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蔡冤”之福全报功祠

探寻散逸民间的乡音故事;

触摸谆谆流传的乡土人情;

述绘咱厝咱人的心乡映像;

荡开游子家人的乡愁涟漪;

记忆你、我还有他们曾经的故事

导 读

本文摘自《福全古城》,许瑞安 编著。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局部修改。

龙湖记忆 守望历史

【编者按】明代福全所城誉为“百家姓、万人烟”。那时人口众多,人文荟萃,经济繁荣。清初迁界,福全人口大量外迁,现在的住民多是复界后回迁居民的后裔。不免卷入一些历史事件中......

福全城隍庙东面并立一报功祠,祠建于清光绪年间,内祀“五乡四股”在晋南大规模械斗“都蔡冤”死难者的神位。祠于文革间被毁,上世纪90年代重建,三开间一进深, 砖石结构,面积约90平方米,门额镌“报功祠”,门联镌“报效邦家先烈雄风永在, 功昭日月英灵浩气长存。”

厅中为神龛,神龛内原供神主五十余座,早年已毁。现重制一神主“各乡股诸先烈总神位”。神龛联为:“乡股于今留往事,功祠自昔仰前贤”。厅前为天井及两庑,西庑壁间有刻石《重修报功祠各乡股及个人捐款芳名录》。所录乡、股为:“科任三股,埔宅、清沟一股,曾坑、坑园、山尾一股,新市一股, 钞岱二股,后安一股,围头三股,南江一股,洋下一股,福全二股”。

报功祠每于农历五月十三日由“五乡四股”负责祭祀,平时年节亦有村人来“养兵”,俗称 其“好兄弟”,视同“祭厉”。

报功祠亦传有祭文:“勇哉壮士,功非小补,列阵分行,如貔如虎。执戟披坚,扬旗击鼓,联络五乡,会盟四股。藐彼敌邦,南征北讨,慷慨兴师,从容破虏。历尽 艰危,备尝辛苦,效命疆场,马革尸裹。殉难诸君,嗟呼作古;立庙建祠,奠安斯士。 俎豆馨香,庶馐列左,神其有知,鉴此蔬果。尚饷。”

谈到“五乡四股”的起始,乡人多不甚了解,一般认为组织起源于“都蔡冤”,但也

有人指出, “五乡四股”在“都蔡冤”时组合,而其中“五乡”则是早就形成的乡社

势力,或可追溯至明代的抗倭斗争。明显的证据是:“都蔡冤”是都(杂姓)与洪、蔡的械斗,“五乡”中却出现有蔡姓(山尾)、洪姓(钞岱之一股)的参加。所以说 先有“五乡”存在, “都蔡冤”时再吸收四个“股”加入,总称“五乡四股”。之后又有新的“股”加入,但”四股”的名称已经叫开,就不再改动,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都蔡冤”械斗时,“五乡四股”是“都”方‘的一部分。都蔡冤亦称“刘蔡冤”, 是晋南一次规模最人的械斗,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秋,至光绪二十四年方告平息。

当时“五乡四股”以福全为据点,奉城隍为盟主,每于出阵前扛神像巡行四城门

外,插写有“城隍公”的令牌于地,谓之“放兵”,意即派阴兵驻扎,保卫乡里。各

乡、股16岁以上的男丁都要参与,听命出阵,或有富家子顾惜身命者,亦可出钱出米雇他人代出阵。对阵时用鸟枪或较原始的棍、戈、矛、叉为武器。被抓的人每用脚铐铐着作为人质,也有残忍地剜日、割脚跟或泼油烧死的。福全村曾有一个叫“小秦”的被抓去后,乘人不备竟扛起脚铐连着的一根大杉逃走。里人俱称是其家人到城隍庙求祷,神明庇佑之力。“五乡四股”在这次械斗中死了五十余人,而“五乡四股”也将对方阵亡者放置于枯潭中,用盐腌着,以备日后尸体对换。其地因尸体腐败恶臭难闻,人称“咸鲜沟。”

五乡四股的首领为激励土气,决定为战死者建祠,而且规划将祠宫建于城隍庙侧,一来可借助城隍威灵,二来建在城内可防对方破坏。当时福全村有人反对。但毕竟当时“五乡四股”主事者都是乡里头面人物,援引厉坛附于城隍之祭的规例,报功饲还是建于城隍宫边,成为城隍宫附属的祀宫,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五乡四股”在祭祀城隍时一并受祭。感怀先民,荜路蓝缕,惟有爱心才是人间永恒的主题与普世的价值, 唯有爱心才是维系彼此的纽带。

【编者按】“都蔡冤”“历时多年,时任泉州知府李增蔚叹“天地荒凉,道路荆棘,山川为之变色,神鬼为之含悲。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Hash:076b881c95d72205d79c455c5a9b082d70247116

声明:此文由 龙湖记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