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地名│《沙河镇潘家村》│弘扬传统文化│前期村名历史,文末点击查看!

村庄概括

潘家村位于沙河镇政府驻地南约1.5公里处,东临商东河,西与徐 家村相连,南与范家村接壤,北靠大沙河,隶属沙河乡管辖。全村占 地面积1223亩,其中耕地1050亩,果林50亩,企业、村庄占地90 亩, 池塘33亩。2010年全村共有180户,总人数683人,均为潘姓, 汉族。

潘姓系明朝末期由河北枣强县迁居此地,当时枣强连年大涝,为 此先祖潘率先来此,以姓氏命名潘家村。

村民经济

民国时期,农业种植以粮食为主,农户多兼养家禽、家畜,农业 收入占总收入的95%以上。1947年,实行土地改革,并对部分农田进 行改造,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生产得 到恢复和发展,1957年,粮食亩产量200公斤。

文化大革命”期间,强调“以粮为纲”,1976年粮食亩产300公斤。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地块结构,改善农业灌溉条件,所有耕地改 为稳产高产田。同时由于电力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电气化、机械 化的程度,加之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化肥、农药等用量增加,农业生 产得到发展,粮食亩产突破双千斤。该村将商东河的大堰承包给3个 户,种植苹果,发展林果业。2000年,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结合 市场前景,精选优质地块,栽植优质水果黄金梨50亩,每亩增收2000至5000元。

猪是农户饲养的主要家畜,也是村民经济的主要来源,以私养为 主,实行圈养。改革开放前平均每户饲养1~2头,实现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后,养殖户逐步增多,养殖数量也进一步发展,2010年在村南 建立了畜牧养殖小区。现有小型养猪场5个,养羊场1个。

20世纪90年代,个体经营业蓬勃兴起,现有商店2处,肉食店1 处,酱菜批发部1处,建筑队1个。2010年底,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00余人,人均增收5000元。

中国成立前,潘家村的经济落后,闲散劳动力只能车推肩挑,走街串巷搞点买卖挣钱补贴家用。村民的粮食加工都用石磨磨面,用磨将粮食磨碎。

2010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大多数村民住上了砖石结构的房屋, 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电脑等进入村民家中。现有机动车100余辆,轿车20辆,面包车10余辆,大型收割机5台,电脑50余台。全村新农合参合率达100%,新农保参保率达60%。

转自商河人民广播电台

往期村名历史

许商街道办事处

殷巷镇

贾庄镇

玉皇庙镇

龙桑寺镇

孙集镇

白桥镇

张坊镇

怀仁

郑路镇

韩庙镇

沙河镇

Hash:571c13fc647d28f1ccc5f20eb4003619454cfcf4

声明:此文由 商河那点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