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古桥记忆多
揽胜桥全景
世界上最令人神往的桥,当是鹊桥。一年一度,牛郎织女银河相会;七夕之夜,鹊在天上,情在桥上。
令人神往的东西往往都是可见而不可及的。吴江有许多桥梁,在它们各领风骚数百年后,或坍塌到河湖水府,或淹埋于泥土深层,或留存于人们记忆,或名载于史志典籍。知其名,载其史,不可见,不可及,便愈益令人神往。
松陵三里桥
八坼永宁桥
吴江曾是水的国度,也是桥的世界。据邑人吴国良先生所著《吴江古桥》一书记载,清康熙《吴江县志》称,吴江桥梁“数以千计”。1935年,共有桥梁1194座,其中唐桥2座,宋桥8座,元桥11座,明桥114座,清桥409座,民国桥梁447座,年代不明者203座。1985年文物普查,尚存各类石桥260座。恢宏伟岸,娇小玲珑,九曲逶迤,一线平直;或飞越河港,横跨街面,或盘旋要津,点缀园林……吴国良先生说,这些桥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为风光秀丽的吴江增添了迷人的风采。
南厍聚龙桥
《吴江古桥》说,吴江最早的桥,要算龙南遗址里的一块木板和一根木桩,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桥,但肯定是吴江桥的滥觞了。而有史可查最早的桥要算西晋时期建造的庙桥和侍郎桥,两桥均在盛泽,也均“还”给了造桥人。于是,七都的东庙桥、八都的香花桥和同里的思本桥,便荣膺了现存吴江最早桥的光荣。我是好古之人,对于这些吴江历史上最早的桥,好像至今都没有去过。这当是好古之憾。
七都东庙桥
思本桥
香花桥
虽然有憾如此,但是吴江的古桥我还是没有少走的。在我最早的记忆中,垂虹桥或许排在第一页码,但第一次知道垂虹桥,只是经过,不是走过。因为那时的垂虹桥已经坍塌14年了。
垂虹桥遗址
1981年春节前的一个薄暮,我第一次到吴江,从车站向南走到公园路尽头,便是盛家厍,向东则是东虹桥,则是西沟浜。西沟浜其实是一条土路,紧挨着村舍人家,一雨便泥泞趔趄。走在这样的土路上,根本没想到左侧就掩埋着一座让人感慨无尽、代表吴江古桥光荣的第一长桥。内人跟我说,文革的第二年5月初的一个晚上,曾经留有她无数童年脚印的垂虹桥竟然轰然倒塌,人声鼎沸中她来到桥边,只剩桥头还在,桥身已经不见了。垂虹桥,横空出世925年,阅尽宋、元、明、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后的人世沧桑,阅尽江南美景,阅尽人物风采,赐予吴江人民无数福泽和利益,在人间遭劫的年代,自己也劫数难逃,作出最后一声哀鸣,永远地告别人世,永远地结束了它的使命,默默地躺到了桥梁史册的页面。
后来,我又无数次经过西沟浜,甚至转业后的单位就在桥对面的乌龟墩,但是我对它并没有生出别种情愫,它在我的记忆之窗里没有半点形制,因为我与它从未有过半面之交。
垂虹桥
等到残孔半露,成为遗址公园后,我才一见它的尊容。除了千疮百孔、拦腰被斩外,再也找不到后来我从古代诗文中读到的那种“颇夸九州物,壮丽此无敌”、“除却岳阳楼,天下无此景”的气势与面貌。它就是被道路、房舍包围和被城市喧嚣淹没的两截断虹;虹不在天,可在水上,一旦落到地上、水下,便是真正的“垂虹”了。桥因水而存在,也因水而壮观。垂虹桥原是入太湖的通道,也是吴淞江的源头,这里应当水面雄阔,波涛万顷。桥在这样的水上世界三起三伏,才能蜿蜒如龙,环如半月,长若垂虹。虎的威风靠山林,鸟的美丽靠天空,桥的气势靠的是水,是像大湖一样无边的水;没有了水,“桥势”便丧失殆尽。垂虹桥裸露的20多个残孔仿佛就这样诉说着自己的悲怆,前些年对着埋它的土,这些年对着流动的水。
垂虹桥遗迹全景
垂虹桥遗迹
面对今天两截依然身段略显窈窕的垂虹桥,觉得非常对不起从宋代庆历年开始不断建、修它的先贤与官员。但是,岁月消蚀一切的能耐,时代改变历史的规律,总是那么有情都被无情恼。与垂虹桥具有同样命运的吴江古桥是很多的,它们无声地淡出有形的时空,悄然潜伏到时光的深层,无怨无悔,随遇而安。
平望安德桥
桥者,通人车,利往来也。这是桥最基本、最原始的功用。但是,这些古桥,只适用于农耕时代,在当今工业时代,这些桥即使没有坍塌,它的原始功用也已丧失殆尽了。古桥的闲置和有形化为无形,也是一种历史的选择,这种选择其实是一种淘汰。
但是,作为一种由岁月和人杰创造的物象,它毕竟享受过岁月的阳光,它们留下的痕迹,涌动着一种生命的涟漪,它们的功绩与价值便不会随水流光,随风散尽。
震泽思范桥
数以千计的吴江石桥,曾经让吴江成为一座露天的桥梁博物馆,“江北江南连地脉,人来人往渡天河。龙腰撑云渔舟去,鳌背高驰驷马过。”作为桥梁,通人车,利往来的基础功能的发挥,它们受到了吴江人的称颂与尊敬,以至到了它们哪怕形迹全无,仍然记之以史,念之在心。但是,通人车,利往来并不是它们的全部,就像垂虹桥最初名叫“利往桥”那样,它的价值并不全在“利往”上,它们身上的每一块石块、每一朵花纹,还有它们经过的每一段岁月,都给后人留下无数的思考与念想。
吴江古桥是一个个为富而仁的榜书。吴江是一个桥梁的露天博物馆,数以千计的吴江古桥,消弭了远古吴江人依赖舟行的苦恼,把一幅幅造船行舟图变成了小桥流水的江南风情画。多水则多桥,但多水的地方并不见得全多桥。桥是银子垒起来的。“千家城郭蚕桑地,万顷烟波鱼米乡。”“舟行南北千金获,人馌东西五谷登。”“两岸桑蔴丰且稔,一泓流水远而长。”吴江数以千计的古桥其实都在诉说同样的词汇,吴江自古富庶,人心好义,修桥建桥,善行桑梓。因富而桥,因桥而富;为富而仁,尚义而桥;桥多富多,桥在义在,吴江每一座古桥既是银子建造的,也是仁义建造的;既是富裕的宣言,也是仁义好善的榜书。这就是吴江古桥储存与传达的第一信息。
北芦墟嘉泰桥碑文拓片及说明扫描图
吴江古桥是一个个历史万花筒。古桥建于不同的年代,不同年代的历史信息附着在桥梁的桥基、桥桩、桥身、桥洞、桥栏、桥石上,桥上行人头顶往古日月,拾一级,石阶上淹留既往旧痕;桥下行舟荷载千年风雨,划一桨,涟漪中翻起旧代碎片;穿越的是岁月风尘,标注的是历史大系。禹迹桥停驻的是底定江湖斩杀蛟龙的英魂,思范桥上演的是吴越春秋刀兵智慧的大戏;安德桥可见大唐兴衰、日颂夜唱的是颜公千秋大义,白龙桥能听风送万机、浪涌水流的是盛泽衣被天下……一座古桥一则故事,千座古桥千则故事。吴江人可以不读线装书,读读古桥就能听到前朝隔代的足音。丰富的历史储存,多元的信息积淀,使每一座吴江古桥都成了中国历史的万花筒,也成了吴江历史的信息库。走一走,前尘往事如水来;读一读,思古之心可怆然;坐一坐,世态人生多哲味;望一望,英雄顿生滔天情。
静思园鹤亭桥
登云桥
吴江古桥是一尊尊文化化石。禹迹、思范、垂虹、泰安、中元、中和、里仁、种德、莲云、太平、永宁……桥名本身都带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或含有良好的愿望,或寄托虔诚的思念,或描摹美好的风景,或包容深深的哲理。咀嚼着它,就是进了文化殿堂,进了文化修为的课堂,中国传统文化之光从桥心散发出来,中华文明故事像老窖的馨香涂抹在桥体;不像现在的一些桥名,没有一点文化特质,让人觉得毫无来由,从中得不到一点文化涵养,既不能发思古之幽,也不能得冶文之兴。寓文于桥,寓教于桥,是吴江古桥具有文化遗产的根本气质。一座桥就是一座文化石碑,一座桥就是一尊文化化石。更让人欣慰的是,吴江石桥竟是历代文人雅士争相为文、争相吟咏、争相为画的对象。吴国良先生在《吴江古桥》一书中收录了101首诗词和124首桥联,这还只是选录,不是全部。如果把古人对吴江古桥的题诗、题联全部收集起来,那一定是一个洋洋大观。据我所知,一座垂虹桥,就曾有100多个名士、大家走过,同时留下诗词。宋代诗人苏舜钦是诗赞垂虹第一人;张先的“桥南水涨虹垂影”,是垂虹桥名的出处。王安石《长桥》竟写了12句,120字。我在《我与吴江诗》一文中说到,吴江诗可分为几个系列,除了莼鲈诗系、丝绸诗系等,垂虹诗完全可以单独成系。进行各系赏读,成为我未竟之愿,有待闲便。吴江古桥本身,是中华文化的另一种建构,在这种建构中又集成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桥联刻在桥上,桥诗写在纸上,而桥画绘在心里,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幅吴江古桥画从大家心里或泼墨或工笔,一幅垂虹别意图,带有垂虹华彩,存有大明气息,袒露士子情怀。桥由石建,石由文成。吴江古桥是由诗词砌就的,一块石头一首诗,一道联语就是一道拱。没有文化的石桥,就是一堆没有生命的乱石堆积,吴江古桥因为有了文化,便永远享有生命;桥可坍塌,桥魂永在。吴江古桥所包含的文化元素,极其多元,儒为本体,道佛相佐。念一个桥名,便能念出四书五经;读一首诗词,便能读出道佛信仰。行桥,唱联,诵诗,尽是高古风情,灿烂文心,世间愿景,人生哲理。吴江古桥,座座都是文化桥。矗立云水,襟带河流,魂系文殊,体沐文华。
吴江古桥是一帧帧艺术标本。吴江古桥,无论是拱劵如虹还是平直一线,无论矗立田野还是横跨街衢,无论是可以行车还是只能徒步,无论是简是繁、是高是低,无论是长是短、是宽是窄,无论是坍塌沉埋还是废弃孤立,都是一个艺术体,集中起来是艺术花园,分散开来是艺术标本。桥身桥栏上雕刻着无数的艺术品,诸如吸水兽、龙首、抢珠龙、鲤鱼跳龙门、轮回、莲花、莲蓬、马上报喜、八仙、如意、五蝠捧寿、平升三级、太极图等,都是别具匠心,随心所欲、鬼斧神工,既在意中又在意外,艺术品位之高,艺术价值之高,是中华文明的另一种瑰宝,是中华艺术活生生的艺术符号,桥可圮,其不毁。而艺术内容与风格涉及到的范围极其宽广,兼及天地人,旁通儒释道,寄托信仰,曲表心愿。艺术因桥而生,桥因艺术而活。当这些艺术表现与桥名、桥联、桥诗、桥文结合到一起,整座桥就是一个艺术上品,当它矗立在青天白日、稻香飘逸的旷野,就是一幅天外飞来的活山水,如果恰逢烟雨弥漫、梨花带雨、桃杏生烟,它便是一幅江南水墨图。在野在市,益增人之艺术享受、涵养与智慧;在史在册,遗泽千古;在笔在镜,幻化生情。今之收藏,得一石而欣然,争一石而费金。桥的艺术,赐予河流文化艺术的底蕴,也赐予江南大地请情画意的坐标。不像今天的桥,除了钢筋水泥的平铺直叙,除了钢梁斜索的横陈力举,没有多少艺术可言,只是桥梁,不是艺术珍品。
同里三桥晨景
其实,无论是在富裕榜书和历史万花筒还是文化化石和艺术标本中,吴江古桥都融进江南民俗、吴地民俗特别是吴江民俗,而今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同里的三桥,虽存夸张、附会之色,但相沿而成习俗,一走之下,心气开朗,也是好事。不再专述。
我写吴江桥,仿佛自己也置身于一座座桥上,穿古越今,感是憾非,既浮文思,又生诗情。
盛泽昇明桥
吴江古桥起于魏晋,兴于唐宋,盛于明清。道道河流,桥桥生姿;桥桥斯文,琳琅城乡。从远古架起,给吴江人民以无数便利,为吴江一地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作出作为桥梁的最大贡献,使得吴江声名遐迩,风景殊异。作为农耕时代建造的桥梁,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总有结束它不能承载的历史使命的时候,因而,有许多古桥便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可是它们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并不会随着它们的淡出而丧失而湮没。相反,这种价值是永远的,是不可复制粘贴的。但是,遗憾的是我们有许多古桥,我们没有尽到保护的责任,甚至以发展的名义把它们移建别地,或者任由坍塌与消亡。这是对古人先民的不尊重,是对文化艺术的不尊重。论其根由,并不全在发展上,而在文化艺术内涵与品位上,而在城乡发展的规划上。这种痛处,就如张翰墓和叶小鸾墓的被平被挖,当文化昌明到一定程度,理当受到谴责与批判。
震泽禹迹桥
时代在前进,历史在发展。我们追述古桥,并没有抱罐汲水、好古非今的意思。因而,现在的吴江桥,已经完全现代化了。古桥的功用与职能已经基本让位于这些现代化的桥梁。这既是历史既定,也是顺应时代,吴江古桥也会以自己卑微的身形,向这些现代化的“宏伟”表示敬意,虽然这些桥梁在它们面前显得直白,没有足够的文化修养和艺术青春。
虽然有了现代化的桥梁,我们仍然不能忘记保护吴江古桥的责任。就让它们在沐浴了数百上千年的江南烟雨与朝阳后,再在现代与未来焕发既有的文化艺术光芒吧!
END
作者简介:
陈林春,盐城籍,吴江人。1955年出生。尝主编《树魂》《太湖潮》《千年古镇—慈云》等,出版《酸菜集》《草庐煮梦》《草庐铸剑》《坐看云起》等杂文集、散文集。
做过农人军人商人文人将做柱杖人,写过公文杂文散文新闻实不闻一文,当过干事书记副总主任都是敲敲门,学过马列书法气功太极未得参禅魂,称过权且霜牧老树少炽莫如叫老陈。
本文编辑:朱梦亭
图片来源:钮泉娜、馆藏及网络
征
稿
启
事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
Hash:55b65c9c31187285ee64451d34230bba20794fad
声明:此文由 吴江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