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认真的“汉奸”,他丢掉祖宗教诲,甘心当只报晓鸡

清朝最认真的“汉奸”,他丢掉祖宗教诲,甘心当只报晓鸡

文/静一说历史

《清史稿》:中国遣使,始於光绪初。嵩焘首膺其选,论交涉独具远识。

风雨飘摇的年代,儒家的骨子“汉奸”的苗

郭嵩焘是晚清官场人人憎恨的“汉奸”,他吃西餐喝洋酒,学的是经史子集,嘴里却谈全盘西化,在人人留辫心中长跪不起的年代,他不是汉奸又是什么?

老道学们简直想打开那厮头壳看看,洋人在他脑瓜里装了什么,能把老祖宗的教诲忘的一干二净。

道光十六年,郭嵩焘考入岳麓书院,在湖南,论学风和人才,该书院几乎无出其右者,加上湖湘子弟坚韧不拔,在晚清到北洋的近代史中几乎闻名遐迩,也就是在这里,郭某认识了一位好友曾国藩

此时的郭嵩焘大概还与日后的汉奸不搭界,他埋首案头,读的是圣贤书。

十年后,他开始准备仕途,到了开科就赶考,也许上天需要磨练此人心智,和许多读书人一样,郭嵩焘命运多舛,接连两次会试毛都没捞着,灰心失望之情溢于言表,此时的学长曾国藩已经早几年走入官场。

两人书信往来中,曾某明白学弟的苦楚,当初大家在书院纵论天下又怎么会忘记呢

他劝郭嵩焘别拧着,报效国家路千条,又何必吊死在一棵树上,道光二十年又一次会试失败,郭嵩焘年龄渐长,他只好接受了学长的推荐,去浙江给当地学政当幕僚,虽然不算正式走入体制,总算找了份像样的工作,可这次经历却在郭嵩焘心里种下了“汉奸”的种子,这是他本人也始料未及的。

鸦片战争不期而至,蛮夷几乎兵不血刃就攻破了前线,圣贤书不管用了,高大的白肤洋鬼居然船坚炮利,把天国上兵打的无招架之功,郭嵩焘亲自陪学政大人游走海防,从未有过的危机感让他警醒,新的价值观也在此生根发芽。

他一边工作,一边继续参加考试,希望站得更高,站的比洋人更高,道光二十七年,几次落第的他才考中进士,不巧的是,那年父母却突然西游,导致还没授官就要回家居丧。

初入仕途,当“汉奸”他是认真的

当他再次卷土重来已经是咸丰二年,郭嵩焘还没机会和洋人一拼高下,南方已经乱了,一个叫洪秀全的广东人因为屡试不第最后入了魔道,在广西起兵,朝廷告急,学长曾国藩力挑大梁回乡募兵,又怎么忘的了这位小学弟

几番书信往来,曾痛陈利弊请郭嵩焘过来帮忙,就这样,他成为了湘军的初创者,第二年,新兵编练完成,他随军开赴江西,到当地后又建议编练水师,弥补和太平军的差距,可这次南下,郭嵩焘的收获却不在剿贼上,他发现了一个新世界,导致日后在“汉奸”的路上走的更远,甚至不再回头

洋鬼子在沿海开设了众多图书馆,轮船浮于码头,郭嵩焘抱着十分好奇的心理跑去参观,他开始读外国翻译的书,尝试西餐和咖啡,还认识了洋人,一个懵懂的世界渐渐清晰,天体运行挑战着天圆地方,精密机械显然比大刀长矛厉害。

洋人居然特别爱干净,他们常常洗澡,还彬彬有礼,有洋人向他描述,西洋有种钢铁巨兽,能载着万千斤米粮驰骋如飞,郭嵩焘傻了眼,他很好奇,难道是传说中的神兽麒麟

起初郭嵩焘可不敢把一切倾吐于同僚,战败不久,谈洋人色变,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咸丰六年,陛下召郭嵩焘入京任翰林院编修,离开了前线的他又来到了新战场,只不过敌人变成了自己人,朝廷派系林立,满汉有别,即便户部尚书肃顺高看几眼,可僧格林沁却对湖南人多加防范,两人在山东合作非常不愉快,斗的厉害。

在对方的授意下,郭嵩焘屡屡被言官弹劾,最后被降级任用,到了同治五年,他在广东时再次和总督发生冲突,最后被罢官回乡,官场失利让郭嵩焘把更多精力放在对新世界的探索上,他已经能读懂洋书的基本理论,甚至对其中精妙之处击节赞叹。

在这个阶段,郭嵩焘清楚的领会到洋人之强绝非强在舰船洋枪,而是制度与科学,恰逢洋务运动,他的观点得到了文祥的赏识,这位军机大臣在新主面前说得上话,就推荐郭嵩焘担任福建按察使。

而郭嵩焘投桃报李,把多年领悟总结成条陈海防事宜送至圣前,在条陈中,他痛陈华夏之落后在于制度,要效仿西洋开办工商业,这条陈被送至各级官僚评议,结果像沸油锅里灌水,炸了。

鞠躬尽瘁,一个为国死而后己的“汉奸”

保守派恨死了洋人,打不过就算了,你居然敢说祖宗之法落后,你个黄肤白骨头的臭汉奸,这还不算,就在这年,云南发生一起涉外事件,史称马嘉理教案,地方官杀了传教的教士,洋人不干了,向清政府要求互派大使,并让清国大使去伦敦赔罪。

本来在国际关系中,两国互派大使算是正常礼节,无故杀害他国侨民又是犯罪,只让你登门道歉再正常不过,但被洋人打怕了,朝廷保守派无处安放的面子没处搁了,一听这要求就疯了,坚决不同意,谁敢出使西洋就是卖国,我看谁敢?

结果郭嵩焘敢,朝廷认命下来,他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秋天,湖南的学子们聚集在街头焚烧郭嵩焘人像,人越聚越多,后来骂几句觉得不过瘾,干脆把他款修的书院也一把火烧了,地方官员在私底下不顾体面骂的难听,赶考的书生写对联咒郭嵩焘早死,而且全家死。

士大夫们决定把此人写入贰臣传里以儆效尤,在一片爱国愤慨中,郭嵩焘真成了汉奸加卖国贼,不过他知道,杀了公鸡天也会亮,自己愿做报晓的公鸡,伦敦之行他还是去了。

郭嵩焘一生出使过英国法国,他游历广泛,所到之处认真学习西方的长处,还写书出版,背上汉奸之名就为唤起中华,用今天的眼光看他务实睿智,可百年前却没几个人真正了解他。

光绪十七年,郭嵩焘去世,曾国藩的得意弟子李鸿章希望朝廷追赠,可得到的答复是,因为郭当年执意出使西洋,官员们不理解,只给予口头褒奖,不追赠,同时告诉李,郭生前所著书籍一律不予刊印,避免大家不愉快,朝廷是明白的,可众怒难犯,一代开眼看世界的大师,到死也没躲过汉奸的帽子。

参考史料:《清史稿》

文章为静一说历史原创作品,抄袭必究,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Hash:a992faab655a0b9c6bab5a0277cbc899bf697f26

声明:此文由 静一说历史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