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肥东这个家族的祠堂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祠堂,是大地上鲜活的遗存,

是正宗的中国“国粹”,

是一方方最独特的“中国印”。

祠堂是存放乡愁的陈列馆,

是安放灵魂的栖息地。

更是一个家族有血缘关系人的情感联结点。

今天小编要带小伙伴们认识这个家族的祠堂文化

—王氏宗祠

江南祠堂看徽州江北祠堂看肥东,“王氏宗祠”位于肥东县张集乡下王村,这里绿树环村,风景秀美至今约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一条古老的王河从村前缓缓流过,河内有一条游龙坝,拦水储水概灌农田,为王河两岸百姓提供了休养生息的良好基础与保证。

来到村中央,一条村村通水泥路引领你来到了古祠堂“王氏宗祠”,相传“王氏宗祠”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初建王氏族人是王九岚,毁于战乱,即清咸丰年间的太平天国运动(俗称“长毛造反”),本村十四世族人王云山重修于清同治八年,古徽派建筑占地约1.5亩,两进五开间,边有厢房看护房现倒塌,中间是天井院,祠内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石吼立墙头,八仙雕木柱,石雕木雕砖雕,徽州“三雕”比比皆是,门前有一大方塘名曰“雁鹤塘”,长年流水,为本村农业农民用水提供有力保障,祠堂向西,为高地,俗称祠堂“前有思,后有靠”。

“刘氏宗祠牡丹花,王氏宗祠住叫花”说的是当时刘氏宗祠以李鸿章赠师牡丹出名,王氏宗祠住过的穷人多出名。解放前王氏宗祠是私熟、家族书院,专门培养王氏后生,古祠堂在五六十年代,曾作为原桥西乡政府驻地。后来为本村村小下王小学的教学场所,村小放学了,本村稻谷加工厂也曾在这里为村民加工稻谷,一处多用,得以保存,每逢正月初一、清明时节,王氏族人来这里祭拜祖先。

2008年王氏家人自发在肥东县文管所的指导下,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祠堂进行重新修缮,2011年王氏宗祠被文管部门列为肥东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于王氏宗祠南山墙内壁的古碑文,经肥东县文管所鉴定为清光绪元年古家训碑文,碑文中记载:王氏族人是明初自句容县(当时江南省)迁合肥东乡,卜地下王村落脚,开枝散叶繁延生息;又据王氏宗谱记载,当时下王村当时已有四个小自然村组成,居住一百多家,碑文告诫后人一定要遵守家训、家规,以敬先人;另据王氏支谱记载,下王村在明朝中后期为合肥东乡第四里,一里当时为一百一拾户人家,说明下王村当时也有一百多家人居住于此。

下王村南,村西边各一座桥梁,现下王桥位于村西头,为进村的东西要道,原名游塘桥,与村后约一华里的游塘寺,并称“一里三游寺,即游塘寺、游塘庙、游塘桥”。村后的游塘寺历史悠久,据清《嘉庆·庐州府志》记载,“游塘寺位于梁县东北十五里,始建于宋”,改名的下王桥原是合肥通滁州定远交通要道,上世纪五十年代为木质梁桥,七十年代改为混凝土拱桥。2005年国家又重新建水泥标准桥,每天公交、大巴旅游专线经过这里,往来不断。

村南的桥原为石板桥,本村人称“朝南小石桥”,古称“纳善桥”,相传当时为一对老者代扣捐款修建,是南北交通要道,南通石塘柘皋,北通八斗、定远,现古桥已拆除,为标准的公路桥。相传当时南来北往的过客从“纳善桥”来到村庄,在朝南有一小巷曰“将军巷”,“将军巷”为南北客商的交通要道,两侧设有店铺及酒馆为客商服务。

下王村东村西各有一口古井,不知何年修建村东大土井,村西老井,即便是大旱的一九七八年滁河已干涸,但两口老井水却始终没干涸,水位虽降,清凉甘甜依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井水充沛年景,大人到井上挑水不用带井绳,一根遍担且用井钩即可把井水用木桶提上来,井水清列干甜,不咸不淡。现如今村西井仍在使用。

自古以来,下王村人才多出,为当地名门望族,清朝曾现出过贡生王秀兰、秀才王新槐等文人墨客、地方士绅。特别需要提到的是在革命战争年代时期,下王村走出去的新四军战士大都是一九三八年左右参加革命的。下王村多位村民曾追随罗炳辉、彭明志在定远藕塘打游击。

根据肥东组织史记载,1939年新四军四支队游击大队第一中队中队长王战,曾在新四军八团教导队学习。他曾组织本村及邻村以及梁元附近五六十人成立游击队后又与长岗崔人崔干领导的砚山游击队合并,追随罗炳辉、王光前进行游击斗争,转战定远藕塘、古城、梁元、石塘一带。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

古老的村庄已换新颜

小编相信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

古老下王村的明天会更美好!

水上乐园+水上运动中心+恒温馆!

三馆通用,玩遍三馆!

原价80元,现仅19.8元

编辑:包大美

本文信息素材综合来源:张集乡 幸福肥东 网络等

Hash:f7951e1cb205a8e8bcc181490de6997eb196bf18

声明:此文由 触摸肥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