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百年海丝路一波三折,黄埔港上空最终降下了法国旗 | 法兰西广州海丝路㉔
挖掘黄埔文化遗产
传播文化黄埔
与英国、葡萄牙、荷兰等国商人相比,法国商人到达中国市场要晚得多。葡萄牙人早在1514年就发现了通往中国的海路,英国人1620年踏上了中国海岸,荷兰人1622年为了进入澳门甚至与葡萄牙人兵戎相见,而法国人派出第一艘商船到达中国已是1698年。
最早在广州设立商馆
然而法国人却幸运地拿到后发的优势,成为欧美各国在广州设立商馆之始。
清初得准在广州设立商馆的时间,英国人是1715年,荷兰人是1727年,西班牙人是 1730年,丹麦人是1731年,瑞典人是1732年,而法国人因为有耶稣会传教士与清政府关系密切,1698年“安菲特里特号”到达广州时,就获准在广州购置房屋、设立商行,同年法国便“在广州留驻一位代理人”。
▲ 从珠江南岸眺望外国商馆
据英国人资料,1699年英国商船“麦士里菲尔德号”抵达广州时,英国商人就曾到法国代理人邦纳克的寓所与其会谈,并认为“法国人有大的优势,他们在此处的利益比我们现在所有的大得多”。
可事实上,法国人并没有打好手上的牌,在后来的一个多世纪里,法国政局跌宕起伏、内战连年、经济衰败,法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也跟随着高低起伏,大部分时间里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最后早早退出海外贸易的舞台。
法国对华贸易极简史
下面,我们就法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历史,做一个梗概性的勾勒,以便读者得到一个相对清晰的脉络。
公司成立初期(1664-1698)
1664年,法国政府组建了自己的东印度公司,手握在整个印度、东海、南海为期50年的贸易特许权,其徽章上印有的拉丁文格言是“所到之处皆繁荣”。
与私商合作阶段(1698-1719)
公司把特许经营权转让给富商,只从中收取一定的费用。儒尔丹第一个获得对华贸易特许权,并于1698年派遣商船向中国首航成功。
在儒尔丹的中国公司之外,后来又有帕柯(Pecquet)、杜慕兰(Dumoulin)等富商成立新的公司,从法国东印度公司那里获得对华贸易的特许权。1712年,儒尔丹的中国公司被解散。
▲ 18世纪初期欧洲商船
垄断贸易时期(1719-1769)
1719年,法国东印度公司收回了转让给不同私商的垄断特权,将所有其他远洋贸易公司合并为一家新的“永久印度公司”,由其专营对华贸易长达50年之久。
“永久印度公司”由约翰·卢瓦(John Law)主持,该公司拥有30多艘船,并在广州建立了一个常驻基地。有学者统计,这时期总共向中国派出了106艘商船。
这其间有20年法国在中国的贸易令人满意。法国商船运来了颇受好评的羊毛呢绒、铅、玻璃、坠子、闹钟、八音盒、望远镜和其他新奇物,离开广州时装满了大包的丝绸包、瓷器和茶叶箱子,还有大黄、桂皮、姜黄和高良姜。有统计称,十八世纪运销法国的中国瓷器多达1000—1200万件(套)。1766年,法国共消费210万磅的中国茶叶,基本上全部来自广州。
▲ 18世纪广州的法国商馆
1756—1763年欧洲“七年战争”对于法国的海外贸易带来灾难性的打击,战败的法国被剥夺了大量的殖民地,并背负沉重的战争债务。1769年,政府终止了“永久印度公司”在东印度地区的垄断特权,公司随之解散,被法国官方接收管理。
自由贸易时期(1769-1785)
“永久印度公司”被解散后,来华贸易的法国商人均为私商。原先设在广州的公司基地1776年之后变成了法国驻广州领事馆,由商馆原大班沃克兰(Pierre-Charles François Vauquelin)出任首任“领事”。直至最后一位代理领事小德经(Chretien-Louis-Joseph de Guignes)于1801年8月回国,该“领事馆”大致存在了15年。
法国驻广州领事馆其实并未获得大清政府的认可和批准,所以它事实上能对各种事务进行干预的程度很有限。
▲ 17-18世纪法国人的穿着
这一段时期法国在华贸易有了小小反弹,仅1770-1778年间共有45艘法国商船往来黄埔港,但其贸易量在广州对外贸易总额中仍然不到20%。1778-1782年间因为英国人的拦截,几乎没有一艘法国商船到达黄埔港。
中法贸易中断
1785年,因为贸易低迷,常驻广州的法国人仅有9人。1787年3月,法国驻广州领事馆也一度遭遗弃。1790年法国的广州商行被拍卖,被两位大班收买再出租出去,就此法国在广州的贸易据点被放弃了,法国国旗不再飘扬于黄埔港的左岸。
此后虽然有人试图重返广州,但因为英国的排挤,加上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中法之间的贸易完全中断,法国在18世纪后期及19世纪初期几乎完全退出了海外贸易的舞台。
Hash:42dabcdcd21cae74d708ef0871c39add3213949e
声明:此文由 黄埔文化遗产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