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这个村庄位置偏僻,殊不知数千年前这里就形成了村落

在今天的山东菏泽东明县,县城东南21.5公里处有一个小村庄名为荆台集。荆台集隶属于东明县东明集镇管辖,处在一条老旧的县道旁。单从这名字来看,这个村庄似乎不俗,大有一派春秋之韵味。而实际上,荆台集村的得名还真和一处古文化遗址有关。你别看荆台集地理位置偏僻,这里4000年前就已经形成了村落。

在荆台集村的东北隅,有一处历史可以追溯到龙山文化时期(距今4000年前)的古村落遗址——荆台集遗址。荆台集遗址原称“八亩台”,又称“晒经台”或“紫荆台”。荆台集遗址是远古先民们的聚居场所(古村落),是中华先民们生息繁衍的一个缩影,更是远古先民生存智慧与顽强精神的一种见证。我们都知道,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却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诸多灾难。古代黄河经常泛滥,治理黄河成了历代不可推脱的事情。而荆台集正处于黄河下游,处在黄河危害最大的区域内。在石器时代,在河流经常泛滥的情况下,找一处高出地面的“土堆”居住无疑是一种智慧和顽强。尽管这种做法比较原始。

荆台集遗址最初就是高出地面的土台,当年这里紫荆环绕繁花盛开,每年春夏一派生机盎然。远古的先民们在这里劳作,在这里繁衍生息、教养儿女,别是一番和乐祥美之景象。而数千年后的荆台集村也因此而得名,起初名为荆台(紫荆环绕的土台子),后因村内形成了集市便有了后来的荆台集之称。菏泽像荆台集遗址这样的古村落遗址不在少数,这些古村落遗址的最初形成,和菏泽的古地理地貌不无关系。这些古村落遗址起初只是为了生存所需,是古代先民抵御自然灾害的一种体现。在菏泽方言中,高出地面的土堆被称为崮堆。因而诸如荆台集这样的古村落遗址,一般被称为某某崮堆遗址。当然,荆台集遗址是个例外。

崮堆(地区不同名有所异)遗址不是菏泽的特例,但菏泽已知的堌堆(台)遗址中,其时间之长是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的。从菏泽的这些堌堆遗址的发掘来看,其文化堆积大体起于大汶口时期,到龙山文化时期和商代达到鼎盛,此后逐渐被废弃。不过从这些年代相隔甚远的文化堆积层来看,这些古村落遗址还是被使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以及其不可再造性都将成为一个地区乃至中华民族的骄傲。这些远古的村落遗址,起初只是用来解决生存所需,是抵御自然灾害的一种简单措施。后来由于黄河的频繁泛滥,再加上战争的频仍,菏泽的先民们大多选择了迁徙别处,所以这些远古的村落逐渐被废弃。再后来,随着技术的提高黄河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治理。于是这些高出地面的土台又成了宗教的活动场所,道教佛教在这里和谐共生。

荆台集遗址也是这样的,其包含了上至龙山文化下到商周的几个文化层,和菏泽众多的堌堆遗址一样,荆台集遗址也是远古先民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一个村庄的骄傲,更是一个地区整个民族的骄傲。我们在继承和发扬的同时,应秉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现在的荆台集遗址上三进庙宇中中间的一座门头上有一块匾额,金笔题写着“玉虚师相”四个大字。玉虚师相是道教北极四圣之一真武大帝的别称,很显然是中国道教的一位大神。从荆台集遗址的别称“晒经台”也能看出,后来的荆台集遗址和宗教也是密不可分的。

荆台集遗址在古代便被重视了起来,遗址上现存有一座清代石碑,石碑立于乾隆二年三月十七日。从石碑的外形看,应该经历了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碑文已多处难辨,能保留至今也是一种万幸。石碑顶端篆书赫然写着“万善同归”四个字,这是佛门劝人向善的话,应该是这块石碑碑文的核心。荆台集遗址在历史的沧海桑田中得以保存下来,这无疑是先民留给后世的馈赠,是天恩也是祖德。今天我们在继承它的文化性和历史性的同时,更应该对中华古文化中的厚生之德和顽强精神继承和发扬光大。因为我们继承和发扬的不是文化本身,而是文化中的内涵。

这种古村落遗址,无论何时都没有如皇家宫殿那样富丽堂皇过。然而,这里才是中华民族筚路蓝缕创业时最真实的样子,这里才是培养了中华民族脊梁的地方。历史悠悠数千年后的今天,在蝉鸣蛙噪的夏日,身临其境无不让人神往。那个朴素的年代,那一群朴素的人们,那四千年以前的朴素风月……

Hash:a7bb84cd2335d5c1a3e7e5a0b77832cd59971902

声明:此文由 猫爷历史观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