。
1907—1909:南社呼应各地反清起义浪潮而发起、成立。
1910—1916:辛亥革命前后迅速壮大,达到兴盛阶段。
1917—1923:五四运动前后发生分化,新南社成立标志南社的更新,也标志原南社解体。
1924—1949:一些社员继续秉承南社爱国精神,投身民主革命和文化建设,其余波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前夕。
1949年南社成员在北京最后一次雅集,周恩来、叶剑英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出席,表明了对南社历史地位和功绩的肯定。南社重要成员的政治和文化活动贯穿了半个多世纪。
三、成员
南社成立后,辛亥革命前有成员200余人,辛亥革命后剧增至1千多人,遍布于政坛、新闻、教育、国学、科技、艺术、宗教等各领域,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进程有重大影响。
成员中涌现出了辛亥革命叱咤风云的人物,如陈其美、黄兴、李根源、柳亚子、陈去病、宋教仁、廖仲恺、何香凝等;
还有政法、外交界的知名人士,如张志让、沈钧儒、戴季陶、邵元冲等;
有文学艺术界的高旭、吴梅、黄宾虹、徐枕亚、胡寄尘、沈尹默、曹聚仁、刘半农、范烟桥、鲁迅、包天笑、茅盾、周瘦鹃、欧阳予倩等;
有宗教界的苏曼殊(玄瑛)、李叔同(弘一)等;
有新闻出版界的著名人士,如姚石子、于右任、林白水、蔡守、胡朴安、邵飘萍、成舍我等;
有教育界马叙伦、陈望道、胡蕴、郑之蕃等;
还有在反袁反敌伪斗争中牺牲的宁调元、仇亮、范光启、朱少屏等。
南社成员中受吴文化的影响,
以苏、浙籍的人占多数,
其中,三位发起人当中,
柳亚子、陈去病两位是苏州人。
四、与民主党派的渊源
熟悉民主党派历史的读者会发现,南社在第一次“雅集”的17人中,有14人是同盟会会员。其中柳亚子、何香凝、邵力子、姚雨平等民革重要创始人或早期领导人也都是南社的发起人或重要成员。
民盟创始人沈钧儒、民进创始人马叙伦、民建创始人章乃器等,也都曾是南社重要成员。后来加入民主党派的南社社员者更是不胜枚举。
一直以来,在南社研究会等组织、各地的南社纪念馆等场所以及有关南社的研讨会、纪念活动上,也经常可以看到民主党派组织和成员参与的身影。
山塘街上的“南社纪念馆”门厅前,立有一座三间三层牌坊,坊额刻的是“泽被东南”,仔细了解南社的历史之后发现,它虽创立于苏州,但活动于全国和海外,在中国近代革命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与黄埔军校齐名的爱国组织,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本文内容来源:团结报团结网及网络
Hash:be59606ac1ab0f0786fffbe779f4798876cad9cd
声明:此文由 苏州高新区统战新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