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桥,沈阳的赵州桥

沈阳·于洪·永安桥】大御路,是清代北京至沈阳的陆上交通大通道,为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进兵辽西和关内时最早铺筑。清王朝定都北京后,成为清帝东巡和运送"御物"所行之路,故称"大御路"。皇太极在后金天聪八年(1634)将沈阳改名为"天眷盛京",简称"盛京",从此沈阳有了盛京之名;顺治十四年(1657)设奉天府,沈阳又有了"奉天"之称,因此大御路也称为"京奉大御路"。

【沈阳·于洪·永安桥】永安桥,亦称"大石桥",位于于洪区大兴街道永安桥村,为清代皇太极崇德六年(1641)所建。据《奉天通志》载,清崇德六年(1641)皇太极下令,在永利闸的原址利用该闸的石材,修建大石桥,即永安桥。永安桥是大御路的必经之路,也是大御路东端最后一座津梁,又为先帝皇太极所建,向来为清代官方重视。300多年后的今天,它又成为大御路上唯一保存下来的清代古迹。

【沈阳·于洪·永安桥】桥为三孔石拱桥,内部砌砖,路面平铺石块。全长37米,通宽14.5米,路面宽8.19米。桥面两侧装饰有石栏杆、抱鼓石及大小狮子等。有望柱19对,拦板36方,板上有扶手,板心透雕三孔,每孔四角有浮雕。端柱外置抱鼓石,鼓心浮雕双鹿、双虎、麒麟、羊、牛、三雀、盆景、猫蝶等。抱鼓石外置大小狮子各一对。

【沈阳·于洪·永安桥】桥身三个券孔,中孔宽3.73米,高2.05米,券脸石浮雕二龙戏珠。次孔宽3.33米,高1.83米。孔间外壁两侧分嵌石雕龙首龙尾一对,龙首迎水向北,龙尾顺水向南,桥斟两侧有分水石及泊岸石等。桥自建成后屡经重修,石材及雕饰技法皆有差别,仅石色就有红、白、青、褐等。

【沈阳·于洪·永安桥】桥东路南有一建桥碑,为绿泥板岩碑身,碑高1.63米,宽0.18米,厚0.19米,刻满、汉、蒙古三种文字,碑面为"宽温仁圣皇帝敕建永安桥,大清崇德六年岁次辛巳吉旦",碑阴为"雇工牛录章京周元勋,督工甲喇章京臧国祚,石工伍朝贵",记载着建桥的决策者、指挥者、监工和石匠名字,以及建筑时间。

【沈阳·于洪·永安桥】 大御路是清帝东巡所走的路,清帝从顺治元年(1644)入主中原后,凡经10位皇帝,其中有4个皇帝10次东巡,16次经过大御路上,并从永安桥上通过,往返于京师与盛京。东巡路上,游历先祖创业之地,皇帝不免有感而发,从启跸京师到沿途行宫,大御路上的每一处古迹到先帝的遗物,从天气阴晴雨雪到风土人情,都成为他歌咏的对象。

【沈阳·于洪·永安桥】 康熙二十一年(1682)皇帝第二次东巡,干脆驻跸在永安桥西,仔细观赏永安桥风光,作《过永安桥口占》一首:"夹路飞尘宿雨消,十年曾此驻龙镳,春风城阙知非远,几处轻寒变柳条。"

【沈阳·于洪·永安桥】乾隆十九年(1754),弘历二过永安桥,再作《永安桥》诗一首,并作序:"盛京城西广宁向多沮洳,行旅颇艰。我太祖初定沈阳,即命修除叠道一百二十里,太宗崇德六年又建永安桥,自是师行无阻。用集大勋,策马经过,摛毫志事。"诗曰:"除道修桥经指挥,师行来往迅如飞。奚称贞观征辽日,布土徒劳奏绩稀。"

【沈阳·于洪·永安桥】乾隆四十三年(1778),皇帝三过永安桥,又作《题永安桥》一首:"向多沮洳盛京西,百廿里修道似堤。更建坦行永安约,遂教直接广宁蹊。当年师旅资挞伐,此日农商受福禔。有举胥为奕世计,经过惟亹继绳兮。"

【沈阳·于洪·永安桥】因为有了这座永安桥,也大大缩短了沈阳通向关内的距离。可以想象,在那时,皇帝东巡的队伍从永安桥上浩浩荡荡而过的气派,同时,该桥对推动盛京的繁荣也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沈阳·于洪·永安桥】1963年该桥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章内容转自于洪旅游,仅作分享之用,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沈阳市旅游委员

Hash:35187c6a9afdf81183c69dee141562c81c876ecc

声明:此文由 沈阳市旅游局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