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中原:从事书学研究要打好基本功(二)

不管是创作还是研究都离不开美的问题,一切艺术都是有关美的认知与创造,如果不谈美,不研究美,或脱离了美来谈艺术,就很难接近艺术的本质。

大家不妨想一想,大家手里临的帖,做的研究,首先得知道它们具不具备美的价值?具备怎样的美的价值?如何 来判断它是否具备美的价值?这就需要美学的素养。如何来解决美学素养的问题呢?就得读书。怎么读书?是读中国书还是国外书?是读古代书还是读现代书?是读碑还是读帖? 这些都是问题,都要去解决。读古代书怎么读?读哪些书? 古代留下来的几乎都是经典,是否都要读?我觉得未必。

读书还是有方法的。读书不能囫囵吞枣,不能读大路货,要精读,要字斟句酌地读,要把读书当成吃菜一样,一口一口地嚼。读书能不能解决美的问题呢?未必,但不读书一定解决 不了。要把读书和看实物结合起来,多读多看多把玩摩挲, 才能形成自己的审美判断。

读书尤其是读书法相关的书,我一般主张读古书,尽量少读现代人的书,不是因为现代人的书不好,而是我们现在人距离古典的笔法体系已十分遥远,只有读最原典的书,才能获知最原典的笔法和美。但读古书也涉及一个版本真伪的问题。只有读书读到一定程度,才能有这种分辨能力,就好比现在我们去判断古代书法作品的真伪,我们现在说谁谁谁写得不行,说郑孝胥写得不行,我们看过他多少东西?市面上80%的郑孝胥作品都是假的。

在没有掌握他大量的书法文本、手迹的时候不可轻易去妄断好坏优劣,或是按照主流 的观点去判断。那么这又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看作品一定要看原作,读书也要读原著,看碑帖也要看原拓,尽量创造条件去看原作。比如邓石如,看原作与看电子版完全是两回事,看电子版的邓石如的隶书与篆书,尤其是隶书就觉得柔柔弱弱,在气势上甚至还不如他的弟子辈的吴让之,但看他的原作就完全是两种感觉。邓石如的遗作很多,但都很散乱,而且真真假假。我在王镛先生家见过一件邓石如的题匾书法,非常精彩,王镛先生很有眼光,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关注邓石如,后来的吴让之、康有为、何绍基、张裕钊、沈曾植、于右任、沙孟海、胡小石等等,几乎所有在碑学上有 较高造诣的大家,都离不开邓石如。

研究清代书法史,甚至可以忽略张照,但是一定不能忽略掉邓石如!张照虽然是清代帖学的重镇,但清代帖学已经是很末流了,没法跟碑学比。

我当然不是说张照、王文治这些人就写得不好,这不是好不好的问题,而是要把他们放在一个历史逻辑层面来进行考量。当把他们放在历史层面进行考量的时候,清代书法史,就不得不谈邓石如、伊秉绶、包世臣、康有为。

所以这又涉及一个如何写书法史、如何对书法史上的书法人物及书 法文本进行综合考量的问题。

延展阅读:朱中原:从事书学研究要打好基本功(一)

作者简介

朱中原,1981年生,四川人。文化学者,文艺评论家。现任《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助理兼编辑部主任。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西安交通大学书法所研究员,西南大学兼职教授,大同大学名誉教授,山西师范大学、河北美院等大学客座教授等。 担任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第四届隶书展评审团学术观察员。书法作品参加全国各项书法学术展五十余次。 研究领域为早期艺术史、书法史、当代文学、汉语流变等。出版有艺术思想史畅销著作《书之殇》(与顾则徐对话)。

本文根据作者在某大学的讲演录音整理

刊发于《书画艺术》2018年第2期,未完待续

谢谢!

如果您喜欢本文

书法聚焦编辑发布

戳“阅读原文

Hash:afc8ce8d683b37b1b9d8bbc85ec8ea174a2cb6f0

声明:此文由 书法聚焦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