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 |初冬访百年老街看千年银杏 这个地方真不错

横扇,以前是吴江仅次于“七大镇”的“三小镇”(其他两镇为八坼和铜罗)之一,东接平望镇,西连七都镇,西北濒临太湖,北邻菀坪新湖村。据传在明末清初,横扇是太湖边上的一个村落,一条横港穿村而过,沿港布有上下二扇,横扇之名由此而来。另当地俚语云:“沧洲荡畔贯横港,蚂蚁漾边锁扇形。”也诉说着镇名的由来。

今天,苏小湾就带大家去横扇转转,在这个初冬重温一份古朴意境——

前世今生

清雍正年间(1723~1735)横扇逐渐兴盛。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街市日趋繁荣,成为太湖边一个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宣统二年(1910),置横扇镇。民国元年(1912年),吴江、震泽两县合并后,设横扇乡。民国36年,设横扇区。新中国成立后,设横扇乡。1958年成立横扇人民公社。1983年,易为横扇乡。1992年11月,横扇撤乡设镇。2003年12月,菀坪镇撤销,并入横扇镇。

悠悠老建筑

现横扇老镇区上尚存有几处老建筑。位于横南街58号的葆生堂药店,是一家百年老店,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整幢建筑用料粗大,做工考究,门面上方刻有花卉,是一座典型的清末商业用房,临街斑驳的裙板和格窗在向人们诉说着百年沧桑。

位于横南街88号的张宅,建于民国25年(1936),现存一路两进,大厅为七檩三架大梁,檩上装有8只龙头大铜钩,18扇退堂门上方置有双喜宫式隔扇,朝北中间是6扇宫式玻璃长窗,两边各有6扇宫式玻璃短窗,短窗下面裙板上刻有“鹤鹿福寿”图案。该宅隔街贴水,与北侧不远处的平桥构成了江南水乡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景观。

邑宁桥和施相公庙

在横扇老镇区东北约3公里处,有着庙前、四都古村落。庙前村(今属四都村),在南宋时已形成集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庙前港北岸的街道有一百余米,港上架有邑宁桥,桥西的街道长近百米,桥东的街道长数十米。

过邑宁桥,往南还有数十米长的街道。新中国建立前,这里市面堪与横扇镇区相媲美,故村民称之为“庙前镇”。邑宁桥北堍有施相公庙,现与邑宁桥一起为吴江文物保护单位。

四都老街

四都老街在庙前老街东侧约1公里处。传说其形成年代早于庙前老街,其缘由有二。一是据传在宋建炎元年(1127)后,被封为吴江开国伯的盛章由临安迁居吴江,其子孙在全县繁衍散居,许多地方以盛字命名,四都即名为盛乌田。一是据传南侧崇吴寺内的古银杏树系按照宋朝遗将花雄之女百花公主遗愿而植。

■■■■■

这里因离太湖很近,周围渔民在这里栖息,过往船只也常借港避风停泊过夜,因此,市面较好,民国初期至新中国建立前夕曾有店铺20多家(不包括临时摊位),只是分布区域与庙前老街相比较,显得较为分散,在寺东港、寺西港、横港的两岸均有。店主大多为本地人,小本经营居多,由安徽籍解启武于清末开设的南货店较为著名,门面为三开间,资金也颇为雄厚,历经百年,至新中国建立后才歇业。这里商业的萌生与兴盛,得益于周围庙宇众多,不但有闻名遐迩的崇吴教寺,还有东岳庙、禅堂、观音堂等。

博士桥和古银杏

四都历史悠久,四周名胜古迹较多。现存多座古桥,其中博士桥为呈“八”字形的两座梁式石桥构成,系吴江文物保护单位,现存之桥系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用附近废圮的崇吴寺之石构筑。据清乾隆《震泽县志》记载,崇吴寺在四都充浦村,周围九亩,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始建,后多有修建。

至今,崇吴寺已无踪影,但遗址上仍留有一棵巨大的银杏树,堪称吴江之最。车行在吴江至七都的环太湖公路上,就能远远望见此树。该树躯干挺拔,枝繁叶茂,浓荫蔽日,气概非凡,树龄传说已有800多年,现树高6层楼,树干周长需5位成年人合抱,树冠圆周30.6米,遮荫面积达700平方米。

■■■■■

Hash:49c337263c4e679c5f3bee84f4b1abd3dfe6b4b9

声明:此文由 美丽苏州湾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